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9篇(精)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 (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 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 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 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 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 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 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活动结束:
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3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感悟结合,了解开文迪许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认读生词。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主读书,自读自悟。
2. 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3. 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板书]
4. 细读课文,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1)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考究”、“过时”的理解。
(2) 简介开文迪许的背景,说说他为什么穿过时的`衣服。
(3) 齐读第三自然段,你们家的客厅和卧室里放的是什么?开文迪许的家中为何摆满了图书和仪器?
(4) 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本段中心句。
(5) 小黑板出示:[他的藏书很多……办理一下手续。]齐读,开文迪许为什么这样做?
(6)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他的怪?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7) 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二段。
1. 引读第七自然段。
2. 自由朗读课文,为什么说开文迪许并不怪?[板书]
3. 指导朗读。
四、 总结课文。
1.你认为开文迪许怪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课文,点明中心。
五、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收集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汇报:
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长高了。
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
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
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
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
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到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
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
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
生:不吸毒、不参加
生:不和坏人交朋友
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
4、自由活动
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
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很好,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进入青春期应注意的地方,也有个别学生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参与讨论。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手段
动画片断、演示实验
二、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 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 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 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 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 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 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 日的定义
...② 古代计时工具
...③ 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 张衡
...② 祖冲之
...③ 一行
...④ 郭守敬
科学教案 篇6
教 学 课 题 :植物的生长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7、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8、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9、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 学 难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作业:课本练习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略
科学教案 篇7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的第五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科学做框架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这节课的整体活动是非常明晰而有逻辑性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优点,自己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并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正方体的框架。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为这节课上起来会比较简单,但上下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问题。
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在第一个环节认识框架结构的活动中,出示很多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城区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见的多一般会表述的较好,而乡镇的学生会有点不知从哪说起,很容易出现冷场,所以后来我设计了很多提示性的问题:这些建筑是实心的吗?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而成的?像人体的什么部分……在这样的具体提示下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认识像人体骨架式的构造就是框架结构。
其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小组活动的合作指导有欠缺。在本校上课时,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因为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对小组合作做具体的指导,在一个学校上课时就出现了小组中一个人做框架,其他人看着的情况,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提醒同学们该怎么分工合作。这是一节以手工为主的制作课,没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再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研究中感觉自己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最好能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要设计出这种教学情境很困难。
最后,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有时候学生作出来加了四根斜杆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评价:“在做框架的过程中手工的精细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可能不是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在做连接的时候有些偏差,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一样,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只会是工程!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既能解释结果和设计的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开放式的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注重细节才能更好的做学生的引导者。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9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