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1 10:43:25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锦集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大班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的主动性。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快乐,获得知识。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风的存在,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2、鼓励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活动准备:

  教师:记录表,空旷的场地、选择有风的日子进行探索活动,区角延伸活动。活动前的安全教育。

  幼儿:绘画用具。

  三、活动重点:

  感知风的存在,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活动难点: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

  四、活动过程:

  1、情景提问,导入活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做个实验吧。

  2、带幼儿到户外,实验是找风!你们想做这个实验吗?

  探索活动,猜想假设1、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证明你知道有风?哪些事物可以证明风来了?(请幼儿猜想假设)

  2、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生:风来了,地上的纸头回飘起来;我会感到冷;树木会摇来摇去…

  1、实验验证,提升经验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记录表上记录是否成功。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种假设,怎么才能证明呢?不如我们出去找机会来验证吧?活动前先介绍记录表。(在听到一栏,将因风发出声音的事物画出来)有的幼儿站在原地不动,体验风带来的感受。有的'环顾四周,寻找风的足迹。

  2、幼儿相互分享交流成功的经验。我们一起来说说你的验证结果吧。

  3、生:风吹过的时候,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不信你试试!我看到国旗飘的很厉害;还有旗子会有哗啦啦的声音…

  延伸活动,补充记录我们把验证的结果画到记录表里吧。

  1、我们将记录表里记录的事物一起讨论一下。看看你的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

  2、如果你现在发现别人有的你没有可以补在实验表里。

  3、老师在墙上设置了一个主题栏,我们可以将以后的新发现不断地补充道里面去。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看录像和实物,学会欣赏风筝,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2、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与同伴相互合作绘画风筝的乐趣。

  3、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风筝图片和实物的风筝。

  2、制作风筝的视频资料。

  3、风筝比赛的视频。

  4、彩色笔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小风筝》进入活动室引出主题:"小风筝飞呀飞,飞上蓝天上,飞到屋顶上,飞到大树上,轻轻落到草地上。"幼儿念完儿歌后安静入座。

  (二)、请幼儿看看教室里有什么?(风筝)提问幼儿:你放过风筝吗?你和谁一起去的?你们是怎么放风筝的?你还见过那些风筝?(幼儿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中国每年的4月20日都会在山东举行风筝节,许许多多的美丽的风筝都会飞上蓝天非常的好看,现在我们就一起到风筝节上去看看吧!

  请幼儿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了风筝?是什么图案的?风筝都是怎么放飞上去的?

  (三)、风筝最早的时候是由中国古代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最早它是被称为纸鸢,那时候的风筝制作工艺和现在不一样,老师这里有2个风筝想请小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幼儿观察后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古时候的风筝使用细的竹片和宣纸做成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且不是很牢固。现在的风筝都是用透气的布和塑料棍来制作,不仅美观而且还便于保存,老师这个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看风筝到底是怎么加工制作的吧!

  (四)、风筝除了放飞,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风筝飞得远高愿望也就越容易实现,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好了风筝就等你们在上面画上自己要实现的愿望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动手来进行绘画,最后在把画有我们愿望的风筝放飞上蓝天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用别人能够理解的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表格"天气排行榜",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准备:

  1.课件《天气排行榜》。

  2.白纸、彩笔、硬纸板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讨论

  1.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录像中表示天气的标志。

  2.教师:气象预报里说到了哪些天气?还有哪些天气没有说到?

  请幼儿用标志把这些天气表示在黑板上。随后教师播放课件“天气的标志”作为一个总结。

  3.请幼儿讨论:我最喜欢的天气是什么?最讨厌的天气是什么?说说理由。

  二、设计天气排行榜

  1.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分发白纸和彩笔。

  2.教师:如果想知道你们小组里面最受欢迎的天气和最让人讨厌的'天气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3.引导幼儿设计一个表格,统计在自己小组的情况,教师指导。

  三、交流讨论

  1.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表格给大家看,并解释自己小组画的天气标志,并说一说自己的统计方法(比如,一个一个地询问,或者报一个天气,请喜欢的人举手等等)的统计情况报告给大家:本小组最受欢迎的天气1、2、3名和最不受人欢迎的天气。

  2.教师把四个小组的统计表格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评论哪个小组的表格好。

  3.教师和幼儿一起把整个班级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天气计算出来。

  延伸活动

  1.与父母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不同气象的知识。

  2.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天气排行榜上统计每种天气出现的频率,制作成另外一个排行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小汽车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行驶的情况,知道过大的斜坡,会使汽车翻掉。

  2、通过实验记录养成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三人一组、板、积木三块。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 与幼儿讨论小汽车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跑的有快又远。

  (2) 介绍记录方法。

  2、幼儿进行操作。

  3、讨论操作结果。

  教师:大家看了活动,很有收获,也有一些想法想和您交流。我们边回顾边交流好吗?

