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1 09:49:00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习即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平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平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平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平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平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平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习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习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题: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 难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 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逐层深入,理解新知。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空间。在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中,通过集体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后我布置了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哪些可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10数字卡片一套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10数字卡片一套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老师会带领你们一起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板书课题)

  出示教材2~3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提出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幅图画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

  小结: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同学们要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上课伊始便能全身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数数的方法

  1.数图中各种事物的数量。

  (1)同学们认真地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生观察后汇报)

  教师说明: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可以用数“1”表示。(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2)同学们再仔细地找一找,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1?(一位老师、一个足球……师板书“1”,全班齐读)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不同事物的个数时,同一种数量就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

  (3)图中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2?

  (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2”,全班齐读)

  (4)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在踢足球?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3?(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3”,全班齐读)

  (5)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向日葵有几棵?(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4”,全班齐读)

  (6)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活动卡的内容。(出示课堂活动卡)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

  小结:我们要想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就要一个一个有序地数。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模仿能力强,有序意识弱。学生在观察主题图的时候,一般都是盲目地去观察,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观察,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即按从小到大表示相同数量的事物去观察。在自主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依照老师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顺序地数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数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做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做示范,例如:老师说1,学生就伸出与之相对应的1根手指。

  (2)同桌之间互相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3)选一个小组到前面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达到了在全班范围内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的目的。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认读1~10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1~10各数。

  (2)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事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所学的1~10各数来表示。(生先观察,再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最后打乱顺序让学生读,要求一步步提高,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受数字顺序的影响,而是真正地去认识数字。通过数、找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总结提升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10各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考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看,它是谁?

  小叮当有着一个充溢智慧的大脑袋,和它一起上课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思维热身操共有8节:

  12×30 60×50 20×13 50×70

  6×8+2 5×9+6 2×8+8 4×7+3

  真不错!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很多小朋友家都订了牛奶。老师这也有一张订单,瞧,小叮当正盯着它在研究呢!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

  订一个月 送文具盒一个

  订一个季度 送文具一套

  订半年 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 送四驱车一辆

  你猜小叮当会选择哪种定奶的方式呢?

  四驱车的诱惑太大了,小叮当决定订一年。不过订之前,得先摸摸口袋里有多少钱。

  要求需要多少钱,得先来列一个算式?(板书:28×12)为什么乘12呢?那大概要多少钱?

  你是怎样估算的?(28×10=280,28×12比280多一点,可能是300元。)

  那究竟需要几元呢?你们能帮小叮当来算算吗?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有哪些好方法?

  (1)先算一季度再乘4。 28×3=84 84×4=336

  (2)先算半年再乘2。 28×6=168 168×2=336

  (3)先算十个月再加上2个月。 28×10=280 28×2=56 280+56=336

  (4)用竖式计算。

  好,那我们先把竖式列好,注意数位要对齐。这和我们以前学得乘法竖式有什么不同?以前是一个数乘一位数,现在是乘一个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好,2乘28得56,表示的是56个1,所以6要对齐个位写。做到这结束了吗?第二步再算什么?用十位上的1乘28,得28个十,也就是280,对齐个位写0,对齐十位写8,对齐百位写2。然后怎样做?相加,为什么加呢?第一步2乘28求出的是2个月需要多少钱,第二步1乘28求出的是10个月需要多少钱,那么把两次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12个月也就是1年需要多少钱,所以我们用加法。

  那么,在书写时呢,这里280的0可以省略不写,下面仔细看老师完整的再算一遍。第一步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第二步用十位上的1乘28,1乘8得8,对齐十位写8,1乘2得2,对齐百位写2。然后56加280,6加0得6,5加8得13,写3进1,2加1得3,所以是336。

  谁也会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计算过程呢?都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们知道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板书 2 8 2 8

  × 1 2 × 1 2

  2个月 5 6 ……56个一 5 6

  10个月 2 8 0 ……28个十 2 8

  3 3 6 3 3 6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各道题目的下一步该怎样计算吗?

  21 24 53 54

  ×25 ×32 ×23 ×46

  5 48 159 324

  6 6

  假如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结果会怎样呢?打开书31页,试一试,在书上完成!(一人板演)

  1 2

  × 2 8

  9 6

  2 4

  3 3 6

  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后,计算的过程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那么乘法可以怎样来验算呢?(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来完成这几道题目呢?

  (打开书P31页第1题)(3人小黑板,逐一讲解,反馈并纠错)

  2 4 6 2 1 3

  × 2 3 × 4 1 × 7 2

  7 2 6 2 2 6

  4 8 2 4 8 9 1

  5 5 2 2 5 4 2 9 3 6

  我同桌也做了两题,她做的对吗?(P31页第2题)

  1 4 3 4

  × 2 5 × 2 3

  7 0 7 2

  2 8 6 8

  9 8 7 5 2

  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你会把它改正过来吗?

  1 4 3 4

  × 2 5 × 2 3

  7 0 1 0 2

  2 8 6 8

  3 5 0 7 8 2

  所以说,我们做题一定要细心啊!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竞赛,请组长拿出作业纸,上面一共有四道题,一人做一题,不允许一个人全做完,假如出现取消竞赛资格,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旁边监督,发现错误可以提醒,但是不能报答案给他听,比比哪组做的又对又快!(P31页第4题,实物投影校对)

  1 4 2 6 6 3 7 3

  × 5 2 × 2 4 × 3 2 × 2 3

  2 8 1 0 4 1 2 6 2 1 9

  7 0 5 2 1 8 9 1 4 6

  7 2 8 6 2 4 2 0 1 6 1 6 7 9

  经过这么激烈的竞赛,我们放松一下,春天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看,公园里景色多美呀!(P31页第5题)你从这幅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我买32张儿童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一共需要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32×12)打开书31页,独立完成。(一人口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31页想想做做2。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长

  宽

  长

  宽

  长

  宽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五、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