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通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知道指纹的用处。
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轻松、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通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提供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可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环境创设法:我以幼儿创作指纹画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并引导幼儿将作品张贴在"指纹画展"的画廊里,"指纹画展"的创设会使幼儿更加有创作的欲望。
(二)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观察法:整个活动一直都是幼儿在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的。
统计法:在认识指纹特征时,我让幼儿记录、统计自己的指纹类型,以此来更好的巩固。
五、教学准备
(一)空间准备: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操作台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纹画展"的画廊。
(二)物品准备:
1、指纹印画一幅;
2、印泥和白纸若干;
3、放大镜(每个幼儿一个);
4、双胞胎指纹图;
5、实物投影仪一台;
6、玻璃杯、笔、电话等物;
7、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8、破案小故事。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来画的吗?(手指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图画,我们也来印一个手指印好吗?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分析:通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
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的圈……)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
(1)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一样吗?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
(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指纹是不是相同;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纹图,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小伙伴的指纹原来和我们自己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他们的指纹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3)比较双胞胎的指纹是否一样;师:(拿出双胞胎的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都知道双胞胎长得特别像,基本一模一样,那么他(她)们的指纹是不是一样呢?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双胞胎"身上,因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双胞胎指纹的图片。通过几个层次的对比与观察,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三)观察指纹的类型
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两种常见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斗型,由许多同心圆构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涡;箕型,纹线像簸箕似的,有一边是开口的)
3、师:赶快用放大镜找找看,你有几个手指头是斗型的,有几个手指头是箕型的?(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
分析:在此环节中,通过食物投影仪,可以使幼儿对指纹认识得更清楚、直观。最后让幼儿自己统计记录自己的指纹,这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区分指纹的类型。
(四)了解指纹的作用
1、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讲述简短破案小故事。
2、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助,还有什么用处?
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1)指纹考勤机
(2)光学指纹鼠
(3)指纹保险箱
(4)指纹锁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讲述一个简短破案小故事,这样不仅何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指纹破案"这一作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五)结束部分:
师: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还有那些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保险。不仅如此,刚才我们还看到用指纹添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伴着音乐声,幼儿愉快地创作,结束本次活动。
分析:以指纹画创作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一个休息,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科学与美术活动相融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幼儿对指纹的形状、特征再一次进行巩固。
七、活动延伸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本身的探索欲望,我将本次活动的眼神设计为--"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起查资料:小动物们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这样不仅可是给幼儿继续探索的契机,也可以使幼儿更好的与父母进行互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标志的特征和作用。
2、知道马路上开车、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各种交通标志。
2、小老鼠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导入主题。
1、出示小老鼠,激发兴趣。
小朋友,这只小老鼠是乡下来的,它叫贝特,它要跟我说句悄悄话,小朋友要安静哦。它说它碰到了一个难题,想请我们帮个忙。
2、讲述故事,引起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的兴趣。
二、认识交通标志。
1、出示挂图。
瞧!小老鼠贝特把这些交通标志都给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吧!
2、根据幼儿的回答,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和意义。
3、幼儿设想: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交通标志,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游戏"你指我说。"
教师点一个交通标志,幼儿说出它的意思,或者教师说出交通标志,幼儿点出来。
四、游戏"乡下老鼠进城。
"教师出示乡下老鼠进城的地图,将老鼠进城时所遇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让幼儿找出正确的'路线,帮助乡下老鼠进城。
五、交流讨论。
1、认识其他交通标志。
还有哪些交通标志呢?
2、将交通标记贴在幼儿园需要的地方。
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么多的交通标记,你觉得有哪一些可以贴在幼儿园里呢?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仔细观察幼儿园,并把相应的标记贴在幼儿园醒目位置。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方法。
2、 了解树宝宝生长过程,认识树木成林、树木成材要经历多年,来之不易,激发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愿望。
3、 培养幼儿学做小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1、 种子发芽到长成树苗的图片一套(5张),树宝宝、风、鸟、飞机、人的卡片各一张;
2、 电脑、投影仪、种子传播方式的动画软件,音乐磁带(风声、轻音乐)
3、幼儿种植教具每人一套(贴有标记的小花盆、冰棍枝、种子若干)
活动过程:
第一、 了解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
1、 教师扮“风伯伯”随音乐跑动(“看,我是谁?”)边跑边撒图片。
2、 提问:“谁来了?它吹来了什么?”让幼儿按照相片上数字的顺序排列好后,整体观察并说出相片上拍的什么内容(种子发芽长成小树苗。)
3、 幼儿依次说出每张的内容,教师分别总结出一句话(1)小种子埋地下(2)喝足水发了芽(3)发了芽钻泥巴(4)钻出两片小芽芽(5)再长变成嫩枝丫。
4、 幼儿随教师用身体动作表现出一粒种子发芽长成小树苗。
过渡语: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妈妈,小树苗有没有妈妈呢?看了相片,我们知道:小树苗原来是妈妈的种子发芽后渐渐长大的,这些相片是谁的呢?
