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本次“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金钥匙”“单元”四项内容。
“畅所欲言”包括了搜集交流龙的成语、故事以及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练习;
“初显身手”包括了搜集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了解家乡带龙字特产和地名、学唱歌曲练习;
“金钥匙”提示组织活动的要求以及开场白的要求
“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自我和他人。
[教学要求]:通过这次“语文天地”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关于“龙”词语、故事,了解各种龙字的写法;搜集、关于“龙”工艺品、特产、地名等信息,学唱歌曲等。通过学生的学习进一步丰富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畅所欲言
[教学内容]:1、了解有关“龙”的成语和故事
2、欣赏各种“龙”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龙”的成语和故事:
1.教师启发谈话,讲一个有关于“龙”成语或者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于“龙”成语和故事
3.全班交流关于“龙”成语、故事,学生归纳在阅读记录本上
关于“龙”的成语有:
关于“龙”的.故事有:
二、欣赏各种“龙”字的写法: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龙”写法的图片或者书法作品
2.教师课件展示“龙”的各种写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龙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作业:
1.抄写关于“龙”成语
2.给家长讲讲有关“龙”寓言故事
3.搜集有龙的形象地工艺品,了解带“龙”字的特产和地名
第二课时初显身手
[教学内容]:1、搜集有龙的形象地工艺品
2、了解带“龙”字的特产和地名
3、学唱《龙的传人》
[教学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带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2.教师课件展示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通过了解有龙的形象地工艺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带“龙”字的特产和地名,知道龙的形象已经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4.教师播放歌曲《龙的传人》
5.学生学习唱歌曲《龙的传人》
6.作业:(1)办一份关于“龙”的手抄报
(2)和家长一齐唱《龙的传人》
(3)完成单元中的“自我”和“他人”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低年纪学生尤为重要。
三维目标:
知识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了解短文共有几句话。
能力性: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准确、明白地回答短文中的问题。
情感性: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准确、明白地回答短文中的问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
要读懂短文需要注意什么?
生:1、认真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多读几遍短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设计意图: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二、回顾短文中常出现的知识点。
(一)认识句号、问好、感叹号。根据标点符号写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出示一段话,数数共几句?
[这个环节,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已学过的可以表示一句话的标点符号有哪些,再用不同的标点说话加深印象,说句子时注意提醒孩子要说完整句。]
(二)认识描写颜色的词。写出表示颜色的词:______ ___ __
师适机指导:五颜六色、五彩这两个词是表示颜色的词吗?
找出短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三)、出示例文
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公园里面到处是鲜花的海洋。
在鲜花的海洋上,来了一群会飞的花朵,他们是漂亮的蝴蝶。看,小小的蝴蝶,拍着五颜六色的翅膀,在花海里飞舞,多好看啊!
认真阅读短文,说说“海洋”指的是公园里的什么?
师指导:找不出答案一定要多读短文,联系上下文。
四、练习(期末提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描写场景和形象,安排议论和抒情
2。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作家史铁生瘫痪之后,坐着轮椅,每天来到地坛,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ai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二、检查预习:注音
田凫fú、椋鸟liáng、老饕tāo、慰藉jiè、攫住jué、笨拙zhuō
束缚shù、潜力qián、炽热chì、跌宕diē、dàng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四、文本研习: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
明确: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
五、作业:
请以“珍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语文教案 篇5
《初冬》
一、教材简析:《初冬》一课选自语文教科版第三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初冬》教案。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描写了一幅我国南方田园初冬早晨的美丽景色。课文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及其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景物有什么不同,在想象和体会的基础上朗读文本,感受初冬的景色特点,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初冬的雾大和雾美。2、了解和体会初冬季节雾中、雾散时的壮丽景象。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教学准备:课件、白纱巾五、
教学过程:
(一)释题引入,引起兴趣师:孩子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师:一提到冬季,人们自然会想到那皑皑白雪,美丽的冰灯。其实初冬的雾景也很迷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初冬》。[课件]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试着写一写吗?(板书课题,“初”字是衣字旁,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师:那么你知道“初”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到初冬的'小山村看一看。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课文中有许多新词语,谁来跟他们交个朋友?[课件]师:去掉拼音小帽,你还能读准音吗?谁来领读?[课件]师:仔细读一读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区分:芒和茫)[课件]师:你们能把这两个词送回句子中再读读吗?[课件]师:生字宝宝已经从生词里跳出来了,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师:你见过“雾”吗?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师:其实在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小水珠聚在了一起,就形成了雾。[课件]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师:把字宝宝送回文中,老师相信你会读的更好,再来读一读课文吧,请你标出自然段。[课件]师: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师:是呀,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雾中的景色(板书),后写了雾散后的景色(板书)。请你们同桌合作再读一读,一起找一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了雾中,那几个自然段写了雾散后?师:谁来说一说?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雾中的景色?那你来读一读雾散后的景色吧。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他们流利地朗读带我们走进了初冬的美景中,在这一片大雾中远处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生汇报:①远处,望不见;[课件] (板书)师:谁愿意用他的朗读让大家都感受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师:他读得怎么样?师:那你也读一读。师:你的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大雾,你感受到了吗?大家就像他这么读。师:那近处的景色又如何?②近处,像隔着一层纱,看不清;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你能看清大家吗?那现在呢?大家能看清他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看不清的情况吗?