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0 07:06:5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荐】

小学数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小学数学教案2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从兴趣出发,主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为此,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欣赏漂亮手链图片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经常接触,贴近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的手链图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性,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分层次教学。

  在新课的讲解中,采用“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顺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发现的规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设计的回顾反思环节中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解答对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颜色的珠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漂亮的手链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手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手链图片,学生欣赏后,教师课件出示一条断了的手链)

  师:同学们,小红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链,可是不小心让她弄断了,掉了2颗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颜色的珠子,你们能帮她找找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找规律(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开展打好基础。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5)

  (1)想一想:在这道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关键?(关键词语就是“按规律”)

  (2)说一说:小红是按什么规律来穿手链的呢?

  预设

  生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生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得到的。

  2.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3.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小红的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

  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口算第2题

  时间:3分钟。

  三、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482=72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230=3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完成第3题。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开课就有了学习动力,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活动2【讲授】游戏冲突,引发思考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师:好办法,抛硬币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师没有硬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学生对可能性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觉。】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如果它们的积是2的整数倍,甲队获胜;如果它们的积是3的整数倍,则乙队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运用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因而达到活学、巧学、乐学的境界。】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2.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

  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

  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

  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④木质米尺1根;

  ⑤手帕一块。

  教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

  ③四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思考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

  二、实践探索

  1. 围一围 量一量

  ① 测量易拉罐的周长

  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办法测出它。

  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

  ② 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

  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

  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能够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 量)

  ③ 讨论P68“围一围”

  屏显: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 200÷5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 1500÷ (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 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透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好处,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明白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这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潜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群众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这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透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必须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齐来表扬他。

  4、师:此刻,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齐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那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这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探索发现

  1、揭示比例尺的好处。(课件播放)

  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公式转换: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

  (分组回答)

  4、师:仔细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能够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此刻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父母卧室……

  生2:比例尺1:100.

  6、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此刻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8、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9、师:谁能算一算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10×11=11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师:我打算在父母卧室北墙正中开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就应画多长距离呢?

  2、引导计算

  (1)题目中,2米是什么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多少?(1:100)

  (2)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我们就应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板书:2米=200厘米200×1/100=2(厘米)

  3、师:笑笑在本子上用8厘米表示了我的卧室的长,图上1厘米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4米=400厘米400÷8=50(厘米)

  4、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50)

  5、(课件出示:北京到上海的情景)

  师:题目中,已知哪些条件?(图上距离6厘米,比例尺1/)

  师:根据以上条件,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群众回报)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师:这天我们主要学习并认识了比例尺,明白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这天所学的比例尺主要是把大的距离缩小,我们能够把它叫做缩小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前项一般为1。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因此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后项一般为1。

  2、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们还学会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米=200厘米

  实际长……8cm:80m=8cm:8000cm=1:1000

  200×1/100=2(厘米)

  实际宽……6cm:60m=6cm:6000cm=1:1000

  4米=400厘米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00÷8=50(厘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答:比例尺1:5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资料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透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主角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能够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潜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的时刻(用5分5分数的方法),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并注意0占位的问题。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同桌两人一个)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1、(出示课件:起床7时)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2、(课件显示:晚上睡觉8时半)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8,分针指向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3、(课件显示:读书8时15分)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8和9的中间,分针指向3,就是8时15分)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15小格)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时间单位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同桌合作数一数

  1、钟面上有几大格?

  2、每大格有几小格?

  3、一共有几小格?

  生汇报: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师:说的对吗?一起来验证。课件演示:12大格,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

  师:每大格有5小格,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请你5个5个地个把这个电脑老师数一数。

  小结: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2、认识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

  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为什么?

