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8 09:56:2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例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 + 0 0﹢25 32-0 0×9 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 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7

小学数学教案06-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