  杨:先说说设计这次活动的起因。现在的孩子不论男孩女孩都有小汽车,都玩过小汽车。从他们拥有的汽车档次来说有遥控的、装电池的赛车、最差的也是回力车。车有很多玩法却很简单。在玩得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多少知识经验。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幼儿开动脑筋去玩,同时获得有关汽车、摩擦力、惯性等方面的经验。养成记录总结的习惯。

  活动回顾: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和小朋友进行讨论怎样使我们的小汽车跑得又快又远。

  生1:用力推小汽车就跑的又快又远;

  生2:在斜坡上小汽车跑得又快又远。

  教师:孩子讨论的气氛特别热烈,情绪高昂,师生互动起来。

  杨:因为,我觉得这个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有话可说。在和幼儿课前非正式活动的讨论中,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活动内容的已有认识。现在,所研究讨论的问题正是幼儿自己提出的,也是幼儿很想了解的。

  教师:这正是体现了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幼儿感性趣的事物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活动回顾:介绍记录方法,尝试记录

  请小朋友把汽车跑得情况记录下来。

  师:没有到红线的在红线上打 √ ,没有到绿线的在绿线上打 √ ,超过绿线的在红旗上打 √ 。这个 × 表示什么呢?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这次翻车了,就要在 × 上打 √ 表示翻车。介绍积木的排列方法与记录结合起来。 红线 绿线 红线 绿线

  <<<123>>>

  教师:说实在的大班小朋友第一次尝试记录,大部分就能记录,很不简单。

  杨: 介绍表格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我在介绍的次序上做了简单的调整,从第二格红线开始讲起,逐步分析符号的意义,在和幼儿一同分析了前2格符号的意义后,让幼儿猜猜x符号的意义,增加了游戏的氛围也调动了情绪。特别是最后介绍圆圈的意义,运用排除的方法,带幼儿一次一次分析,帮助幼儿寻找最适合最正确的意义。这样幼儿的印象比较深,比较清晰。在第一次表格(较难)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更符合幼儿的水平。因此,效果较好。

  教师:一定要向您学习,学习您以孩子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因为第一次活动时,您发现了图表有问题,马上就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虽然部分孩子掌握的不尽如人意,导致我们老师对记录方法产生不同的意见。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只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孩子的潜力,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再创造。

  教师:您现在觉得使用这张图表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杨:还有不足,横线标记,想改成竖线标记

  活动回顾:幼儿进行操作

  幼儿实际进行操作,教师在每组分别指导孩子,并且随时提醒幼儿记录,有问题时互相交流,使每个孩子都充分的活动。

  教师:孩子们玩尽兴了吗?愿意跟您回来进行讨论吗?

  杨:我觉得幼儿玩得很尽兴。因为,我给了他们充分的实验时间,大约有20 分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打断过幼儿的活动 。我给了他们活动时的自由空间包括活动空间和心理空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没有考虑的)情况,我都没有给予否定或不理睬。始终是充满鼓励地说:“你可以试试”“再去拿一张记录表”“给你换一辆小汽车。”我始终认为教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引导、激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是科学实验活动的最高目标。即便这个问题是教师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也不知道答案的。

  教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您并未生硬干预,而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学习的行列中去,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探索、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互相学习。我想我们老师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活动回顾:集体交流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记录图表,让幼儿指着自己的记录图表,说说在几块积木上跑的最快最远。

  生1:我是在搭第三块积木时,车跑得最快。

  生2:我是在搭两块积木时,车跑得最快。(这种回答最多)

  师:如果你们是小司机,喜欢在很高的斜坡

  上开车吗?

  生:喜欢。

  师:翻车也不怕吗?

