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提供给学生一块生锈的铁钉,一块不生锈的铁钉、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买的自行车和用了一段时间后,它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铁制品生锈的情况?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是很多,那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钉和一块不生锈的铁钉),这两个都是铁钉,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颜色 光泽 硬度 体积
2.师: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锤子击打;
(4)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我们怎样做这些对比实验?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3.由此可见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每一小组来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吧?
4.小组设计实验。
5.讨论后学生总结: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我们想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变化;
(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我们猜测是铁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对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那如何证明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学生推论:如果第一个假设正确,则在干燥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设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说法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8.学生经过讨论后,顺利地分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将洁净的铁钉放于干燥的试管中,用塞子塞紧;
(2)取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用塞子塞紧,不留一点气泡;
(3)将洁净的长铁钉放入试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烧杯里,试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气,在试管外壁上标记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时间。
四、课外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科学教案 篇2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案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案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案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案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案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案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案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
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并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小鸭子与尖嘴小鸡的不一样,并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例如:扁嘴小鸭子你好,尖嘴小鸡你好。(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游戏: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游戏: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丰富幼儿(幼儿食品)关于红、黄、绿、蓝等颜色方面的经验,初步了解颜色可以变化。
2、引导幼儿学说“我给太阳妈妈(妈妈食品)找到了x x颜色宝宝(宝宝食品)。”
3、知道一些常见事物的颜色代表的含义。
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天亮了,小朋友快醒醒。我们一起到花园里去锻炼身体吧。”(随音乐做律动)
2、“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听休息音乐做放松运动)
3、“瞧!那是什么?”(太阳慢慢升起)
4、“我们一起跟太阳妈妈问好。”
(二)、太阳妈妈向幼儿介绍自己和七个颜色宝宝。
1、“小朋友们好!我是太阳妈妈。我有七个可爱的颜色宝宝。他们是红色宝宝、橙色宝宝、黄色宝宝、绿色宝宝、青色宝宝、蓝色宝宝、紫色宝宝。”
2、以“幼儿呼唤颜色宝宝的名字,发现有的颜色宝宝不见了”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找颜色宝宝的兴趣。
(1)“我们也来和颜色宝宝们打个招呼吧!红色宝宝你好!橙色宝宝你好……咦!哪个宝宝不见了?”
(2)“这些宝宝真调皮,肯定藏在花园里。”
(3)“我们来帮太阳妈妈找颜色宝宝,好吗?”
(三)、找颜色宝宝。
1、幼儿帮助太阳妈妈在花园里寻找颜色宝宝,找到后相互交流,并学说“我给太阳妈妈找到了x x颜色宝宝。
2、幼儿将找到的颜色宝宝送回家。(把颜色宝宝插在太阳妈妈身上相应颜色的口袋里)
4、太阳妈妈和幼儿共同检查颜色宝宝是否找对了家。(重点向幼儿介绍青色宝宝)
(四)、颜色宝宝遍变魔术。
1、“我们帮太阳妈妈找到了颜色宝宝,她呀要请颜色宝宝给我们表演个魔术。”
2、教师表演:红色颜料与蓝色颜料调和变成绿色。
(五)、引导幼儿了解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
1、“太阳妈妈的这些颜色宝宝个个都有本领,他们可以告诉我们好多事情。”
2、出示生熟西红柿,请幼儿判断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
“一个西红柿是红的,所以它是熟的;剩下的一个西红柿是绿的,所以它是个生西红柿。”
3、出示红、绿灯。让幼儿了解红、绿等的不同含义。
(1)这是什么?”“听听看红灯说了什么?”(停下)
(2)“这是什么?”“听听看绿灯说了什么?”(请通行)
(六)、让幼儿理解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1、“现在,颜色宝宝要一起给我们表演节目了。瞧!它们在一块变成了什么?”
2、“弯弯的,像一座桥一样在天空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幼儿学说)
3、“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颜色宝宝组成的。”
4、“你们见过彩虹吗?”“到了夏天,下过雨之后太阳一出来,我们就能看见彩虹。”
5、“老师这儿有几张彩虹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七)、联欢活动。
1、“现在,我们和太阳妈妈、颜色宝宝们一起来跳个舞吧。”(音乐)
2、“天不早了,太阳妈妈要带着她的颜色宝宝回家了,一起和太阳妈妈和颜色宝宝说再见吧。”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纸宝宝朋友
活动目标 : 1、看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同的动作玩纸,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 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这是——出示纸袋。可以放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宝宝喜欢的纸,猜猜看是什么纸?
