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品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问:前两题为什么o里都填加号?第三、四题为什么o里都填减号?为什么456一102等于456—100—27
说明: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简便算法。
(1)教学例1。
出示例1。提问:这道题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怎样的'数?根据刚才学习的减法运算规律,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
按照这样想的过程,黑板上的题怎样算?(板书简便算法的计算过程)
:例1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就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724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样算比较简便。
(2)计算724——(224+30)。
出示题目。
提问:这道题是724减去两个数的和,大家看一看这三个数,先算加法会简便吗?你发现从724里先减去哪个数比较简便?为
什么?接下来再怎样算?为什么还要用减法减去307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怎样计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板书时结合提问:为什么等于724—224—307并说明这是把刚才的规律反过来应用。
: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由于724减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从724里先减去224,再减去30。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补充了这一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认识这一运算规律还可以反过来应用,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下面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应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3)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减数301接近几百?可以看做哪两个数的和?这样,400—301就可以写成400减去哪两个数的和?[板书:=400一(300+1)]现在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板书计算过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是怎样用刚才学到的规律的?(反过来用)
:当减数接近整百数又比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加几的和,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先减去几百,再减去几,这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左边两题的连减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两人板演右边两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3)提问:这里四道题的简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样的数?
指出:这里应用减法的运算规律简便计算,关键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数再减。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数,就可以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题里两道算式结果是不是相同?第(2)题呢?这说明了什么?
第(1)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第(2)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下面一个算式的计算为什么不简便?(两个数的和不是整百数)
你能看出这样的题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吗?(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数以后再减)
四、课堂
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关键要看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4-38= 250+70= 530-30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口算: 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
(1) 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 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 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 所以35万-28万=7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
50
200
420
370
25
430
580
一
60
200
310
450
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 76万+19万 65万-47万
15万+35万 29万-13万 40万-18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230万-70万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0+60= 350+460= 330-80=
250+490= 270+28= 760-450=
520+480= 670-500= 400-260=
2.口算下面各题.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 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 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 10-9=1 1+5=6
(3)、把9分成5和4, 15-5=10 10-4=6
(4)、9+6=15 15-9=6
4、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3、 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