  生:(情绪高涨)不怕。

  师:我们大班的小朋友都很勇敢,可是从很高的斜坡上掉下来会摔死的,车也会摔坏的。如果你出车祸,爸爸妈妈回伤心的,希望你们珍惜生命,不要在很高的斜坡上开车。

  教师:这一段交流促使孩子回顾、比较、梳理深化了记录活动,激发了孩子参与本次活动的热情。

  杨:在幼儿充分操作、记录的基础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结果进行小结。是希望幼儿把实验中的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的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推翻课前的假设——坡子越高车子跑得越快。并能把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动中。

  教师:您是否设计了后面的环节“在很高的斜坡上开车……”

  杨:幼儿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但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我的宗旨,尊重不等于赞同。因此,我首先肯定了幼儿的勇敢精神。再引导幼儿珍惜爱惜生命,进行安全教育。这也是符合新纲要中的整合教育精神。把健康教育自然地结合进科学活动。

  教师:您在评价时,没有因为孩子们未按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而打断或不予理睬幼儿的讲述,而是引导幼儿珍惜爱惜生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杨:虽然有这个意识,也进行了尝试,但毕竟这是公开课中的意外情况,还是担心话题跑得太远,求稳的心态还是有的。

  教师:其实您还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果出车祸了,爸爸妈妈会怎样?老师同学会怎样?这又是一个生成活动的好题材。

  活动回顾:教师的体态语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调平稳,手势不多,随着内容进行有张有弛。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手势作邀请状,而且不停地用手抚摩孩子让他们平静下来。

  教师:您的手势运用的特别好,使孩子能感受到爱、尊重。这充分体现您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幼儿的态度。

  杨:课堂气氛很热烈,幼儿经过充分的实验,都有很多信息想和老师、小朋友交流分享。这时请幼儿回答问题,点名已不能控制局面,因此,用幅度较大的手势,被请到的幼儿知道这请我。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在我身边特兴奋的几个,我不听地摸他们的头提示他听听别人的意见。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

  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复制的方法,并学习用各种复制的手段去尝试复制。

  (2)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复制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准备:

  (1)几组不同的材料:拓模复制(泥油及模具),印蓝纸复制(印蓝纸及白纸),印章复制(印章及白纸),透明纸复制(透明纸及图书)

  (2)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录像片:饼干的制作过程。

  过程:

  (1)引起幼儿对复制的兴趣。教师:这里有一幅漂亮的图画,想发给每人一张,可是一幅幅地画实在太慢了,请小朋友帮助想一个办法,能很快地得到许多一样的画。

  (2)幼儿操作各种材料,探索尝试各种复制的方法。

  A、介绍各种材料。(每组一种复制形式)

  B、幼儿初步尝试复制,教师应积极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C、建议:幼儿换一种方式再次实践,尝试复制的.多种方法。

  (3)拓展幼儿有关复制的经验。

  讨论:还有什么是复制的东西?录像:饼干的制作过程。先运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复制出许多小图案,然后发给小朋友。(如五角星。小花。小动物等图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我们班幼儿在某次户外活动时,在水池边看见池水有泡泡升上来,引起幼儿好奇为什么会有泡泡,泡泡是怎么产生的呢,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因为小苏打粉,盐和醋和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够观察探索并发现常见的某些现象,其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的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观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反应,使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苏打,水,盐,白醋的特性

  2、感受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养成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3、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水和醋的特征和相同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 幼儿了解小苏打粉,盐,醋和水的特性

  难点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了解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有泡泡产生

  活动准备

  1怡宝350ml空饮料瓶若干,塑料漏斗若干,小长方形纸若干,半个塑料杯的小苏打,一份小苏打,一份盐,一个小勺子(每俩个幼儿一个)

  2三瓶醋,一盆凉白开,塑料漏斗,俩个小勺子

  3气球若干(每个幼儿2个气球)

  4俩个小塑料杯(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先给幼儿分发气球,并进行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课题,再通过看闻摸观察得出材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我们一起玩玩看好不好?(分发气球,每个幼儿一个,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玩)

  2玩后提问,教师:这是什么小玩具啊?我们平时在哪见过它呢?刚刚我们是怎么把它变大的呀?(幼儿回答重点词:气球,商场等地方,用嘴吹大的)

