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习,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 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 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平时虽然
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 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 。“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 ,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2、掌握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学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回答质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二、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把合数10、24和63分别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10=2×524=2×2×2×363=3×3×7
(1)一个合数可以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2)一个合数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
(3)把合数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2、区别几个概念
(1)质数,因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分解质因数,是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3)质因数要求因数本身必须是质数。
3、教学例3
把15、42、60分解质因数
(1)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什么是短除法
(3)练习
(4)注意: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除数一定要用质数,看被除数能被哪个质数,整除,就用这个质数去除,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的是:
1、让学生理解短除法的意思。
2、分解质因数的时候,因数必须是质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
小学数学教案【热】06-22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7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