2.看看讲讲。
(1)餐巾纸 (生活)---边出示边说 这是---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宝宝擦什么? 你是怎么擦的?
儿歌: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我的纸袋里还有——出示手工纸 (颜色)
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 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超市的广告纸 (认说日常用品)---
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讨论:你想到超市买什么东西?
(4)我们再看看,纸袋里还有—— 报纸 (新闻)
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3.玩报纸
(1)超级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用力捏。谁的球小?谁的球大?
(2)抛——我的报纸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报纸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报纸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宝宝回家。
托班科学教案:爸爸的大手
【设计意图】
爸爸是孩子孩子最亲近的人之一,为了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设计这一节活动课。让孩子感受父亲的伟岸,感受父亲的本领,并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
【活动目标】
1.能判断、比较手的大小。
2.能说出爸爸大手的'本领,为爸爸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爸爸和宝宝在家里一起准备好材料(在A4纸的左侧画上爸爸左手的轮廓,宝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纸张的四条边,在右下角写上宝宝的名字),带到班上分组摆放的各桌上。
2.每桌一个小盘,一块抹布,盘中放一块浸过红颜色的湿海绵。
3.《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歌曲磁带、录音机。
4.幼儿用书第1册第2—3页。
5.尽量请爸爸来园参加活动。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是让宝宝判断比较手的大小。
2、难点是让宝宝说出爸爸的本领,为爸爸感到自豪。
【活动过程】
1、手指律动,引起兴趣。
与宝宝围坐在一起,做手指律动操,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2、引导宝宝寻找自己爸爸的大手印。
教师出示一个大手印。
“老师这里有一个大手印,是哪个宝宝的爸爸的?你能找出自己爸爸的手印吗?”
“你是怎样找到自己爸爸大手印的呢?你们把爸爸的大手打扮的真漂亮啊。”
让宝宝从桌上的手印中找出自己爸爸的手印。
3、启发宝宝说说爸爸大手的本领。
(1)请宝宝将自己的小手放到爸爸的手印上,比比大小。
“宝宝和爸爸,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2)鼓励宝宝讲讲自己爸爸大手的本领。
“爸爸的大手会做什么事情呢?”
“爸爸的大手能做这么多事情,可真厉害啊。”
“你们的爸爸棒不棒啊,你们的小手什么时候能像爸爸一样呢。”
4、手掌印画:大手拉小手。
“宝宝喜欢爸爸的大手吗?我们怎样才能和爸爸拉拉手呢?”
“咱们在爸爸手掌旁边也印上自己的小手掌吧。”
播放背景音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导宝宝将右手手掌在海面上轻轻按几下,在爸爸的大手旁印上自己的小手印。
5、亲子活动。
为进一步让宝宝感受爸爸大手的力量,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设计亲子游戏“运西瓜”。
爸爸在场的可与宝宝一起做游戏,不在的利用家长联系栏介绍游戏规则。
【活动延伸】
1.帮助宝宝将作品贴到墙饰“大手拉小手”专栏中。
2.带宝宝看幼儿用书,引导宝宝讲讲自己和爸爸的事。(泰安市宁阳镇中心幼儿园 刘晓慧)
托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沙子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的操作尝试活动,感知沙的特性: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小的、不溶于水的。
2、初步了解沙的用途及教育玩沙的安全。
3、通过玩沙活动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培养初步的探索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玩沙工具(铲、胶碟 、 、耙等)、水、手巾。
活动过程:
一、把幼儿带到沙池边,以玩沙导入学习活动,引出活动主题并进行安全教育。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沙),对啦,你们喜欢玩沙吗?
今天,我准备了很多玩沙工具,待会请你们用手玩一玩,用脚踩一踩,跳一跳,讲一讲你发现了沙有哪些秘密?告诉老师或者同伴们!不过你们玩的时候,请注意:不能把沙往上抛,要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眼睛和鼻子,不要用脏手揉眼睛。知道了吗?