  教师:那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把气球变大吗?(待幼儿回答)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材料,他能让气球自己变大哦,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3教师拿俩个塑料杯,左手是凉白开,右手是醋

  请幼儿观察俩杯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从外表,味道,温度等方面观察

  4教师:请你说说这俩杯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

  5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是,左手边的没味道,右手边的味道好酸。相同的是,都是凉凉的透明的

  6教师出示小苏打粉 ,幼儿集体观察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它是什么颜色?它是什么味道?它的手感怎么样?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通过闻看摸等方式进行观察,总结出它是白色、没味道、摸起来细细的等外部特性)

  7教师介绍这个粉的名字——小苏打。

  二、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引起幼儿兴趣

  让幼儿观察教师操作,将小苏打粉和醋进行实验,待幼儿观察完后,再进行气球变大的完整实验操作。

  1、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怎么变魔术把气球变大的,看看气球变多大好吗

  2、教师出示醋,邀请幼儿往醋里加入小苏打粉,让幼儿观看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待现象完全反应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幼儿回忆并回答)

  进一步操作示范,把一些醋借用漏斗倒入饮料瓶中,然后用纸折漏斗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内,然后把气球罩在饮料瓶口中,让幼儿观看发生了什么。

  4、幼儿观察后,提问:气球有没有变大,醋里面发生了什么

  三、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请幼儿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及生活老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幼儿观察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在实践中进行观察,体验科学的乐趣。

  1请俩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小朋友拿俩个塑料杯来装凉白开和醋,另一个小朋友帮忙勺,然后分别加入一勺小苏打,观察发生了什么,让幼儿说明。

  2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中,用漏斗把醋倒入饮料瓶中,然后适当帮助幼儿把气球罩在饮料瓶。

  3让幼儿观察现象,有没有产生气泡,气球有没有变大。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答案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实验(小苏打量多量少会不会影响起泡量,影响气球变大变小。)

  四、结束部分,教师总结

  1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来讲解自己组添加的各种份量是多少,气球大还是小。

  2引导幼儿讨论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了什么变?

  3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那个气泡是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使气球内部充满了气体,继而变大。

  4教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小苏打粉,还知道了小苏打与酸可以产生气泡。小朋友们今天回家把小苏打的秘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吧!

  活动总结

  我设计了《奇妙的气球》这一科学实验探究类活动。我运用了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都很高,活动的积极性都很好,但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浅,能力不足,在活动中没有顾及到每一位幼儿,还有对部分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在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操作时让幼儿亲自上台重新操作,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加深幼儿对这个操作的印象。我要去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次主要围绕在幼儿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上,我发现实验法和操作法能很好地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并能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更好的加深印象。在最后的延伸活动中希望孩子的能继续探索日常生活的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葱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佐料”,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对于葱的功用,我班的幼儿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午餐时,经常听到孩子们喊“老师,我不要吃这个长长的东西(葱)”;“我不喜欢吃葱,帮我拿走啊” ……我想,既然幼儿对葱关注得比较少,不了解葱的特征和多种用途,为何不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把生活中常见的葱作为科学探索的材料呢?如果能设计一个有趣的动画人物“葱娃娃”,以“寻找葱娃娃的秘密”贯穿活动始终,相信幼儿会感到好奇和亲切,也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葱并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为了引发幼儿对葱的探索兴趣,葱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活动前我多方查找资料,了解葱的外形特征、种类、营养价值、医学用途等并收集了相关资料。然后,确定了以“探索葱管的多种玩法”为活动的重难点,设计了多个有趣的操作环节,力求让幼儿真正“学中玩、玩中学”,体验到科学探索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在剥、捏、剪、吹等尝试中,了解葱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用途,发现葱会“唱歌”与葱管的粗细、厚薄、长短有关。

  2.能运用简单的观察、比较、预测、验证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葱的秘密”活动,体验发现的喜悦,萌发对葱的喜爱之情以及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笛子的“发声秘密”。

  2. 物质准备:菜篮一个,内装完整的实物葱若干;剪好的葱叶、剪刀、面纸、泡泡水等幼儿人手一份;大、小盘子每桌各一;PPT《送你葱》、葱娃娃图片及其录音、头巾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看看、说说,自然地调动对葱的关注

  指1:“老师这儿有一首很好听的歌,请你听听歌里都唱了什么?”

