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9 09:12:27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通用)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老师这还有更难的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好,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

  (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

  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分工合作。

  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

  好,现在实验开始。

  汇报交流。

  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

  生总结汇报。

  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

  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

  第三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反思: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4.2.1 水落“盐”出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4.2.1 水落“盐”出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2)研究冰变成水。(3)水蒸气变成水。

  ①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用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4.3 沉与浮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并以此作为阿基米德小组的获得要求。)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

  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

  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的小组,我们给命名为阿基米德小组。(指阿基米德小组奖章)

  三、感知浮力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大家试一试,是真的吗?

  学生亲身体验。

  师:说说你的感受。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呢?

  学生猜想。(不止一种)

  师:你猜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是什么?怎样为“我们的猜想”找到证据呢?

  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

  汇报交流。

  师:像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四、谁主沉浮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真像一个小阿基米德,那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使鸡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谁愿意接受挑战?

  动手动脑,大胆猜想和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大家的表现太精彩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游戏比赛。

  游戏。(看谁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六、课堂小结

  我们看看是哪个小组获得了“阿基米德小组”的称号?有请阿基米德小组的同学上台,我们来给他们合影留念!(教师给上台同学拍照)

  其实这节课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有序,相信我们班以后会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的。

  把实验的材料整理好,准备下课。下课!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学会由头至尾地观察金鱼。

  3、懂得观赏金鱼,了解爱护和饲养金鱼的基本方法。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金鱼的愿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玻璃缸,鱼缸中至少有一条金鱼、鱼食若干、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金鱼,初步认识金鱼。提问:

  (1) 鱼缸里有什么?金鱼是什么样的?

  (2)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小朋友怎样去看金鱼呢?

  教师提醒幼儿不用手触碰鱼缸中的'金鱼。

  2、知道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提问:

  (1) 金鱼的头在哪里?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2) 金鱼的所以身体上有什么?它身上一片一片的东西叫什么?

  (3) 金鱼身体后面是什么?它的尾巴像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3、请幼儿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了解其甚或习性。提问:

  (1) 金鱼爱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事物的?

  (2) 金鱼喜欢住在哪里?它是怎样游的?

  教师告诉又有而在喂金鱼吃事物的时候,必须注意每天不能给鲸鱼喂许多事物,否则,金鱼吃得太多,会撑死的。接着,让幼儿模仿金鱼嘴一张一合地吃东西以及在水中摆动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

  4、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1) 让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看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

  (2) 教师念儿歌《金鱼》,并带领幼儿看图念一念儿歌。

  5、欣赏歌曲《小金鱼》,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里游来游去。

  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有步骤的指导幼儿探索过程。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操作。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班级的自然角里养了金鱼,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看看、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在教师里游来游去等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