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P72-73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152×4的得数吗?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先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根据刚才的演算,在列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另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时,怎样表示从十位向百位进位?积的百位为什么要写6、
2、提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1)谈话:这时,小华的同学大生也在骑车往体育馆赶来,他也是赶来观看体育比赛的,你看他是怎么去的?
(2)出示情境图: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行248米,大生家离体育馆有多远?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发现规律吗?
2.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3.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教材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
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结论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1.算一算,找规律:
46×96= 69×64=
14×82= 28×41=
26×93= 39×62=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
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2.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为75÷4=18 3,所以750÷40=18 3。()
(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
(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3.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
6.6×6.7=
6.66×66.7=
6.666×666.7=
想一想6.666×666.7整数部分有几个4,小数部分又是多少?
4.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3.333333×666666.7=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接着写出下面一个算式吗?
5.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7=2÷7=
3÷7=4÷7=
5÷7=6÷7=
(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把后面两道算式的商写出来吗?
(2)你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 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咱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评价设计:
结合实际感悟理解;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反馈、练习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2
预习要求:
看一看教材第3页的“拼一拼”内容,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到底是什么呢?(多媒体播放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播放完时适时提问: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干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
二、折一折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请看幻灯)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重合,即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剪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
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幻灯出示风车图案)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做: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幻灯片演示制作步骤)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但中心部分要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并固定,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呢?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幻灯出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
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就请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完成后幻灯展示答案)
(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7
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
(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幻灯出示用小棒拼成的平面图形)。
①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②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③你能用老师给的4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拼图大比赛
(1)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学具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去发挥想象拼图,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好又快,且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题,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教师相机指导。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当了一回小魔术师哦!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继续发挥你神奇的魔力,拼出更多美丽的图案来。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边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几种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做了准备。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当学生掌握了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创新的能力,是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掌握转化思想的起始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实践,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规律,形成技能。这节课中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事物转化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1)、说出平面图形名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强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能够降低门槛顺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识。
2、 导入新课
3、 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在方子格中数出长方形的面积。
(2)、在方子格中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3)、通过观察表格,试着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共同探讨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出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明确其底和高。
②学生在学具上标明其底并画出对应的高。
③讨论: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计算(保证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④小组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补法)
⑤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结论。
⑥幻灯片演示割补的过程。
⑦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确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必须条件)
4、 课堂小练笔。
设计目的:达到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够从实践中总结知识。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本课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面积 = 底 × 高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
小学数学教案15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
2、会给月份分类,能运用左拳和歌诀识记各月的天数。
3、能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数。
自主预习
自学教材第46页
1、多媒体展示新成立图片,你知道新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体展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图片,说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什么时候?( 8年8月8日 )
3、多媒体展示植树节与儿童节图片,说说各是哪一天?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交流合作
1、小组内交流年历卡,交流你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
(1)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有几种情况?把它统计下来。
2、综合:
(1)你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31天:有()()()()()()()月
30天:有()()()()月
28天:有()月
29天:有()月
(2)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月。
(3)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识记大小月
(1)这么多大小月,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课件出示)用左拳记忆法,你能用左拳给我们试一试吗?
(3)(课件出示)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游戏:小组长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两手五指张开,要是小月两手握拳。
4、认识二月
(1)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二月在平年是多少天?在闰年是多少天?
5、找节日。
(1)找出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并说出是星期几?
(2)找己和父母的生日,并做标记。
6、算一算:0年一共有多少天?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适时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填空:
①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
②一年有()个月,每月有31天的叫()月,有()个月;每月只有30天的叫()月,有()个月。
2.猜一猜:小明说:我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连续的2个月,你知道我是哪两个月去的吗?
拓展延伸
1、时间是宝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6-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1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17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1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1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