  幼儿观看视频《送你葱》,猜猜“唱歌的人是干什么的”。

  指2:“这首歌是在菜市场卖菜的那位大妈演唱的(指视频中的人物),歌名叫《送你葱》。瞧,石老师现在变成谁了?”

  教师扎着头巾,拎着装有许多葱的篮子扮演“卖菜人”,一边演唱(《送你葱》的最后四句)一边给每桌幼儿送一些葱。

  环节自评:幼儿对图“音”并茂的视频《送你葱》很感兴趣,我扮演视频中的“卖菜人”边唱边送葱的情境,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成功引发了幼儿对“葱”的好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幼儿剥剥、捏捏,认识葱的主要外形特征

  指1:“你可不能小瞧这些葱,它的全身都是宝,有很多的秘密呢!现在,每人拿一根葱,仔细看看、摸摸、说说你手中的葱是什么样子的?”

  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葱的主要外形特征,重点指导幼儿如何剥葱白外面的皮,引导幼儿捏葱叶、掐断葱叶,发现葱叶是空心的(见图1)。在此过程中注意安全教育:剥葱白时不要揉眼睛。以此引发幼儿对葱的气味等特征的关注。

  指2:“刚才小朋友们看得很仔细,发现了葱的不少特点。现在你们瞧,谁来了?”(PPT中出示“葱娃娃”, 见图2。)

  葱娃娃:“嗨,大家好!我是葱娃娃。认识你们真高兴。我的身体分为葱叶、葱白和葱根。葱叶是空心的,长长的、圆圆的,像管子;葱根像胡须,像卷发,长在地下。我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对葱的初步了解。“葱”取自自然界,富有乡土气息,如此简单的材料,却丝毫没有减弱幼儿的探究欲望。他们被葱娃娃的形象所吸引,在看、数、捏、剥、摸葱等一系列动作中,亲自操作、比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对葱叶里面是空心的,上下不一样粗等特征印象深刻,这也为他们接下来探索葱管会“唱歌”的秘密,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3.幼儿敲敲、闻闻,了解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游戏“包葱叶”,引导幼儿发现葱汁及其刺鼻的味道。

  指:“下面让我们就跟着葱娃娃去寻找它的秘密吧!看,葱娃娃准备了什么?有什么秘密呢?”

  PPT出示面纸和葱叶。教师介绍 “包葱叶”的游戏要求:先把葱叶放在纸巾里包紧,然后用手使劲在桌上压一压、搓一搓,最后打开纸包说说自己的发现(见图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发现纸变绿了,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葱娃娃:“小朋友们真聪明,让纸变绿的是我的汁——葱汁,它的味道有点难闻,可是放在锅里烹炒之后,就会散发出香味哦!”

  (2)举例说说生活中有葱的菜肴,知道葱既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

  指1:“哇,原来葱在锅里炒过以后,刺鼻的味道可以变成香味。谁来说说葱可以怎么吃?在哪些好吃的`菜里见到过?”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葱的几种常见吃法,然后结合PPT出示“葱花蛋”、“小葱拌豆腐”等常见菜肴图片,请幼儿猜猜这些菜里的葱是生的还是熟的。

  指2:“生葱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帮我们增进食欲、增强体质,所以,葱既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

  葱娃娃:“你们说得很对,我的葱叶和葱白都可以吃,我可是厨房里不可缺少的调料品!很多道菜里都需要我,你们还能在包子、饼干等点心里找到我呢!我的营养价值很高,的身体很,你们一定要多吃哦!”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对葱的进一步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而是通过“包葱叶”游戏,让幼儿在包、压、敲、闻的过程中发现绿色的葱汁及其刺鼻的味道,从而由此引出“怪味”变成“香味”的过程,幼儿感觉很神奇,纷纷迫不及待地说出生活中见到过有葱的食品,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被大大激发。

  4.幼儿剪剪、吹吹,认识葱的新特性——唱歌

  (1) 幼儿听音辨声,初步进行猜测和探索。

  指:“我们都知道多吃葱有好处,那么葱还有其他秘密吗?我们一。”

  PPT中播放一段吹葱管的声音,让幼儿说说“听起来像什么?猜测声音会是谁发出来的?葱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探索活动:怎样让葱叶“唱歌”?