二、通过各尝试活动,初步感知沙的主要特征。
A、幼儿自由玩沙。幼儿通过团沙、踩沙、筛沙、把水放到手上的沙里,然后再把沙放进水里等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
B、师生一起归纳沙的特点: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小的、不溶于水的等。
三、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沙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师:你们知道了沙有这么多秘密,那么沙有什么用呢?(沙可以用来建房子、铺路、彩沙可以用来作画、装饰等等。)
四、幼儿用沙进行建筑活动,感受沙带来的乐趣。
师:好,我们来当建筑师,把你想建的东西建出来吧!(幼儿自由构建)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抱皮球》
托班教案
活动目标
尝试向下掷球并在球的回弹时将球抱住。
活动准备
大皮球人手一个、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皮球,请宝宝自由的玩玩,引起宝宝的游戏兴趣。
1.教师:宝宝们有没有玩过大皮球,谁来说说大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大皮球想和我们玩游戏,它想和我们抱一抱。
二、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抱皮球的方法。
1.教师:大皮球、圆又圆,我来抱它玩游戏,向下抛、弹回来,接住皮球笑嘻嘻。
2.教师示范:向下掷球,当球回弹时立即将球抱住。
多次示范后引导宝宝徒手练习基本动作。
三、边念儿歌边引导宝宝做抱球的练习。
1.请宝宝散开,不要挤到同伴。
2.如宝宝的皮球回弹的太远抱不到,提醒宝宝向下掷的时候不要太远。
休息时请宝宝观看老师表演球的多种玩法,如自抛自接、踢球、拍球等。
四、请宝宝将皮球送回家。
探索自然《雨是什么样子的》
托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宝宝感受雨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说说雨是什么样子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动感图片—下雨了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动感图片—下雨了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气怎么样了?(下雨了)
2.提问:仔细看看,雨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地、哗啦啦的、湿湿的。)
3.教师小结:雨是细细的,长长地,有哗啦啦的声音,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还是都透明的。
4.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说雨是透明的呢?
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感知,理解“透明” 的含义。
教师告诉幼儿,因为我们能看到远处的大树、大山还有小船。
5.教师拿一块小玻璃,加深对透明的理解。
嘢!我看到小朋友了,玻璃是不是透明的呢?
6.让宝宝回家找透明的东西。
水杯,塑料袋子等。
套圈游戏
托班教案
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体会快乐。
活动准备
套卷工具
趣味练习
■ 活动办法
[导入]
出示道具,我们今天进行比赛。引起孩子的兴趣。.
[展开]
①讲述要求和规则,把孩子分成2组,兔子队和猴子队看那个队套的圈最多。
②在线内抛圈 那个队套中的比较多,那个队获胜。.
③并注意,没有游戏的小朋友在后面排好队。.
④游戏开始,幼儿积极的参加,老师注意观察。
游戏第一节结束,提示引导幼儿怎样可以更加准确的套中,掌握方法,游戏再继续。
[结束]
整理收拾,集中幼儿分享好的方法,并”颁奖“给获胜的队伍,没有获胜的有安慰奖。
注意在活动注意安全,孩子在游戏中,不要推 和拥挤。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一些无意举动,让他们突然发现:镜子能够反射光。在随后与幼儿的交谈中我发现,由于镜子是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日常用品,所以,幼儿往往会产生片面的了解,镜子就是照照而已,别无用处。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兴趣及需求,我决定支持他们继续探究镜子。
因此,活动设计就从镜子的用途开始,让幼儿回忆镜子的用途,然后通过“找一找”的游戏,使幼儿逐步感受“镜子可以反光,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将其摆放在各个需要的地方,使其发挥功用,为人类服务”。
游戏“找一找”是让幼儿在不转身的情况下,从镜子中观察身后的玩具。由于受到游戏规则的限制,幼儿需要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与方向,从镜子中观察身后的情况。游戏开始前,教师先以游戏者的身份,亲历了整个游戏过程,完整、清晰地了解幼儿游戏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以及游戏带给幼儿的启发。由于教师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能发现:要摆弄手上的镜子去观察身后的玩具,其实是有难度的;而且,用镜子照自己的正后方要比照自己的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来支持幼儿玩游戏“找一找”。由此,设计时我牢牢把握幼儿的学习难点,帮助幼儿层层梳理和归纳,使游戏顺利开展。
活动目标:
1.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验镜子为生活带来的方便。
2.在“找一找”的游戏中,尝试通过改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观察身后的.景象。
活动准备
PPT、镜子、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镜子
1.关键问题:你家里有镜子吗?镜子摆放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用处?
