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教案 推荐度:
- 《爱莲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爱莲说》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莲说》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xx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xx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xx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xx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爱莲说》教案3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椰树上方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六、能力训练
1、了解托物言志。(按图中的红球,放概念)
2、按下面的红箭头,略作解释,放范例。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作者本人这样一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以参照我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这篇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八、退出课堂
《爱莲说》教案4
【教学目标】:
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xx“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xx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xx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爱莲说》
海口一中李莎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xx的写法及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鲜花店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们喜爱什么花代表他们怎样的心态?”,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濯”“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濯清涟而不妖”。老师放录音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老师点拨一下即可。朗读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究竟有那几点值得他喜爱,课文中有没有说明?
再接下来精读课文,学习周敦颐提倡的“君子精神”。(以拼图形式)这里就是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找出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品格。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君子品格,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但是这个环节显然对初一学生来说太难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没能分析到点上,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
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作一篇托物言志的练习。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练习来,并不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不够轻松自如,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如果以后再上这样的课文,我会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一些,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6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的主旨,品味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蕃(fn)颐(y)濯(zho)淤(yū)涟(lin)
蔓(mn)亵(xi)噫(yī)鲜(xiǎn)有闻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陶后鲜有闻(7)宜乎众矣
3、介绍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师明确: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1)世人爱牡丹富贵茂叔敬莲花高洁(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xx。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xx。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xx—。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xx。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设喻引题山 水 陋室
仙 龙 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幽静
交往风雅
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第2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9.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一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三、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
可取之处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问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小梯度。板书设计简要概括,对文章的重难点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不足之处没有检查、督促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因此部分学生完成得不够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爱莲说》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与文体,思考作者生平与“莲”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熟读成诵。根据课下小注和已有的文言知识掌握“蕃”“濯”“独”“鲜”等重要文言词的意义,辨识“之”的一词多义。(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研读文章,分析文章所展现的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作者借助“莲”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区别正衬与反衬)的写法。根据课堂反应必要时加入与“借景抒情”的比较。
德育目标
(“物与人同”,我们总是能从外物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情感,同样是莲,周敦颐看到的是高洁,朱自清看到的是清纯,可见心中是什么,眼前就会呈现什么,心中是美好,眼前才会有美好。)借助本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是其德育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七年级下学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点自己的学习方法,《爱莲说》是一篇文意相对简单的文言文,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和词典辨别大部分文言字词的读音和含义,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部分疑难字词和文章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还需教师点拨。本节课用一课时的时间呈现一篇文言文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要做到每点具到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把“赏析”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出发点。把作者了解、字词释疑、句子翻译作为欣赏文章的前置条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分析文章所展现的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作者的'志向。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正衬与反衬的区别)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之”的用法。尤其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学生会套用,但理解欠缺。
2.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现在正是四月,我们相会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的季节,这个季节,满眼的绿满树的花,映在眼里心下满是欢喜。孩子们,行走在四月的春风里,你们有没有因花而心动(可以提问一至两个学生)
问题:你喜欢什么花?理由是什么?
教师:喜欢而说不出理由那一定是还未爱到心尖上,爱到骨子里,爱到融为一体,周敦颐的《爱莲说》告诉我们:喜欢它,是因为我是它,它是我。
2.检查预习的查资料情况。核对资料①作者简介②“说”——古代文体(8分钟)
(1)作者简介:(2分钟)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在任上,他以“昭雪伸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卸任后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介绍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莲、牡丹、菊的象征意义,尤其对于莲与菊的区分更具有引导性)
(2)解题(1分钟)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3)朗读。把朗读放在预习检查的环节中,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5分钟)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小组内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准句——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学生纠错——教师示范朗读
(4)重点字词检查
(针对重点字词,一是读音,二是释义,特别注意隐逸者的解释,了解“隐逸者”与“隐者”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爱莲说》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风度气质:高 洁美名远扬
《爱莲说》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 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爱莲说》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爱莲说》教案11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xx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xx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xx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xx。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xx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xx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教案12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论文体。
《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
(6)予谓菊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1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教案14
通过学习《爱莲说》,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案15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xx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xx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 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 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爱莲说》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08-14
《爱莲说》教案范文07-13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爱莲说的说课稿12-09
《爱莲说》 07-18
《爱莲说》 11-12
《爱莲说》的 04-02
爱莲说的 05-01
爱莲说说课稿12-08
爱莲说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