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时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笋节节向上、茁壮生长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同学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这是什么声音?看!什么长出来了?(媒体演示春雷、春雨声中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的画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读准平、翘舌音)
3.知道春笋长什么样吗?
4.想知道它们怎么钻出来,怎么长大的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1).同桌识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绿线内的生字。
(2).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初读。
(1).出示词语。
(2).同学认读。A.自由读。B.指名认读,相机正音。C.小老师领读。
3.再读课文,逐句读通。
(1).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标好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一起评议,随机纠错)
(3).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方法。
(4).同学三读课文,要求读得连贯、流利、不漏字、不添字。
(5).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入境入情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自由读。
(2).同学观察,教师述说:“轰隆隆“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瞧!笋娃娃醒来了!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突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终于冒出了地面,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媒体演示春笋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
(3).小组合作,再读课文。
(4).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小春笋的?假如还是叫不醒,可以请谁帮助?(知道同学用各种拟声词演一演)
(5).小春笋是怎样钻出来的?指导同学演一演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指导同学找好朋友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6).指导朗读。A.教师范读。B.同学扮演诵读。
2.细读第二自然段。
(1).同学自由读。
(2),笋娃娃多可爱呀!(引导同学感知“裹”、“浅褐色”、嫩生生“)
(3).指导朗读:假如让拟抱一抱这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你会感到怎样?
(4).看着图,你感受到了什么?(媒体演示春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生长的情景)
(5).指导朗读第二、三句。A.同学自由读。B.指名读,师生从语态、表情、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C.配乐齐读。
3.回归整体,指导诵读。
(1).配乐齐读。
(2).你能用自身的话来夸夸小春笋吗?
(3).指导背诵。A.媒体演示,教师范背,同学小声跟背。B.同桌互相演诵。C.指名试背。D.配乐齐背。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口头组词、扩词。
3.识记字形,认识新偏旁:
冲、破: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声、笑:采用比较的方法识记。
4.按笔顺描红。
5.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1.春笋
又 再
一 突破 掀翻 冒 向
节 迎着 笑 长 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类。“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中的活动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方面有许多,以下是其中之一。选取活动角度方面。所谓选取角度,是说在一节课中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学习活动的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教师要突出这主要活动的设计,并通过它来带动学生在课中的积极活动。《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其主要的活动角度为读写结合。
教师引导:
1.帮助掌握第一种语言现象。
(1)引导理解句意。出示:我看见过( )的大海,欣赏过(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 )。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进的是什么意思。
(2)指导领悟表达方式。“大海、西湖、漓江水” 这三者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同样表达方式的句子还有吗?你怎么知道的?
(3)引导借鉴方法。提示:我( )过________,( )过________,却从没( )过________。
(4)辅助学习方法。(理解语言意思——领悟表达方式——运用方式表达)
2.帮助学习第二种语言现象。
(文中有关漓江水“静、清、绿”的内容)
提示范围:星星(多亮、美);葡萄(多绿、甜);菊花色彩(白、黄、绿)。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后书面练习:
(1)( )的大海 ( )的西湖
(2)这句话的意思是漓江的水既不同于_______,也不同于________。
(3)圈画连接词(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未见过。)
(4)相互讨论,积极思维。
(5)根据自己原有认知水平,进行仿写或创造性描写。
(6)交流信息,互为、补充与矫正。
(7)同桌讨论,归纳方法,思维过程外显。
2.按出的学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质疑、讨论、。
推荐代表按“语言意思——表达方式——仿写练习”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其余组进行,然后补充、矫正内容。
这样的读写结合,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并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训练到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麻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2、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掌握本课12个生字;掌握“梧桐、绒毛、掩护、嘶哑、搏斗、庞大、危险”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写“我”的猎狗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第二段(2-6):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第三段(7):写了“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并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学习第三段。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师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14个。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春天朝气蓬勃的气息。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读的方法读熟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生字,一人读其他人听并正音。
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层面的朗读,使学生在互动互评中感悟儿歌的语言,理解儿歌。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课。
1、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已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大家说一说春天与冬天有什么不同?由此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春天的手。
3、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可问一问、或根据上下文猜一猜)。
2、组内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教师检查认字情况: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边读边组词,说出带有生字的句子。
5、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想一想春天到了,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大地绿了,小河唱起了欢乐的`歌。
小鸟飞上枝头,小朋友活泼健壮。
3、齐读课文。
小结: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春天的手
春 温 暖 轻 柔 抚 摸 传
拍 掠 拂 枝 拉
:
第二课时
教师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6个。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和书写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春天朝气蓬勃的气息。
教学重难点:
书写生字并背诵课文。指导书写春、拍、拉三个字。
措施:
1、教师正确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重点的指导生字的写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学生自己读背,小组互查互评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2、采用学生自己试写,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方式教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侧重中差生)。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
3、指名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认识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词,用“快乐”、“朋友”造句。
2、学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讨论生字的笔顺,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树”“春”的写法,其余生字让学生自悟。
3、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春天的手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复习《枫桥夜泊》,引入新课。
师:有感情地背诵《枫桥夜泊》。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读,可以获取很多信息。通过读,可以理解诗句大意;通过读,可以想象画面;通过读,可以体会诗人感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感情,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我们一起再回到唐朝,和高适一起去送送朋友。
二、齐读课题,简介背景。
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首是送别诗。
师:你不明白什么?