二、学习种子的传播
1、(出示树宝宝图片),为了感谢小朋友帮它捡回相片,树宝宝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它的家乡在很远的地方,请树宝宝带路,我们开着小飞机,出发!
2、小椅子,观看大屏幕(谁出来迎接我们啦?)树宝宝有这么多伙伴啊!树宝宝告诉老师:许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那时,它和它的伙伴们都是妈妈的种子,它们的家在四面八方,后来才被别人带到这里生根发芽,变成一片美丽的树林,是谁把种子带到这里的?(幼儿猜想发言)
3、 观看动画《树妈妈和树宝宝》第一遍
提问:谁传播了种子?(幼儿回答)人和飞机的传播就是“人工传播”;风和动物的传播就是“自然传播”;。风、动物、人、飞机,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观看第二遍
幼儿回答:(1)人工传播有哪两种?(幼儿找出卡片贴出),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幼儿回答)(2)自然传播有哪两种?(幼儿找出卡片贴出)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幼儿回答)(3)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要经过多长时间?对,许多年,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种植树木。
过渡语:树宝宝和它的伙伴真高兴,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要回去了。(开飞机飞回)
三、幼儿动手种植种子
1、 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一天,大人们都到山上、路边植树。今天,你们想不想在幼儿园里亲自种下一粒种子?看!老师种的绿豆种子已发芽!(出示教师种植发芽的种子。)
2、(幼儿自己动手种植。教师指导并提醒幼儿注意卫生并收好种植工具。)小朋友都记住自己花盆上的标记,下课后,我们把它放到自然角,天天浇水,看看谁的种子先发出芽来。
四、游戏:小树苗快长大
(幼儿根据教师的口令,发挥想象自编动作。)
教师播种,摸到谁的头谁就变成“种子”。教师浇水,“种子”喝水、发芽、钻泥巴、变成两片小芽芽,再长成嫩枝丫。(刚长出的小树苗又嫩又小,应该怎样保护它?)小树苗长出了叶子。经过许多年,“小树苗”背靠背变成“大树”,老师到“大树”底下乘凉。大风来了,“小树苗”手拉手变成“树墙”出去阻挡大风。
活动延伸:将小花盆放到自然角,天天浇水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探索和动手操作。
2、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白色幕布、提线木偶、灯、音乐课件。
2、小玩具、手电筒若干个。
3、和幼儿一起做定位测量记录(量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早、中、傍晚的长短和方向)。
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大家一起来跳舞。
1、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教师操纵提线木偶在有灯光的白色幕布后面表演,幼儿观看木偶的影子跳舞。
2、幼儿分批尝试,观察自己和小朋友的影子,体验有影子的乐趣。
二、观察活动:为什么有影子?
1、小朋友站在幕布后,把灯关掉,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不见了?
2、 把灯打开,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幕布上才能有影子?
3、小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影子。老师刚才就是利用影子表演了木偶跳舞。
三、 实验活动:影子会变吗?
幼儿操作实验:每个幼儿拿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小玩具,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位置不同时,影子有没有变化,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讨论活动:有趣的影子。
1、讲一讲:刚才发现了什么?
2、 想一想:早上和傍晚人的影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午影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的影子最短?
3、 观看课件,小结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4、 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影子?
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室外玩踩影子和藏影子(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影子藏起来)的游戏。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讲讲的活动中了解车子是由不同数量的轮子组成的
2、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轮子是可以滚动的
活动准备:
PPT、幼儿带来的各种车子
活动过程:
一、介绍各种不同数量轮子的车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神奇的宝贝,你们知道是谁吗?
(一)出示两只轮子,引起兴趣
1、你们看这是什么?有几只?
2、你见过的两只轮子的车吗?是什么车?
小结:两只轮子的`车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
过渡:还想接着往下看吗?
(二)出示三只轮子
1、你们看这里有几只轮子?
2、三只轮子是什么车?
小结:三只轮子的是三轮车
(三)出示玩具车
1、这是一辆什么车?这辆车有几只轮子?
2、出示四只轮子,四只轮子有些什么车?
小结:四只轮子的有轿车、警车、消防车、公共汽车等等
二、讲讲玩玩:知道车有了轮子会滚动
1、讨论:为什么这些车都要有轮子呢?
2、你们想不想开开自己带来的车?(幼儿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车有几个轮子)
3、幼儿开开自己的车,开完后将车按轮子数量放进不同的停车场
总结:原来我们刚才看见的车和你们玩的车都是有不同数量的轮子组成的,有了这些轮子车才可以在马路上开。
活动延伸
你们玩得开心吗?还有很多宝贝也想出来和你们见见面,我们请他们出来好吗?
1、你见过这么多轮子的车吗?
2、平时请你们爸爸妈妈带你们一起找找看哪些车有这么多的轮子,好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科学教案08-05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模板07-17
科学教案【优】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