  师:每大格有5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5小格就是5分钟。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钟?验证从1走到2。12到4,分针走了几分钟?还有其他看法吗?从12到9呢,12到11,从12到12呢。走一圈是60分钟。(多种方法数:5分5分地数,利用特殊位置,乘法口诀。重点讲)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我们可以用5分5分的方法数,走一圈是60分钟。

  3、认识时

  师: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课件演示) 板书: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再来验证从1走到2 也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你还能举例子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师:从12走到6、12呢?(走了6、12小时),时针走半圈是6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走过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4、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师:再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走动起来的,你发现什么大秘密?

  (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重看课件)也就是说1时=60分(齐读) 板书:1时=60分

  师: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一节课是35分钟,加上一个大课间课的时间20分钟,再加做眼

  保健操的时间5分钟就是1小时。

  三、教学时刻的认识

  1、认时间

  师:大家想知道建设小学的上课作息时间吗?

  师:上课以开始我们遇到的问题,这个时间就是学生们早读开始的.时间(黑板贴示:8时15分),你现在能肯定地告诉大家是什么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重点讲解)

  个别说(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8,就是8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3,是15分,所以就是8时15分。)

  同桌说(请你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你是怎么看的?)

  一起说(现在会说了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师:(黑板贴示:10时30分和12时5分),它们是什么时间?你怎么看的?

  生汇报:(10时半或10时30分)

  师:用今天学的几时几分怎么说?为什么几时半,分要用30分来表示?

  (一圈是60分,半圈就是30分)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指向6,就表示30分)

  师:这个时间你是怎么看的?谁还会说?

  (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12,就是12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就是12时5分。)

  小结: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怎么看几时几分?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你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是几分,所以就是几时几分)

  2、写时间

  师:我们会读时间了,你会表示时间吗? 拿出练习纸试一试,把三个时间用以前学的两种方法表示出来。老师请写得快,书写又端正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

  师:放下笔,眼睛看黑板,一起看一看她们写的对不对。8时15分中文表示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电子表表示法,当中写个冒号,冒号左边表示几时,是几时就写几,冒号右边表示几分,用两个数字表示,是几分就写几。

  师: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这个写的对不对?(10时30分,电子表表示法就是冒号前面写10,后面写30)

  师:这个中文表示就是12时5分,有不同意见吗?电子表表示法都赞成吗?比较一下前面两个电子表示法,它们冒号后面都有两个数字,这里只有一个,符合前面的规律吗?那该怎么办呢?对!当分不满10,前面用0占位。写作12:05,读作12时5分(强调)把丢掉的0找回来,补上去。

  3、巩固练习

  师:下面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会看时间了钟表王国的嘟嘟要当导游带大家去数学游乐园玩一玩。赶快出发吧!(课件显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听从导游的时间安排不然次序会很混乱,人也容易走丢了。

  第一站:儿童乐园,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呢?你怎么看的?

  9时5分电子表表示法9: 5对吗?分不满10,5前面先写0占位。

  第二站:百鸟园,什么时候去百鸟园呢?你怎么看?

  第三站:猴山,什么时候去猴山呢?时针走过了12了吗?在11和12之间,走过了11,就是11时多。再看分针,指向11,走了55小格,你怎么看出走了55小格?所以就是11时55分。再过5分钟,集合离开游乐园,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4、拨时间

  师:刚才认识了那么多时间,下面我们动手拨一拨时间?老师报时间,学生上来拨:5时20分,学生说一说拨的对不对?(先拨时针,拨到5和6之间靠近4,再拨分针,拨到4)

  师:同桌合作拨一拨

  课件显示(6时45分10时5分)以及同桌合作拨一拨的要求

  1、先拨时针,再拨分针。

  2、一人拨,另一人说怎么拨。

  3、拨完一起检查。

  4、轮流拨时间。

  同桌合作展示怎么拨的?(一人拨一人说)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看时间几时几分。看时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师:快下课了,你能估计一下我们下课的大约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师: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当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准确的叙述,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刚才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3)这四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卡片判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得很好,我们继续研究圆还有什么特征?

  2.研究圆的特征。

  用我们准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现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老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助他找到圆心吗?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圆的特征。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明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转动B面发现在同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6-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1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17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1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1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