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4 11:16:4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2.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习导入

  1.口头找反义词练习:

  前进──简单──谦虚──寒冷──

  谁能说出这个词的反义词:板书:守信──

  谁能用它们说说话?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单介绍宋庆龄

  1.自由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2.交流:整合资料袋里的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你眼中的`宋庆龄。

  三、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四、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时注意读写结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宋庆龄的这种品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并相机板书:语言、动作、表情。

  2.提示:本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那么,要想使你写的人也能像宋庆龄这样特点鲜明,大家一定要注意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3.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通过大家的朗读,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位关注我们少年儿童的伟大女性,那就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课外作业:在网上查找宋庆龄的有关材料,制作一张题为《走近宋庆龄》的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3.了解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解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的奇特的植物,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杜鹃、莲花、……)我知道有一位现代作家秦牧他和你们不一样,他喜欢浑身是刺的仙人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仙人掌这课(板书)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有语气、形象的说出仙人掌让学生想去学)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快速打开书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仙人掌的?

  生:(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奇特的植物!)(板书:顽强、奇特)

  (培养学生学会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仙人掌的特点)

  (1)出示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2)对比读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仙人掌,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学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嘿”字,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3)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解决“嘿”的读法。

  (“嘿”在生字表中的读音为一声,在此处因为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声调可以有所差别。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到更能表达赞美之情。)

  2、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奇特的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A. 指名说。

  B. 生:四方面

  1)、坚韧的性格

  2)、自我保护能力强

  3)、再生力强

  4)、花朵美丽(老师适时板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全班同学在一起交流,先告诉大家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到的?再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很可能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谈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安排学习的顺序。)

  第一方面:不怕恶劣的环境 性格坚韧

  朗读重点句: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的叫喊道:“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这里繁荣生长吧!”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谈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出示课件(一株仙人掌在硗瘠的 泥土上生长,绽放着艳丽的花朵)

  如果它有语言,会向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

  (学生谈自己的想像,对仙人掌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同学们像想的太好了,这句话你们已经理解的很深刻了,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读得很好。(出示朗读重点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

  (5) 你们都能把快乐地叫喊读出来吗?咱们一起试一试。师生对读(学生读仙人掌的话)

  (6) 我们要是不看着书,你站起来快乐地叫喊,再加上手势,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得更好。(学生背仙人掌的话,教师读前边的语言)

  第二方面:自我保护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学生朗读时“什么野兽”“什么害虫”的读法,比较,找到最佳读法。)

  (2) 全班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3) 指名读。

  (4) 把自己的感受读一遍给同桌听。

  第三方面:再生力强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2) 教师范读,学生评读(“不”“落地生根”为评读的重点)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5) 这样顽强的奇特的仙人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多好呀!把这部分背下来。(学生练习背诵)

  (6) 谁来背?要是带着感情就更好了。指名背。

  (7)你们还想背。那好,老师起头,你们看我的手势,一起接着往下背,带着感情更好。

  第四方面:花朵鲜艳

  朗读指导层次

  (1) (看课件,激情。)仙人掌开花,有的一株上开一朵,有的开几朵,还有的甚至要开十几朵呢!

  (2) 现在你们再来读这部分,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 指名朗读

  (二)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读中悟法)

  1. 这篇文章与以往学过的状物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浏览课文,勾画拟人句

  3. 汇报所画的句子

  4. 文章用拟人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 换人称朗读,把文中的“它”换成第一人称“我”。你们说一说应该带着什么感情?(自豪、骄傲)

  6. 同学们喜欢哪方面就换人称地朗读哪方面。

  7. 指名读一方面

  8. 全班合作读全文,分别指名4名同学换人称读四方面,其他同学读开头一句和“历代的人们…….”一句

  9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不可能成为一株人掌,但是……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仙人掌地精神;

  但是,我们可以做像仙人掌一样的人;……)

  10 文章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前面为什么还要写松柏、梅竹、莲花、篱菊呢?

  (在对比中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1.所以,仙人掌尤其应该享有人们的赞美!那我们就一起来赞美仙人掌!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读出赞美之情)

  三、语言训练(在积累、运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1.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 )的植物!”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句子填在括号里来赞美仙人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表达出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谈话:由于本文是秦牧的原文《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及选的章节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响表达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文,体会作者除了要赞美仙人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赞美:海岛上的战士

  提问:为什么文章前面先写仙人掌?这叫 什么写法?(借物喻人)

  五、在作者的眼中,仙人掌尤其值得赞美,在你的眼中也一定有值得你赞美的植物,赞美它的什么品格呢?留给同学们思考,在下一节课的作文训练中,再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语文教案 篇4

  通过课文《隆中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人新课:

  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漳、张鲁)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亚.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级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有利条件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四、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五、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漳: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做比较阅读。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议:学完《出师表》一文,可与本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物诸葛亮。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土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鸟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

  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

  一、谈话导入

  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二、板块一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出示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临死前所发生的事。”

  1.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是哪几个?

