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术教案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水粉笔蘸颜料进行涂画,会用提供的材料装饰圣诞雪娃娃。
2.对新的绘画工具感兴趣,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活动准备:水粉笔 白颜料,调色盘 装饰物(眼睛,卡纸做的鼻子,小围巾 帽子)
3.感受色彩对比。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出示作品雪娃娃。
(1)回顾幼儿经验,激发兴趣
教师:你们见过下雪吗?下雪时什么样子的?
雪娃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雪娃娃的头和身体都是圆圆的,身体比头要大,都是白颜色,黑黑的眼睛,红红的'鼻子,还戴了帽子围巾。
2、认识新工具,初步了解绘画的方法。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它的名字叫水粉笔,今天我们就用它来画雪娃娃。
(2)教师示范水粉笔的使用方法,幼儿观察。
(用手拿住笔杆,让笔毛蘸上颜料)
(3)画好雪娃娃后,我们可以画上雪花,将水粉笔笔头在纸上一点,就点出了雪花。
(4)画好后,我们可以给小雪人粘上眼睛,鼻子和漂亮的围巾,闪闪的帽子。这样我们的雪娃娃就做好啦。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1)老师已经用将雪人的脸和身体画好,小朋友在涂颜色时,不要将颜料涂到圆圈外面。
(2)将用过的水粉笔搁在颜料盘的边缘。
(3)装饰是,将雪人的帽子围巾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4、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美术教案 篇2
课题:第一课 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生:近大远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
五、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教学随笔: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所以对于静物写生已经不陌生了,主要看学生对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掌握得如何,从作业的总体看来,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二、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人和事物的变化。
二、大胆的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图片 生:练习纸、图画本、铅笔、彩笔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风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感观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听觉就是其一个主要的方面,我们用声音表现一下微风的感觉.
师: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哪几种不同的风吗?(微风、大风、狂风)
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对各种风的记忆和认识。
四、尝试训练。让学生自己表现画风.
1、比赛画风。
让学生用线条来表现风。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出形象的“风”来。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同学评一评。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用线来画风可以形象的把风的方向和路线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不同形式的风。
2、景物描绘。
在黑板出示几种物体。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果风来了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呢?并请学生尝试把它画下来。学生相互间交流、并互评,黑板上学生的画,看看他们表现的对吗?
师小结:风能让许多东西动起来,飘起来。
3、人物的表现。
回忆在风中的经历,让学生描述,并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表演。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加深对风中的'人物特征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在风中行走的经历吗?谁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景?难走吗?你是怎样感觉到风的存在的?
五、图片欣赏。
书上的图没有用线条来表现风的大、猛。我们讨论一下他是用什么东西表现风很大,人行走困难的呢?
师:小结。
六、创作表现。
“风”经常碰面,你还记得上学路上它吹走你的帽子,在教室里乱翻我们书本、作业时的淘气样,或是在你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时给你带来清凉的可爱样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把你和这位朋友相处的情景描绘下来!------在图画本上画一幅表现风的画面。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评价。
展示部分作品,学生自评、互评后,教师做简要点评。
美术教案 篇4
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美术教案 篇5
一、导入
1、利用猜谜语的模式导入太阳的话题
它长得圆圆的,由于它非常的'烫,所以不能靠近它。
因为有了它才产生了白天和黑夜,它是什么呢?
二、展开
1、谈谈白天和黑夜
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白天有光可以看见事物。白天可以看见影子但是到了晚上看不见影子。 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星星,。人们在白天活动在晚上睡觉。白天很明亮夜晚很黑暗。)
夜空中可以看见什么? (月亮,星星)
2、讨论一下如果想要画出漆黑的夜空应该用什么材料
如果想画出漆黑的夜空需要什么材料呢?
利用紫菜的话需要什么方法才能表现出来漆黑的夜空呢?
3、利用准备的材料表现出漆黑的夜空
① 把紫菜撕成适当的大小粘在图中天空的位置上
② 再把星星粘贴粘在紫菜的上面
三、结尾
让孩子们把自己完成的作品介绍给朋友们。
总结活动。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7-20
【经典】美术教案08-01
美术教案[经典]08-02
(精选)美术教案08-19
美术教案(经典)08-06
美术教案(经典)08-13
美术教案(精选)08-15
(经典)美术教案08-20
(精选)小班美术教案07-07
美术教案范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