  指1:“葱到底能不能发出声音?试了才知道。来,每人拿一根葱(有葱尖)吹着试试。”

  幼儿试吹,猜测吹不响的理由。

  葱娃娃:“葱叶里面是空的,小朋友可以在它的中间和两头剪一剪,分别剪出不同长度的葱管,再吹着试试!”

  幼儿用葱、剪刀等工具自主探索,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在葱叶的中间、两头分别剪成不同长度的葱管,强调吹葱管的技巧——嘴唇贴紧葱管壁,轻轻吹起,切忌用牙齿咬或将葱管压扁(见图4)。同时注意用剪刀的安全。

  指2:“都吹响了吗?吹响的是葱叶的中间还是两头?”“长的和短的葱管,哪种更容易吹响呢?”

  葱娃娃:“你的葱管‘唱歌’了吗?能够吹响的葱管其实是葱叶的中间部分,比较薄。如果选了葱叶的两头部分,一边厚、另一边细,是吹不响的。”

  环节自评:这个环节是教学难点。我有意识地启发幼儿逐层深入地探索:从猜测声音到确定声音的由来;从试吹完整葱叶到剪去葱尖试吹,再到不断地剪去葱叶两头,直至葱管“唱歌”。幼儿在剪一剪、捏一捏、剥一剥、压一压和吹一吹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探索兴趣,并快乐大胆地表现自己。这也是一个让幼儿逐渐累加经验,经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5.幼儿吹吹、玩玩,在用葱管吹泡泡的游戏中活动结束。

  (1)师幼交流:“你发现葱有哪些秘密?”

  指:“葱管空心,像管子,可以唱歌,还可以干什么呢?”

  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如,“葱叶里面是空心的,像管子;葱白的‘外套’可以剥掉;葱汁可以让纸变绿,味道比较刺鼻;让葱‘唱歌’有很多方法;等等。

  (2)幼儿探索用葱管吹泡泡。

  教师幼儿每人一瓶泡泡水和一段葱管,要求幼儿在正确使用葱管吹泡泡的同时,注意发现、比较每个泡泡的形状、大小等不同。

  结束语:“小朋友们,,为什么我们刚才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大,有的小呢?这又是葱娃娃的秘密,下次我们再跟着葱娃娃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的提问是开放性的,我让幼儿尽情想象,畅所欲言,并鼓励他们在活动后继续尝试。在活动的结尾,我特意奖励幼儿每人一瓶泡泡水,既是对他们在活动中积极表现的肯定,也是本次探索活动的一种延伸。这一环节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五彩斑斓的泡泡将幼儿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他们兴奋、喜悦,又发现了葱管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活动延伸:

  1.在班级区角中成立“科学区”,投放泡泡水和粗细长短不同的葱管,让幼儿自主探索泡泡大小与葱管粗细、长短的关系。还可适当记录纸等材料辅助幼儿实验。

  2.继续鼓励幼儿用葱管一物多玩,如,用粗细不同的葱管玩拼接游戏,比比谁拼的长,或进行长度测量活动等。

  点评

  (点评:唐海燕,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 江苏省学前教育特级教师)

  “生活中并不缺少课程,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针对大班孩子对葱的感知不甚全面的现状,充分挖掘“葱”这种常见植物的教育资源,设计出一个探索性比较强且适合大班孩子操作的探究性活动。整个科学活动设计精巧、有趣,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首先,活动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了生活化的导入环节,将葱与生活中“卖菜人”的角色有机融合为一体,唤醒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二是营造了生活化的游戏情境,通过“包葱叶”等活动,幼儿进一步感知了葱与人们的关系,知道了葱所有具有的营养价值,并丰富了对葱的认识。

  其次,活动为幼儿了充分的探究时空。教师能紧扣主题,组织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葱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拨拨、捏捏、敲敲、闻闻、剪剪、吹吹等活动,了解了葱的营养、食用价值,发现葱管的“唱歌”、“吹泡泡”等游戏功能,经历了对事物由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发展了观察、思考等多种能力。从活动过程可见,孩子的探究是充分的、主动的,也是快乐的。

  (本教案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三元融合式’科学教育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2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