  2.认识字词:西双版纳 威风凛凛 势不可当 凝重华贵 英武豪迈 日寇 埋葬 唏嘘

  3.这篇课文很长,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3.引导学生用“有这样一头战象……”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板块二: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板块三: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

  1.交代任务:要解决这一个个疑问,我们只有走进嘎羧内心。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反复阅读,然后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者读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

  五、交流汇报

  预设1:学习“重披象鞍”

  1.26年,再一次相见,课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2.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呀,课文在第几自然段作了介绍?

  3.老朋友就在眼前,嗄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4.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5. 此时的嘎羧泪光闪闪,它会想____。

  6.指导读出情感:是呀,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它的战友,忘不了它那光辉的岁月,带着这样的情感,读。

  六、板块四: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评价: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泪光闪闪,久久,吹去上面的灰尘)

  小结:通过这动作和它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丰富的情感。

  预设2、学习“再回战场”

  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 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 讨论交流,出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4.读,让我们望到了清波荡漾的满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它似乎看到什么呢?

  5. 是的,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这一句话又该怎样读呢?

  6. 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你们看,“欧――”的后面是什么符号?

  7. 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此时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8. 我想,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

  (课件5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子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此时的嘎羧,内心涌动着战斗的激情,就象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我们一起往后读。生齐读。

  七、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1.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嗄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也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的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般,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读。

  2.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而此时的嗄羧,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3.26个春秋过去了,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嘎羧再次回到战场,依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心潮激荡。我们再来看这段话跟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情感的变化,正是这变化,使得我们的情感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震撼。

  5.小结,发现写作方法。

  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八、布置作业

  想一想,议一议,填一填。

  1.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一下子安静 下来 呼呼吹去 久久摩挲 泪光闪闪 重披象鞍”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______。

  2.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样的举动告诉我们 。

  3.嘎羧不会说话,可透过“走了整整一夜、久久凝望打洛江面、亲了又亲龟形礁石”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明白它是在 。

  4.嘎羧不会说话,可听到它在打洛江边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我知道它在对( )说: 。

  拓展阅读: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斑羚飞渡》《第七只猎狗》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象鞍

  再回战场 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光荣归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点:

  1、整理内容和思路,

  2、了解科学知识:动物游戏之谜的科学知识

  3、文体性的讨论:一是开头作用;一是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4、文本性的讨论:一是关于假说,一是没有定论,三是作者字句中流露出的科学态度的启示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结构

  通读全文,抓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⑴~⑷ 动物也游戏表(浅)

  ⑸~⑻ 动物游戏可分为三类 ↓

  ⑼~⒂ 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及结论 里(深)

  这篇文章就它的层次而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说明文的又一点特色:条理清晰。

  2、文章开头三段,作者生动形象地写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游戏,这三个例子是否是动物游戏行为的简单罗列?结合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答案)

  【明确】:(1)三个例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了取材的区域的不同,从缅甸的热带丛林到北极的冰雪陡坡,再到南美附近的大海,这就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就突出了对此研究的意义。

  (2)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出说明的问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4、【提问】课文有没有结论?

  【明确】有。“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没有结论”,这是概念不清所致。本文不是没有结论,而是没有对“动物游戏之谜”给出明确的揭秘解答,作者为什么没有对文中四种假说的任何一种予以肯定呢?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幼稚,如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等,教师应适当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远的科学世界;可以将这一问题改为“本文既然没有对动物游戏给出明确的揭秘解答,那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1、我们要关注自然,关注未知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积极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对生命、对世界的激情。

  2、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他人,不要囿于成见,也不要被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而应该透过现象,乐于探索、勇于质疑,用一种冷静、思辨的理性审视这个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

  5、探究问题(研读两个关键句)

  1、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2、“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提问1】: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本环节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明确】(1)、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2)、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3)、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4)、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5)、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提问2】怎么理解“吃惊”一词?怎么理解“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1、傲慢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有超出生理以外的各种行为。而事实上,动物也会思考,也会游戏,也是有智慧的。

  2、我们的探索还漫长,但是我们有怎样的探索态度和精神意义更重大。a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