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0 07:54:35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语文教案 篇2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我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 介绍背景资料

  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 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文中的标注)

  (5)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本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文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城砖、蜿蜒、垛子、盘旋、瞭望口、屯兵、堡垒、呼应、陡峭、智慧、气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或图片(这也是为完成课后选作题做准备),在同学间交流。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准备相应的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连同重点词句制成多媒体课件。

  2.本文是看图学文,要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学文前要指导学生看图,第一幅图反映了长城的概貌,通过看图,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会有初步的感知。第二幅图的观察点由远处移到了长城上,学生通过看图会观察到长城的构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加深对“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句的理解,同时借助看图了解“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的位置、样子及作用。在引导看图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本课文的重点在于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体现在哪里?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③怎样理解“思考·练习”3的句子?……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教师应当给予点拨。

  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体现在哪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书,在第一、二自然段中寻找答案。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写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接着,用具体数字说明长城的长,证实这个感受是真切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墙顶上的'样子,城墙外沿垛子和射口的构造、作用,城台的样子、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按照“思考·练习”2的要求让学生画一幅长城的示意图。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回答这一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来回答。要答出: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建造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用双手建造了这样伟大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思考·练习”3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回答。“很自然地想起”,要答出看到雄伟、坚固的长城后,由赞叹到自然地想到创造这一雄伟建筑的人们。“才”字说明劳动人民建造长城十分不容易。

  4.本课文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因此,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表现出长城的气势,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带有赞叹的情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带有自豪的语气。

  整篇课文的背诵,要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写作思路进行。全文可按“远看→近看→联想→总结”的顺序背诵。每部分的背诵,可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帮助记忆。如第二自然段由“城墙顶上”到“城墙外沿”,再到“垛子”“瞭望口”“射口”,再到“城台”,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不必强求一致。

  5.本课文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示字的音、形、义。例如:“崇”“砖”读翘舌音,“魄”与“魂”的字形相近,要注意区别。本课文生词教学,有的可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有的可以结合插图理解,如“瞭望口”“堡垒”等词,就可以对照插图让学生理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在一个安静的小院里,生长着两棵可爱的小树,一棵是小柳树,一棵是小枣树。(板书:15小柳树和小枣树)“枣”这个字谁认识?

  2、齐读课题:四季交替,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齐读课题。

  二、识字写字

  chéngsuīrěn

  乘凉虽然忍不住

  Qiǎnsīsi

  浅绿色思意思

  Tūqū

  光秃秃弯弯曲曲

  1、指名读准。适时指导“思”在“意思”这个词语里的读音。

  2、开火车读。

  3、适时指导多音字“曲”的读音,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能组个词吗?

  4、指导写字:“弯”,观察它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写字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练写。

  三、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

  1、师过渡:同学们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读2—3自然段,思考: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交流

  预设:小柳树样子的句子:(1)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

  (2)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了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学生自由交流。

  图片:这就是小柳树的样子,你们觉得她怎么样?

  指导朗读:读出“细细的,绿绿的”“浅绿色的衣服”的美。

  过渡:是呀!小柳树在春天里就是这样的美,而小枣树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小枣树样子的句子:(1)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2)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

  理解词语“弯弯曲曲”。文中说什么是弯弯曲曲的?你能把树枝与弯弯曲曲的调换一下吗?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弯弯曲曲的?

  理解词语“光秃秃”。小枣树不仅树枝弯弯曲曲的`,而且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她什么也没有长,什么也没有长就是哪个词?“秃”字为什么上面是一个“禾”呢?

  指导朗读。(个别读)

  四、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

  1、过渡:美丽的春天里,小柳树细细的,绿绿的,美丽极了,而小枣树却是光秃秃的,于是小柳树得意极了,她对小枣树说话了,她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2、出示:“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个别读)

  预设: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小柳树说话用的什么语气?你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3、理解词语“得意”,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谁得意的样子吗?能做个这样的动作吗?同位做着这样的动作来读一读。

  4、出示:“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就让我们做着得意的动作一起来读一读小柳树说的这一句话。

  过渡: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到了秋天,小枣树怎么样了?小柳树呢?

  当看到小枣树结了许多枣子,小柳树是怎么想的呢?小枣树是怎么说小柳树的呢?

  5、出示: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体会词语“温和”,生活中谁对你说话是温和的呢?就请你像他们那样温和地读一读小枣树说的这段话。(个别读,师生合作读)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后怎么样了?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为什么?

  小结:是呀,生活中像小柳树和小枣树这样的人和事经常发生,就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取长补短。

  五、拓展《比脖子》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怎样发挥我们的优势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呢?在《比脖子》中你就能找到答案。读一读平行阅读《比脖子》,看看里面出现了几个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2、师生交流。

  预设: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就读哪个小动物的话。

  出示:长颈鹿一抬头,摘下树梢的红果子,得意地说:“我的脖子特别长,这果子,你们能摘到吗?”