2.小结:每个家庭都有镜子,镜子是我们生活中普通但又非常有用的生活用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充分感受镜子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玩游戏:找一找
【设计意图:从“用镜子观察自己”到“用镜子观察自己身后的玩具”,虽然只是移动一下镜子,但这个跨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挑战。而且,用镜子观察自己的正后方要比观察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游戏“找一找”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游戏
1.游戏玩法:利用镜子找到“雪娃娃”和“溜冰娃娃”。但是,只可以使用镜子,要想办法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
2.游戏规则: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能从镜子里找到玩具“雪娃娃”和“溜冰娃娃”,谁就获胜。
3.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游戏。
【设计意图:第一次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感受镜子除了可以照自己,还可以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身后的物品。因此,游戏前教师要告诉幼儿:游戏中会出现两个玩具及玩具的名称,并将玩具摆放在便于幼儿观察到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在激发幼儿游戏欲望的同时,鼓励幼儿能够带着目的进行游戏。初次操作,幼儿还是会按照原来的习惯使用镜子,为了能从镜子里观察到身后的玩具,他们会下意识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是移动镜子。这时,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各种观察方法,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各种想法,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探究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座位比较偏的幼儿,适时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因为他们的观察可能会难度稍大些。】
4.关键提问:
(1)你们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了吗?它们分别在哪里?
(2)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找到这两个玩具的?
5.小结:虽然我们不能回头看,但我们可以左右移动手中的镜子,通过镜子来观察我们身后的玩具。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提问与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所获得的一些关键经验,使幼儿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利用镜子观察身后的景象。】
(二)第二次游戏
1.游戏玩法:幼儿身后摆放六个玩具,运用第一次游戏的玩法,想办法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并分别记住它们的方位。
(这里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运用先前的好方法来进行第二次游戏,使幼儿能不断地巩固、积累新经验。)
2.游戏规则: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从镜子里找到全部六个玩具,就算获胜。
3.关键提问:
(1)在你们身后有哪六个玩具?它们分别在哪里?
(2)要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用的方法一样吗?
4.小结:身后玩具摆放的位置不同,手中的镜子也要随之改变方向,不仅可以左右移动,还可以上下移动,这样才能看到摆放在我们身后不同方位的玩具。
【设计意图:第二次游戏是第一次游戏的递进,帮助幼儿再次巩固建立新经验,使幼儿了解,想要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身后的玩具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因此,这次玩具的摆放数量可以从原先的两个增加到六个;摆放的位置,也可有所调整,不仅有左后方、右后方,还可增加较难观察到的正后方。第二次游戏的关键提问与小结重点在于帮助幼儿梳理与总结寻找的方法,特别需要交流的是,如何观察自己正后方的玩具,让幼儿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感悟。】
三、有用的镜子
1.关键提问:
生活中你们会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使用镜子吗?
2.播放录像“汽车上的后视镜”。
【设计意图:录像的内容是专门针对前面的游戏而摄制的,凸显车上的三面后视镜及其功用,使幼儿感悟到可以运用先前建立的相关经验来理解与解释安装后视镜的重要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3.关键提问:
(1)哪一个是“后视镜”,它有什么用处?
(2)汽车上为什么要安装三面“后视镜”?
【设计意图:三面“后视镜”安装的位置不一样,所能看到的对象也不相同。观看录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与先前的游戏建立相应的联系,加深幼儿对先前概念的理解。】
4.小结:改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人们就是利用镜子的这个本领,将它们安装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我们使用的镜子始终摆放在我们的面前,如果这面镜子摆放在我们的上面或是下面,镜子中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 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 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 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 浇水尝试
1、 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 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 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三、 结束1、 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 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精选】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