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小学数学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给定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并能根据解出的数据结合现实问题提出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审题,读懂表格和题意,列方程,体会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题目中的表格和题意,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出(1)(2)班各有多少人,这是问题的核心部分。
难点;正确的构思出盘活资源的方法,以及最后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提问
三 教学流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回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关键步骤是什么?
(二)新授
1 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课本第34页习题7.3的第2题。
长风乐园的门票规定如下表所列:
某校初一(1)(2)两个班共104人去游长风乐园,其中(1)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2)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经估算,如果两个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省不少钱,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购票人数
1-50
51-100
100人以上
每人门票价
13元
11元
9元
2由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分析等量关系,讨论解题方法:
x+y=104
13x+11y=1240
设:初一(1)班有x人,初一(2)班有y人,由题意得
x=48
y=56
(三)展开
1在同学门解出问题的.前提下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假如一瓶饮料3元,空瓶回收价为13个1元,聪明的你能出一个点子盘活这1240元,让两个班的学生都有门票和饮料吗?请你简要说明一下你的好点子!
两个班104人作为一个团体购票,需要 1049=936 元,
节省了 1240-936=304 元,
买饮料需要 1043 =312 元,相差8元
喝完之后将空瓶收回,则回收价为10413 =8元,刚刚好!
反思:这是纯数学的思考方式,没有实际意义,饮料是进去后边玩边喝的,不应当像在完成任务似的在门口就喝完回收,如果由老师(或班长)先垫上8元,同学们就能把饮料带进公园了,但不能随手乱丢,必须带到门口兑换(环保教育)。
2脑筋急转弯:
假如(1)班想要单独买票,请你帮他想出一个比较经济的购买方案:
简单说明
初一(1)班48人原想买48张票需要:4813= 624 元,
但若买51张票,每张只需11元, 只要:5111=561 元,节省了 624-561=63元,更经济
至于多出的3张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无所谓
四 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数学知识?
(2)对你影响最深的问题是哪一个,你有什么看法?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3、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4、结合实际进行估数,发展数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建立计数单位“万”的概念,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千、整万“拐弯处”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四、组织练习,当堂检测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5
《早餐的学问》(3课时)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二、活动准备
1.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选题与确立主题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好。早上吃饭了吗?(交流)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统计图,是小关我们小学生早餐情况的,想看吗?
2、分析柱形统计图(早餐内容)。
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生观察,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看图。
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生1)都是我们平常早上会吃的东西。
(生2)早上吃鸡蛋的人最多。
(生3)吃鸡蛋饼和包子的人也挺多的。
(生4)早上大家几乎都喝牛奶或者豆浆,喝粥的人比较少。
(生5)好像大家早上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哦,除了喝豆浆吃鸡蛋饼就是喝牛奶吃鸡蛋加面包,像麦片粥啊、面条啊、蛋炒饭、糕点什么的,都很少人吃。
(生6)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早上几乎没有人吃炒菜。
关于这个发现,师应相机鼓励,并适当引出“炒菜一般来说会是什么?”也就是说,早上一般没有人会吃蔬菜和肉。
……
师小结:大家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平时的早餐内容是怎么样的?(交流)有这张图里没有出现的吗?(交流:没有或很少)这说明,我们的早餐内容,丰盛吗?(不)对,很单一。(课件强调:单一)
3、信息分享。
师:这儿还有一则官方消息:(课件出示)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曾对两所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做了早餐的一个对比试验。第一组每天吃的早餐和大家差不多。第二组吃的早餐则是中国营养家协会推荐的'营养早餐。一周之后对两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大家会看到,在数学运算、创造力和耐力的对比,第二组明显好于第一组。
4、现场统计饥饿时间。
师:说到现在吃的,你饿吗?(交流)这么早就饿了呀?现在是第三节课,已经有这么多同学感觉到饿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他第二节课就已经饿了。
5、引导学生发现早餐的重要性。
这则消息,对比那张统计图,再加上我们刚刚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预设)
(生1)早上吃不好早饭,很快就会饿。
(生2)我们的早餐几乎总是那几样,内容很单一。
(生3)吃有营养的早餐很重要,对我们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师相机评价:大家不仅观察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棒哦。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不仅要吃饱早餐,还要吃好早餐。
(生5)我平时一直以为,早上时间特别紧张,随便吃点儿什么,只要吃饱就行了,没想到,吃个小小的早饭,还挺有学问的呢。
师抓住时机引导:嗯,说得好,看似不起眼的、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顿早饭,居然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既然早餐很重要,又暗藏那么多学问,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早餐的学问,好不好?(好)都同意了?(同意)
6、确立主题:早餐的学问。
师:那好!我们就以“早餐的学问”为主题进行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确定研究内容,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1、交流研究内容。
师:关于早餐的学问,你们想要研究些什么?把你想要研究的内容展示到“小问号收集站”上来吧。
(事先让学生准备卡纸,在卡纸背面贴双面胶,用大大的字写下来,便于粘贴)
预设:早餐吃什么、几点吃、吃多长时间、怎么样等等。
2、确立研究小课题,组建活动小组。
师:同学们的思维可真开阔,一下子,我们的小问号收集站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全部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太繁杂和琐碎了,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归纳一下呢?(能)关于归纳问题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实践过了,只需要?(生:把类似的问题圈在一起,再简炼结合一下。)
学生归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归纳出了几个问题?