  乌龟毫不示弱,把脑袋缩进壳里,很快又伸了出来,说:“你们看,我的脑袋平时伸在外面,遇到危险就很快缩进去,全靠脖子灵活。”

  水牛诚恳地说:“你们都有好脖子,给自己带来了方便,我只有粗笨、结实的脖子拖犁、拉车,为人类干活儿。”

  学生个别读,师生合作读。

  3、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推荐阅读:《狮子和老鼠》

  《木匠与木头》

  板书设计:15小柳树和小枣树

  细细的弯弯曲曲,绿绿的光秃秃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自卑,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注意取长补短”这一深刻的道理。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是以识字、写字、读文整体推进为重点,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猜谜语等。对学生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抓住柳树的生长的过程与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将描写小柳树美的3句话一遍遍的在读中感悟。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美。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答“小枣树和小柳树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再次细读文本,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再读全文,并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2、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三、阅读与鉴赏(幻灯片展示优美图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当堂朗读)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自由发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四、作业

  1、书面表达:把你最欣赏的一两句话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一、回顾旧课:

  抽背2-3段。

  二、三读奇文

  1、高声朗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同桌讨论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歌声之美和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第五段: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三、鉴赏与拓展:(分组讨论,推举佳作)

  1、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目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讨论与点拨

  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分组讨论,推选回答)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结与巩固(幻灯片展示)

  1,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并思考本文写作的特点。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2、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学生意见汇总:A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B望长天之明彻/望高阁之巍峨

  六、课后作业

  1、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语?并积累。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被选入鲁人版第四册“感受艺术之美”单元。所以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本教学设计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及说读活动等不同的朗读活动形式,使这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从而在美读中鉴赏了骈文之美。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结合课文认识汉字10个。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 能根据课文和图片内容展开想象,木棉树长大以后,小动物们会对它说些什么。

  4、描写“努、力、受、爱”4个字。

  5、懂得要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的过程及条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木棉树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木棉树)

  2、木棉树的种子要离开妈妈了,让我们一起来为它送行吧!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想想:木棉树妈妈对种子说了些什么?

  3、出示句子,请学生自学生字。交流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2——4小节

  1、木棉树的种子离开妈妈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它记住妈妈的话了吗?它是怎么做的`?

  2、小组交流

  木棉树遇到的困难是:泥土里很黑,他感到有些害怕。可是它想起妈妈的话,它努力向上顶,很快就长成了小木棉树。

  3、指导朗读

  4、 尝试背诵课文

  5、 学习课文第5小节

  1)自读课文第5小节,思考:小木棉树长大后怎样了?

  2)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3) 学习生字,受。

  4) 指导朗读

  四、复习拓展

  说话练习,想一想,小动物们看见枝叶繁茂的小木棉树会怎么说?

  小鸟飞来说:“——————。”

  小蜜蜂飞来说:“——————。”

  五、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努、爱”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特色

  以虚拟的护送小丑鱼尼莫回家的故事串联教学全程活动,富有童话情趣。

  学习目标

  1、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复习汉字。

  2、通过词语搭配练习,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3、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说这样的词。

  4、学习猜谜语。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第二题中的词卡。

  3、小灯笼,尼莫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吗?有一天那条可爱的小丑鱼尼莫又离家出走了,你看他的爸爸多伤心呐,(多媒体画面,尼莫的爸爸正在伤心地喊着尼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送尼莫回家,愿意吗?这一路上我们可能会欣赏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学到许多知识,但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危险,小朋友怕不怕?老师相信小朋友会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平安护送尼莫回家的。

  二、亲自拜访

  1、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尼莫前进时遇到九个偏旁的阻拦,师:小朋友认识他们吗?先和他们打打招呼。(自由打好招呼后,开火车读好偏旁)

  2、再去它们家拜访拜访,看看各家的主人是谁?各小组讨论你们准备去拜访哪一家,(出示多媒体)每个偏旁有一个家,每个家里有一字,小组代表带领自己组的小朋友向各家的主人问好,如:绿色的绿,你好!