(在书上画一画作为积累)想不想亲眼看一下?[课件]文中句子写的多美呀,让我们感受到了隔着这层纱看近处的景物是一种朦胧神奇的美。带着感受再来读一读吧。[课件] (板书)师:“望不见”“看不清”都在说看雾中的景色,我们把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行吗?能说说理由吗?师:“望”是向远处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看,文中的用词多么准确呀![课件]让我们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远近景色的不同吧,男同学用你们的朗读带我们看看远景,女同学向大家展示一下近处的美吧!(板书)[太阳课件]师:瞧啊,这是什么?雾中的太阳什么样?让我们到句子中去看一看。师:他读的怎么样?(随机指导、范读)师:快自己试着读读吧。师:这回谁再来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是呀,平时光芒万丈的太阳现在却只发出了“淡淡的光”,这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远处的景物望不见了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近处的景物看不清了也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课件]师:是呀,在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雾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由远及近的欣赏到了小山村的美景,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如果忘记了也可以看着屏幕想一想,让我们一同走进雾中的小山村吧。[课件]师:过了一阵,[课件](引读)“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那雾散后这些景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快自己读一读、看一看吧。师: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师:树林中的柿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课件]①柿子树,像红灯笼师:小声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认为那句写得美?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数量、样子、颜色)[课件]师:那怎样读才能展现出这句的这些优点呢?你来试一试吧?师:雾散了,树林里也别有一番美景[课件]让我们一起到树林里去看一看吧。落叶—黄,松柏—绿。(指导朗读,体会松树柏树的坚强的精神)(指名读)(齐读第8自然段)师:不怕冷的松树和柏树多坚强啊,它们为初冬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抹充满生命力的翠绿。
(四)回味课文,美读结束师:孩子们,在这大雾弥漫的初冬,我们既感受到了雾中那模模糊糊、像隔着轻纱的朦胧之美,又欣赏到了雾散后这清亮的、多姿多彩的美,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神奇啊!它留在了我们的眼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受初冬的美景吧。[课件]六板书:19 初 冬雾中雾散远望不见望得见近看不清看得清
语文教案 篇6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语文教案 篇7
情感拓展:
教师动情创景: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位散步先生说得没错,是啊,浅水洼里有成千上百条等待搭救的小鱼,它们的命运千奇百怪,有幸运获救的,有可怜等待的,有凄惨死去的……此时此刻,我们教室来了一位魔法师,他要把我们变成千千万万条搁浅的小鱼,请选择一种命运的小鱼谈谈你的感受吧!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在各小组引导学生从动作、语言、心理感受等方面说话。)
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发言积极。)
生1:《我是多么幸运》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被可怕的暴风雨卷上了沙滩。
……
我终于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我要痛快地洗个澡,洗掉满身的沙子,好好得活完下半生。
生2:《我是一条可怜又幸福的小鱼》
……
小男孩根本没有发现满是沙土的我,就这样我失去了知觉,眼睛模糊了,慢慢地飞向了天堂,但我并伤心,我知道我会在天堂里和被鲨鱼杀死的父母团聚,我们一家会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地生活。
生3:《假如我是那条凄惨的小鱼》
……
我恨透了散步的先生,为什么他不仔细看看脚下……
……就这样我凄惨地死在了先生那黑乎乎的皮鞋下,永远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4:……
……
: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激励评价,大胆放手让学生想像各种奇妙的结局,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语文课堂不再有所束缚,显得更加轻松、愉快。
一、激发兴趣,学语文好快乐。
这堂课的拓展与其说是情感的升华,不如说是口语、习作的交流训练。本来我准备只用几分钟完成,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会如此高涨,为此,我抓住契机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说的话打个草稿,连堂的第二节课马上让学生整理草稿写了个好作文。三年级习作令人头痛的问题此刻显得不再是难题,看着绝大多数的孩子写出感人肺腑的内心感触,深感只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写作好轻松;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语文好快乐。
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堂课通过“激趣”,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首先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使得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学习交流。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生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放手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道出心中所悟。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受到外界情景的调动时,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创设情景,入境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感染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自然、亲切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熟知的生活细节融入课堂,牵引学生们的内心感悟,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从而升华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汉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新的语文教学,应让“要我学、求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灌输,更多的是学生自我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堂课中的情景要求学生转换角色,用自己的感受想像搁浅小鱼的命运。把小鱼的情感变化为自己的情感;把小鱼的语言变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小鱼的命运变化为自己的命运。这样,文本的情感升华就是学生的亲身感悟,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从而达到一种思想教育。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入境感悟,放手让学生在感悟中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三、充分讨论,展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给孩子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这堂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把语文学习全全交于学生,充分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交流是很有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只要相信学生,课堂交给他们,真正做个引导者,教师只要学会放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相信语文课堂气氛会更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更强、更积极。
语文教案 篇8
板书(一)永远的雪国、古都和伊豆。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的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板书(二)花的感悟
老师:即使是一束花的开放也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瞬间的美感,启动了他对文学的思考。
老师问:关于花的感悟在同学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写花而是一种感悟。
学生:感时花溅泪
老师:很好!还有没有?初中课本中一个叫宗璞的作家写的?