(1)不吃早餐的危害
(2)早餐吃什么最好
(3)各国吃早餐的讲究
(4)早餐的起源
(5)
……
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子课题。
(拟写活动计划)师:确定好了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共享栏,一个是一份现成写好的方案可参照,一个是白纸可自己设计,一个是表格式方案,一填就可以了,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也可以进行方案的修改。
(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方案。)
(预设情况一)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同学可能没写完,但是大家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结合我们刚才说研究问题的初步打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给予回答,补充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等。
学生在指导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方案。
(预设情况二)师:设计完成,交流一下所设计好的活动计划。
学生评价:你认为他们小组这个活动计划,好的地方在哪里?不适合于实施的地方在哪里?
三、小结
教师总结,研究的问题要小一点,要多方面获得问题的答案,比较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课时: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
《学生早餐营养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
《学生早餐用餐时间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d.调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
《“放心早餐”销售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有可能可制成条形或扇形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学生对他们各自统计的结果(百分比)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的所占比例大,有的所占比例小。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早餐营养方面D类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较少,营养搭配上不合理科学,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可选)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五)做一名“小小营养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经常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工作、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一定影响。另外还知道理想早餐的条件依次为营养均衡、口味口感好、卫生和方便。
小学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透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好处,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明白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这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潜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群众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这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透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必须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齐来表扬他。
4、师:此刻,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齐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那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这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探索发现
1、揭示比例尺的好处。(课件播放)
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公式转换: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
(分组回答)
4、师:仔细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能够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此刻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父母卧室……
生2:比例尺1:100.
6、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此刻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8、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9、师:谁能算一算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10×11=11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师:我打算在父母卧室北墙正中开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就应画多长距离呢?
2、引导计算
(1)题目中,2米是什么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多少?(1:100)
(2)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我们就应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板书:2米=200厘米200×1/100=2(厘米)
3、师:笑笑在本子上用8厘米表示了我的卧室的长,图上1厘米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4米=400厘米400÷8=50(厘米)
4、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50)
5、(课件出示:北京到上海的情景)
师:题目中,已知哪些条件?(图上距离6厘米,比例尺1/)
师:根据以上条件,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群众回报)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师:这天我们主要学习并认识了比例尺,明白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这天所学的比例尺主要是把大的距离缩小,我们能够把它叫做缩小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前项一般为1。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因此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后项一般为1。
2、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们还学会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米=200厘米
实际长……8cm:80m=8cm:8000cm=1:1000
200×1/100=2(厘米)
实际宽……6cm:60m=6cm:6000cm=1:1000
4米=400厘米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00÷8=50(厘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答:比例尺1:5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资料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透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主角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能够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潜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 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片头,揭示两种写法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
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2.汇报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前两天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明确学习目标
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当场解决: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银行,车票,邮政,电视,电脑等)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看书自学:
课件强化:(课件:时钟走2圈):24时计时法,第一圈跟普通计时法一样,第二圈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要分别加上12。(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时而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晚上12时叫24时。
问题二:
师:24时计时法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谁来试试。
1.尝试练习
师:我用普通计时法问,你用24时计时法答:我们上午7时30分到校,(生:7时30分)下午4时30分放学。(16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问,你用普通计时法答:16时4时12分24时
2.小结规律:13时(中午1时)之前的时刻上的数字是一样的,13时(中午1时)之后,两种时刻上的数字相差12。
3.练习:
1.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课件)
1时13时4时16时6时18时
改用普通计时法说说。
强化0点。
师: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明天
师引探: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时、昨天晚上的12时今天的0时。
生:我想对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时、今天晚上的12时,明天的0时。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很喜欢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过去了。时光易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师:是呀,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注视屏幕,再次体验一下吧。
(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话外音: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时。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问题三、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例2(课件)
1.教学例1:
一列客车从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观察钟段图后,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22时40分呢?
时刻一般用表示,口语中也说,但在书写时应当按规定写成几。
从图上看,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时间一般用表示。图示意:时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时间是指两个时刻所经过的一段时间。
小组讨论: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引导分段思考(课件):4小时+20分教学例2
2.教学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右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师:有一天老师路过一个商店门口,见到这样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组讨论:这样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余组补充
(右图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将一天分为哪两段。)
(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止营业。它们一天营业11小时。)(上午8时以前,下午7时以后,去买不到东西)
(上午8时,下午7时表示时刻,全天的营业时间是指时间)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小组代表发言
方法1:分为上午营业时间和下午营业时间
方法2:转化为24时计时法计算
四、回顾与质疑。
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24时计时法,它有什么优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如何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五、拓展延伸:
1.开动时间列车
(课件)下列时刻正确排序后,时间列车就开动:
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正确的顺序是0时上午10时3时下午1时30分18时)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确的顺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小组合作:你能根据它提供的信息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轮流提问,组长记录有价值的问题。
永春实小20xx春季作息时间表
(2)组际交流所提的问题,师板书典型的几个问题。
把这张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每一节课上了几分钟?
全天在校时间多少?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快的组可以多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4)集体校正。
六、课外实践
调查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情况,制作一张时间表。然后算出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并跟爸爸或妈妈交流一下你对他们作息时间安排的看法。
教学目的:
1.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它表示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识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 ( )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一个长方体有( )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4)正方体有( )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 )条高,圆锥体有( )条高.
(6)圆柱体有( )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 )面与( )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特征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__=202__=20×2
3__3__÷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__=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__=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__÷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__,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__=7.2方程两边应同时
__÷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__÷850+__-40
__÷9×9__-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__+0.7=14★0.9__=2.45★76+__=91
__÷9=90★__-54=18★2.1__=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__=202__=20×240__=960
3__3__÷3=60÷3解:40__÷40=960÷40
__=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__=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__=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2、3、4的乘法口诀(课本第73—75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准备
cai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12=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13=23=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14=24=34=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75页想想做做。
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筧评价)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5页1、2、3、4题。
教学后记:以游乐园为学习途径,学生喜欢学。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