  3、为主人介绍好朋友。师:大家看,主人们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这么宽敞的房子里是多么孤单呀,怪不得他们会留住尼莫不放,我们现在就为他们介绍一些好朋友和他们一起玩,尼莫就可以回家了。快!马上行动起来,各小组为自己喜欢的主人多介绍几个好伙伴。哪一个小组介绍的好朋友最多,就可以得到尼莫的贴画。(自由选择偏旁,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说出九个偏旁的字,包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小组长做好统计)

  4、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出示课件上一些课内认识的字,课外认识的字可以板书出来,让大家一起认识。)

  三、勇闯三关

  1、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尼莫: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继续前进吧!尼莫欢快地向前游去,忽然遇上了大鲨鱼,尼莫想逃跑,鲨鱼大声喊:小鱼儿,别害怕,只要你闯过我的三道关,我会送给你们一个隆重的礼物的。师:小朋友,敢不敢闯?

  2、过第一关:转转盘。师:为了万无一失,你们先小组合作连线,再把老师分给小组的词语卡片找好对应的词。最后(出示课件)转转盘。学生派代表转,对应的词语转对了,读好了,就会变成实物。

  3、过第二关:选用这里的一组词语说句话。(谁说得好谁就可得到尼莫的贴图)

  4、过第三关:你还能说出___________的_________这样的一组词语吗?

  (本小组交流,跟自己喜欢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5、(播放多媒体)鲨鱼:聪明的.孩子们,你们的智慧和勇气叫我佩服,我要打开海底珊瑚通道让你们过去!

  四、巧答龟题

  1、激趣说话。(播放多媒体画面)师:小朋友,鲨鱼的礼物确实隆重,你们仔细欣赏海底珊瑚通道,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好吗?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2、海龟请教。(出示课件)师:呀,海龟来了,它跟我们打招呼呢,听听它有什么话要说呢?(海龟背着词语打招呼):远方的客人们,我接到鲨鱼的电话后,就一直守侯在这里,听说你们特别能干,我想请教几个问题,好吗?

  (1)第一个问题:我背上的每组前后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齐读,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谁说得好谁就可以得到尼莫的贴图)

  (2)第二个问题:日夜

  ____________

  来往

  ___________

  红火

  ____________

  明白

  ___________

  这些词语也能像我背上的词语那样说吗?

  (3)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能这样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龟告别。(播放多媒体)海龟: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祝你们一路平安,再见!

  五、智猜灯谜

  1、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尼莫的爸爸:儿子,你终于回来了,谢谢小朋友的热心帮助,你们太聪明,太勇敢了。我送给大家两个大灯笼,请小朋友收下吧!

  2、快乐猜谜。(出示课件)师:你们看,灯笼上有两个灯谜,你们快读一读,猜一猜。

  小组合作读灯谜,猜灯谜。猜对的同学要说出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哪一组猜得又对又快,哪一组就得到灯笼(老师准备好玩具灯笼)。

  4、扩展练习。

  师:得不到灯笼的小组也别灰心,尼莫的爸爸还有几个大灯笼(出示课件),想要的小组快来互相猜谜语,这次千万别错过哦。

  (1)小组互猜。

  (2)向其他组发起挑战,胜利的一方可得到灯笼,(多媒体画面:灯笼上挂下一行字)并要小组合作大声读好灯笼上的句子。

  小组依次读出的句子是:我们真聪明!

  我们爱学习!

  我们会动脑!

  我们组最棒!

  我们会合作!

  六、教师总结

  祝贺大家凭自己的智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成功护送尼莫回家,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努力,你们每一个组都会成为最棒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7个生字:淘、周、城、桥、梁、及、躲;学习描写并记忆5个汉字:淘、周、城、及、躲。在语言环境中积累8个新词: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以及、欢快、消失。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出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3、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像练习说话;练习听写短句。

  4、通过阅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并能正确描写其中5个;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展开想像,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听故事,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雾

  3.看动画,听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

  4.学生字,新词:淘 淘气

  5.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注意标点的停顿;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住形,意思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提出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师生点评并正音。

  4.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据答板书:大海 海水、船只、远方

  天空 太阳

  河岸 城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行人、小黑猫)

  自己

  5.相机学习生字、新词:城、桥梁

  三、朗读课文,理解体会。

  1.选择课文中一二小节同桌分角色读,通过朗读表现出雾的淘气

  2.指名分节分角色读

  3.师生合作读

  4.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师适时点拨:房屋、街道、树木、桥梁是大的事物,行人小一些,小黑猫就更小了。所以作者用上了两个甚至。)

  5.相机学习生字

  四、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1.展开想像,说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2.学习课文中任意一节的样子,说说雾还把什么藏起来了。

  五、读读词语,写写生字。

  1.开火车读词语: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以及、欢快、消失

  2.指导写生字:重点指导“淘、周、躲”

  3.听写句子

语文教案 篇9

  一、知识目标: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 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 ,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小学语文教案06-18

《彩虹》语文教案06-20

语文教案模板06-25

语文教案【实用】07-21

(精品)语文教案07-24

(热)语文教案07-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