生:董大是谁?
师简介:董大名叫董庭兰,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爱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京,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三、自读古诗,依据注释自解。
四、指名朗读,适时点拨。
生1:
生2:
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朋友的?看图,去想象一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夕阳亦被染得惨
白。天色昏黄,北风狂啸,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此情此景,依依惜别,怎不叫人凄凉悲苦?”
五、想象朗读,体会凄苦。
再读一读前两句,头脑中浮现出那幅画面。
师: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
生1:我感到遗憾,为这样一位好艺人远走他乡而遗憾。
生2:我感受到了凄凉,衣锦还乡倒还好,如今却失意流落,晚景凄凉。
生3:我感受到了留恋,一生难发几个好朋友,现在却要各奔东西,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鼓掌)
师: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公亦不作美呀。细细读一读前两句,你觉得哪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
生1:我从“北风”一词好像听到了呼呼的狂啸声,刮到我的脸上,吹进我的心里,寒意刺骨。
生2:我从“雁”一词知道是深秋,大雁集合队伍也要远行了。
师:这时,谁也要远行了?
生:董大。
师:雁阵离离,别情凄凄啊!
生3:当时还下着雪,“雪纷纷”。更增添了凄凉的情绪。
生4:我从“黄云”和“白日熏”知道了这是黄昏,我想起了第二课老师教的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昨天老师教的《秋思》中也有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我真心佩服你。你的记忆力,思维牵引力都很强。你想得很宽,很广,懂得很多,很深刻。我真为我们五一班感到骄傲。
师: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啊!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六、劝慰好友,振作向前。
师:好友离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到了极点。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生1:给董大鼓励。
生2:劝导董大。
生3:鼓励董大振作起来。
生4:送给他一句歌词:“擦干眼泪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
生5:我会对他说:“昂起你的头,忘掉以前的一切吧!”
师:读一读《别董大》,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指名朗读,(没读好)(:要读出昂扬的,豪壮的气概。)
再读。
谁再来读读。
师: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慰董大?
生1:朋友,你是一颗明珠,只是被湮灭在尘土中,拂去那层土,明珠就会发光。
生2:朋友,在你面前的一层薄薄的纸,你只要努力捅开它,就会看到光明大路。
生3: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
生4: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
生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是啊,明珠到哪里都发亮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把它送给你们,请你们把它转送给董大,好吗?
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情地)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激昂地)
师: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些什么?(小组说说)
生:你的话是一把刀,把我前面的那块布割开了,我看到了美丽的天空,谢谢你!
生:你的话是一盏灯,我的心被你照亮了,谢谢你的良苦用心。
生:你的话是一把火,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别人,对自己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当我们痛苦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师:当我们被老板炒鱿鱼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师:要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慷慨地对自己说这句话,需要有些什么才行?
生:要有真本事,才有勇气。
生:要有真功夫,才有信心。
生: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才也于对自己这样说。
师:是啊,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能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 生再读
师: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着实让人佩服。谢谢高适,也谢谢同学们。
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四、学习时间: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 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 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3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2
小学语文教案06-18
[经典]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07-30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07-30
(集合)小学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