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集锦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以及试胆量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试胆量德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完成课后思考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2)明确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并抓住重点部分——试胆量的过程进行重点学习体会。
2、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觉得自己最勇敢的经历是哪一次?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
2、交流。
3、你们都很勇敢,真见小英雄。
4、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学校里,有一群孩子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试验。
二、板体、读题
1、板题、试胆量。
2、读题。
3、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三、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2、词意。
3、指名读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和脉络
1、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和叙述顺序是什么?
(3)请按着一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讨论、交流。
3、汇报。
(1)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大家夜里到九品佛寺院和墓地里进行“试胆量”的游戏,结果不当鬼的同学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也因为害怕而回来了。
(2)叙述顺序是事物发展顺序。
(3)按题目、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23~24自然段)
五、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优美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六、体会文章中的深意。
1、讨论:这次试胆量有什么意义吗?
2、体会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七、你觉得怎样可以使自己的胆量大起来?
板书设计:
哭
“鬼” 怕蚊子咬 世上没有鬼,克服胆怯
跑回家去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等14个生字。会写“沙、海”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能用数量词说说教室里的事物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数量词编的儿歌,揭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课文有几节。
2、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3、展示交流,完成表格。
4、学习字词:
⑴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记住了什么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⑵ 全班交流:
指读──小老师领读──抽读──齐读
⑶ 连线搭配词语:
一只 军舰 一畦 稻田 一道 石桥 一面 欢笑
一片 海鸥 一方 秧苗 一群 飞鸟 一把 队旗
一艘 沙滩 一块 果园 一竿 翠竹 一群 铜号
一条 帆船 一座 鱼塘 一孔 小溪 一片 “红领巾”
四、指导写字
1、静态观察:读字
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2、动态观察:看范写
观察老师的范写,注意笔顺,如“海”字右边的笔顺。
3、体验观察:临写
4、对比观察:品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计划课时:
2
备课时间:
9月15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讨论归纳: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3、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
人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研读
1、研读内容: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六、教师小结: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学习布娃娃礼貌待人,小狗有错就改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布娃娃态度的变化与小狗行为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聪明好学的孩子,认识生字的本领可强了,敢不敢挑战自己呢?出示生字词,谁来认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进来 你好 说完 随便 如果
看见 离开 客人 敲门 马上
布娃娃 不好意思
一只小狗 一座房子
一把摇椅 一个布娃娃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边听边想,是谁在敲门?填一填( )敲( )的`门。
2、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狗进了几次布娃娃的房子?用横线画出小狗进布娃娃家的句子,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导读课文,学习课文1、2自然段。
小狗看见一座小房子是怎么做的?
房子里有什么?小狗又是怎么做的?
1、出示灯片,思考:小狗第一次进布娃娃家,布娃娃是怎么说的?(指名读文)
(1)理解:“你怎么随便就进来了?”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话,初步认识问句。理解“随便”。
(2)比较句子 你怎么随便就进来了?
你怎么就进来了?
(3)用“随便”说句子。
2、指导练读对话,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你觉得小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谁来读读布娃娃和小狗的对话?
(2)出示课件,为什么布娃娃说,进来前敲敲门就好了?这说明布娃娃,引导学生回答:懂礼貌。板书,懂礼貌。
(3)听了布娃娃的话,小狗会怎么想,怎么说,又怎么做了?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灯片。敲门?你会吗?哪位孩子上来示范下,真有礼貌。我们一起来敲敲门,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出示课件,小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知错就改)
过渡:小狗知道自己错了就改,真是一个好孩子。现在老师想请两个孩子来扮演小狗和布娃娃来表演下。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它?
2、我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早上来到学校,见到老师时,你会怎样说?
我迟到了,教室门是关着的,我该怎么做了?
板书设计:
小狗 推门 布娃娃
(知错就改) (有礼貌)
敲门
语文教案 篇5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语文教案 篇6
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先生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是啊,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孙双金所倡导和践行的情智语文,又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
作为语文教育带有一定原创性的理念,当然必须对情与智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如此,方能为情智语文的系统建构和运作践行,确定方向和坐标,提供策略和方式。孙双金老师以“亲其师而信其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率知识,“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怀海特语)的认识,凸显了智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情与智有别的一面。同时,孙双金老师更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和谐的一面。笔者认为,情智语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孙双金老师在躬身践行中更奋力于情智语文教学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即根据课文特点,寻找开读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其情智,使其进入学习情境。这一层面的操作要领在于激发情趣,诱导情智合力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课堂交流便成了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说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交流”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
4.表达——展现情智。语文教育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语文课堂如此精彩美丽,才使他的语文教学如此靓丽芬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问题在于如何唤起和激发。他曾经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被全部打开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去主动争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在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畅所欲言时,才能达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那种境地。这同样是情智融通的一种外显特征。
这种致力于开掘儿童情智潜质的指向,同时也表现在孙双金老师的具体课堂教学之中。请看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一个片断: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
(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7自然段)那个男孩的意思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文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发现得好!这句话非常重要,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生读)第8自然段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至此,学生的情与智的合力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同时展示在教师的板书上:
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朝气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儿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语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与智慧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之中。这里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孙双金老师总是在敏锐地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地追寻情智的生长点。下面是孙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的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不讲,同学们已基本上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读诗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你们轻声读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读书,再交流问题)
生:(声音比较轻)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你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都听见。
(该生大声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苏州的小朋友真厉害,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会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这是你的理解,大家来点掌声。
(生热烈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汪伦开始时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看到汪伦很忙,就不让他送。汪伦不忍李白就这样离去,又来送别。
师:归纳一下,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伦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当地的风俗,朋友送行,有这种风气。
生:汪伦不想让李白离别时心情沉重,所以踏着有节奏的步点,唱着轻快的歌来送李白。
师:真是知心朋友啊,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汪伦不愿李白伤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来道别。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孙双金老师正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自然地引发探究,于是儿童情与智的花朵在读与思的交锋中竞相怒放。当然,这只是孙老师探究情智结合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寻求情智结合点的成功案例。
孙双金老师创导的情智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文情怀和时代亮色。他的情智课堂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他执教古诗《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即回家)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见江南,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就不难明白圆月高照,但作者却难以合家团圆的蕴意。这样,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书:
泊船瓜洲
句面义句中义句外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读到这里,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师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为大家”。
在下半节课里,孙老师又以“绿”为中心,引出了“炼字”的情趣
训练。王安石曾经用过“到”“过”“入”“满”诸字,最后决定选“绿”,妙在何处?“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别可用“旺、浓、闹”和“翻、动、拂、皱”,又该如何填空?……如此练中见情,细处显智,又把学生的情智意趣不断推向纵深,成为他们对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宁静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犹如明亮的星辰,让我们仰望终生。由此看情智语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语土壤里的大树,在油绿的枝叶上颤动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风里绽放的则是智慧的花朵,它们将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片绿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