学生:紫藤萝瀑布给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应该对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感悟。
板书(三)花未眠的启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老师问:感悟到一种美会让我们惊讶激动甚至泪流满面。那么川端康成这时候在告诉他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老师问:是啊,川端康成面对美的发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你们看下面一段,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是否也这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老师:凡高的作品为什么死后才价值连城,死后他的作品被人发现了美,所以凡高因为作品而活下来了。因此米开朗琪罗的话告诉我们发现美还要怎样?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的水?哦,这个同学说的是专门去欣赏了沸腾的水给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这也是一种受启发后对美的主动亲近。
老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戴望舒多么想在小巷逢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就像断桥上一站你不一定就能等到白蛇娘子和许仙那样的美丽爱情。好,川端康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美的发现是可遇不可求的,是邂逅所得的美,那么是亲近所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是一种心灵的主观感受。
学生:是要去感受,接触美。
学生:是主动的欣赏美。
老师:很好。如此这样我们才可能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积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过对生活现象花未眠谈到美的发现美的获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艺术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他就是说有时候他觉得插上的花没有画中的花美。
老师:大家对他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觉得他说的是自然的`美我们忽视了欣赏画中的花。
老师:那你能否告诉我,你看过的画有没有让你产生瞬间美感的?
学生:有,其实也很多。
老师:是否感觉画中的东西很真实的被画出来?
学生:是。
老师:是的,比如我们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黄色刺激着我们,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黄,热烈开着的黄,和我们看到的长在花园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学生:我认为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喜欢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老师:对,我纠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其实插花也是艺术了,日本有两种值得一提的艺术。
学生:插花和茶道。
老师:对,插花经过艺人对花枝的选择,对花盆花瓶的选择,用造型表达生活所需要的一种情绪,达到插花艺术的美。因此下文作者自然提到一些艺术家带给他的美的感受。无论是画家画的手还是表现的肌肤都让他感觉到了自然和艺术的统一的美,简单说就是不知道看到的是真的手还是画中的手,是他自己养的小狗在草地上跑还是画家笔下的狗了。写实是什么?
学生: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统一。
老师:好,所以作者欣赏晚霞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长次郎制造的名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画
老师: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黄昏的真实体现。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话:显得更美了。都获得了美感。确实,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美感。
成都盖碗茶的美。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个茶盖,上面环绕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可以清心也。
老师:还可以怎么读?
学生:清心也可以。
学生:心也可以清。
老师:对,这是个回环句。有五种读法。
学生齐读很兴奋的样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师:一个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这样被你发现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着读着你的心也觉得美起来。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膜拜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思考。下来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新闻发布会”。
2、怎么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3、会后,挑选一两则共同关心和话题展开讨论、评议,各抒己见,交流体会。
教具准备:
录相、报纸
教学过程:
一放“新闻发布会”的录相,让学生明白,什么形式的`会才能叫“新闻发布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读读“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文章,标然段。
1、什么叫“新闻”?
学生发言。
2、开“小小新闻发布会”之前,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发言。
3、怎么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呢?
学生发言。
4、“小小新闻发布会”后,还可以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教师讲: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可以培养我们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还可以锻炼我们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优选】语文教案07-23
小学语文教案06-18
语文教案模板06-25
《彩虹》语文教案06-20
语文教学教案07-11
(优秀)语文教案07-20
实用的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