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6 09:50: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秀【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优秀【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会根据线索从起点走到终点

  重点难点:

  按着路线捡香蕉走到终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玩过简单的走迷宫游戏

  物质准备:教学大书,认知游戏《小猴收香蕉》,宝宝用手,彩色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学大书,请宝宝观察画面,引导宝宝说说画面上有什么。

  --可用手依次指着路上的'香蕉,帮助宝宝感知香蕉摆成的路线。

  --提醒宝宝不要去捡苹果。

  二、引导宝宝在宝宝用书上帮助小猴子将路上的香蕉都捡起来。

  --如宝宝用手去捡苹果,可提示小猴只捡香蕉。

  --如宝宝要捡苹果,可让他按苹果的路线走走,看看能否走得通。

  --提醒宝宝要在路线依次捡香蕉,不要随意跳到别的路上去。

  三、可让宝宝拿出笔,将捡到的香蕉一个一个连起来。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与动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搜集、了解各种资料信息;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比较。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敢于挑战,大胆设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观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知道自行车中用到了简单机械的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木才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的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各部件名称和应用到的机械原理。

  一、引入

  1 .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单的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 .对自行车初步认识。

  ·阅读:自行车的发展史。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有哪些?

  ·教师介绍: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出示自行车图片:

  ·说一说:自行车各个部分的名称。

  ·议一议:骑自行车比起开汽车有哪些好处?

  自行车是城乡使用最广泛的工具。

  自行车不需要能源,没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二、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

  自行车上面究竟有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

  1 .讨论:如何观察研究自行车?观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A .小组内要分工

  B .观察要有顺序

  C .可以动手操作

  D .要有观察记录

  E . 要注意安全

  2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发现

  龙头(车把)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3 .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 .交流、整理观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现而本组没有发现的内容。

  三、小结延伸

  1 .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2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自行车上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寻找同种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异,能从中归纳出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3.能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自己家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能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寻找更多的证据。

  难点:找相同或相似点,在从相同中找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同一品种植物的`果实(向日葵、大米、黄豆等),宠物一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遗传特征调查表。

  学生准备: 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在座各位同学都是农民的孩子,老师也不例外,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知道爸爸妈妈都打算种些什么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现象?(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动物也是这样,狗妈妈生小狗,猪妈妈生小猪。可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话“一母生九子,连娘一起十个样”,知道什么意思吗?在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藏着什么神奇的、科学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从种瓜得瓜说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寻找相似与差异

  1、观察同一品种植物的种子的异同。

  谈话: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黄豆、玉米、葵花籽)这分别是同一品种的植物果实,也是种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一下。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呢?(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给学生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除了观察种子外部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情况。)

  讨论交流:你观察的是什么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呢?

  2、观察动物的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谈话: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是猫妈妈生小猫,狗妈妈生小狗吗?而且很还不止生一个孩子,有时候是多个,(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那猫妈妈、猫爸爸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哪些相同和差异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3、观察人类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刚才我们讨论了动植物,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说说你这个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间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最好是全家福了,直系亲属基本都在的那种照片。)

  讨论交流:你发现你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4、小结:黄豆繁殖后代还是黄豆,猫妈妈生孩子还是猫,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猫妈妈的几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长相都有差异,这一现象就是变异。

  5、播放课件。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加深理解,巩固认识)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观察美丽的晶体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科学教案 篇8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