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5篇[集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生活引入:
(1)小美和小丽在学校举办的剪纸比赛中都荣获一等奖,老师想把4张红纸分给她们,(媒体出示四张红纸图)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2)小聪和小明是小丽的好朋友,虽然在剪纸比赛中没有获奖,但他们积极要求进步,小丽决定把其中的一张红纸分给小聪和小明,(媒体出示一张红纸图)你认为小丽应该怎样分?他们每人分得多少?
(3)激发:半张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你想用一个合适的数表示吗?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
2、认识几分之一。
(1)激发自学:你想对分数有更多的认识吗?请自学课本第95页的`全部内容。仔细观察、阅读、填空,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个?。(2)组织交流:通过刚才的自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发:1/2是怎样得到的?1/3呢?1/5呢?1/10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得到1/5?你知道一个分数怎么写吗?师示范写法。)
(3)写出下面的分数。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六分之一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一 十分之一
(4)读出下面的分数。1/3 1/7 1/6 1/9 1/10 1/100
(5)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6)出示反例,问:阴影部分用1/2表示可以吗?为什么?
(7)练一练第1、2题。媒体出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再交流评价。
(8)引发操作: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不少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吗?
(9)组织交流:你表示了哪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针对同一个分数采用的不同折法,问: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10)引发举例:联系我们周围的生活,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
3、分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5,问:你能在圆圈内填上大于或小于吗?为什么1/2大于1/3?为什么1/4小于1/3?
(2)出示反例,问:为什么1/2比1/3小呢?强化同样大。
(3)练一练第4题。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2>1/( ) 1/5<1/( )。
4、总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4、5题。直接在课本上完成,再反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 7/13+7/13 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 1-2/9-5/9 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 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 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三)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 | 35×2×9 | 18×2×5 |
64÷8÷4 | 120÷6÷4 | 160÷5÷8 |
订正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解像这样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2.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台8小时)
=32÷8 (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 5台1小时)
=20÷5 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吨) =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给以肯定后,再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还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难可稍加提示;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1台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连除应用题的要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与前面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关系.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画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重点分析第一种思路和方法.
第二层是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自己类推出第二种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连除应用题的特点.
第三层是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明确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逆关系.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有基本题、变化题、改编题.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归一问题打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