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熟悉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在上个周末,蓓蕾小学一(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还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假日小队。(板书课题:假日小队)那天,华老师也去参加了,还拍了几张照片留念。你想知道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吗?华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张照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吧!
〔说明:以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走进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谈话:蓓蕾小学的假日小队究竟开展了哪些活动呢?(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学生看图后发现:有表演节目、给小树苗浇水、拍照
2.走进表演节目情境。(贴出表演节目的图片)
提问:(1)图画上的小朋友在表演什么节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在唱歌。可以提出问题: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
(2)从图上找一找,唱歌的和伴奏的.各有多少人?(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你是怎么知道唱歌的人数是15的?(数出来的,5个5个数的)这位同学真棒,5个5个数出了唱歌的人数,数地又快又好。
(3)你们能算出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4)根据这幅图我们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唱歌的和伴奏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引导: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表演节目的情况呢?正当这个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找到了主持人,他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情境图)
小朋友问:应该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呢?
主持人说: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
请你动脑筋想一想,你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这是第19个节目,也就是说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后面还有4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要用加法计算。)
3.走进给小树苗浇水和收集废电池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过渡: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校园也很美丽。你知道校园为什么会这样美丽?
引导学生议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朋友在给小树苗浇水,在收集废电池。)
师:关于浇树活动,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解决呢?
小组讨论后,独立列式计算。
师:三个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许多废电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小组评议。
3.走进拍照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师:
(1)图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照相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要知道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剩下的胶卷有多少张。)
(4)从图上找一找,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呢?(胶卷的包装盒上写明一卷胶卷有36张。)
(5)剩下的胶卷每人照一张,够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可能有两种想法:
①3629=7,因为只剩下7张胶卷,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所以不够。
②29+9=38,因为一共有38人要照相,一卷胶卷只有36张,所以不够。
小结:假日小队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
〔说明:以假日小队活动为主线,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谈话:如果我们班也要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你想开展什么活动?同桌相互说说。
〔说明:再次联系学生身边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参加假日小队的活动,解决了许多校园里的数学问题,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其实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解决。
〔说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
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3.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及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重短难点:
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
你小鸡吗?
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第74页的第5至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图形间隔排序的规律。
2、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已会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列。
2.材料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粘纸。
重点难点:
1.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2.按一定顺序排序。
活动过程:
一、红黄椅子间隔排队,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宝宝们,你们看,今天的小椅子也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有什么颜色呀?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不好呀?幼:红色、黄色、红色、黄色??.师:黄椅子和红椅子一个跟着一个排排队,好看吗?
师:图形宝宝也想像它们这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
二、图形排队,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1请小朋友找条小椅子轻轻地坐下来,图形宝宝来啦!
2哪个图形宝宝来啦?出示圆形图形.来了几个.(1个)
3、教师边放圆形边说:圆形宝宝请你排在小花后面,圆形宝宝后面跟着谁?同时出示三角形图片。三角形宝宝请你排在红线上,三角形宝宝后面跟着??.出示圆形
4、圆形宝宝请你跟紧三角形哦夷,圆形后面会跟着谁呢?你们猜会是谁?(三角形)
5、圆形和三角形宝宝怎么排排队的呀?(一个跟着一个)
6、一个跟着一个,谁跟着谁呀,三角形跟着谁呀,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吗?(伸出小手说)
7、谁排在最前面呀,圆形后面跟着谁呀,教师指幼儿念完,教师继续念空位的图形,哎呀,糟了,还有两个宝宝掉队了,我得赶紧把它找回来。
8、手拿圆形和三角形,这两个调皮的宝宝,一起跑出来了,谁能帮助它们呀,像前面的圆形宝宝这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的排。
9、请幼儿来操作,并集体检查。
三、.游戏“什么图形不见了”
1、记住它们怎么排排队的吗?小眼睛遮住,不许偷看哦,师将圆形藏入口袋。哎呀呀,哪个调皮的图形宝宝藏起来了?
2、集体检查,跟着幼儿找一找,边指边念。我们一起把它喊回来好吗?圆形宝宝快回来?
3、小眼睛闭起来,请一幼儿将图形宝宝藏好,哎呀,这次哪个调皮的.图形宝宝不见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把它喊回来,集体检查。
四、儿操作“图形宝宝来排队”
1.师:哎呀,玩到现在一直都是谁排在前面呀,三角形宝宝有一点点不开心了,它说圆形宝宝我也想排在最前面,你能让我排在最前面吗?
2、师:圆形宝宝说,好吧,就让你排在最前面,不过要请你排在小红花后面,后面的宝宝都要跟着你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
3、师:们猜三角形宝宝后面是??都排在什么上面。你们想不想帮助它们重新排一排?
4、师:看一看上面有什么,长线是让谁站在上面的呀,帮助谁排在最前面呀。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到外面找找还有什么是一个一个排排队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