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写的是英国有一对兄弟特别喜欢捉虫子玩,当他们得知达尔文要来时,临时拼凑了一只虫子想考考达尔文,结果被达尔文识破了,兄弟俩对达尔文更加尊敬了。课文重点写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又贴近儿童心理和生活实际,学生喜欢读,从读中体会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和语言特色。二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介绍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教师提示,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解决“达尔文是怎样考科学家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俩为考达尔文而做的准备工作。然后指导学习8——17自然段,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第一课时 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 钩与钓 忍 著与着 眨是翘舌音目字旁 多音字模和粘 (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1)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2)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设计意图 :交流读后感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与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设计意图 :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初步培养收集资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 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赶紧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 11 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 拼凑虫子
达尔文 识破小计 尊敬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课后反思
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学生认识不少,如果不上这节课,他们也能说出:“可以增强体质”“少生病”“延缓衰老”,等等。但这是他们从书本上或者别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地去体验。这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运动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课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有结构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通过亲身的运动测算出运动1分钟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多了多少次。使学生知道自己激烈运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增加很多。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心脏模拟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脏收缩的力量;第三是通过做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脏收缩、舒张时血液流动地情况。
由于一课时安排三个活动,且知识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试教了一个班级,结果拖课6分钟,且是草草收场。怎么办?根据试教情况,本着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能精简就精简的'原则,我对原有的教案作了五处修改:
第一,精简了“引入”。原来的引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把一只兔子和鸽子从小在笼子里喂养,长大后,他把兔子和鸽子放出来,结果兔子跑不了多远就死了,鸽子飞了几圈后也死掉了,让学生听候谈谈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缺乏运动就失去健康的结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想法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要费时。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让学生谈谈看法,学生一般较快地说出能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等话语,教师就能顺势揭示课题,省时快捷。
第二是将原来专项教学心脏位置的的内容安排在测试心跳环节中,这样教学自然又省时,不是为教心脏而教心脏,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三是精简了实验表格。按教材要求本节课学生需填写两份表格,一份是记录运动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另一份根据运动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数计算出心脏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气。在填写第二份表格时学生需将第一份表格数据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计算,费时,且易搞浑学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内容。
第四是原来在测试心跳和呼吸次数时是让学生自己看着课件上的钟表数次数的,但学生完成人次参差不齐,教师就得等,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喊:准备——“瞿”,结束喊:“到”,同时结束。学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学生走来走去花费的时间。
第五是为节省学生翻书时间,我将树上的有关知识语句直接用课件投视出来。
第六是为节省时间,考虑本课教学以学生体验为主特点,每个问题一般提问不超3人次。
在精简的同时,为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运动能增强人体机能的教学目的,我增加了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的废物随血液排出体外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从第二节的教学过程看,在测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时,由于学生节外生枝,虽然测试的动作过程清楚,但讲述环节还是不够清晰。
为节省时间,对个别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没有及时予以,一定程度上伤失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教案 篇3
1、用怎样的方式储存啤酒才能保持新鲜呢?
1.啤酒和威士忌一样,在避光的环境中窖藏一年以上会变得更美味。
2.低温避光的环境下保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味道会变差。
3.啤酒和生物有相同的喜好,在通风、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才能使其味道不变,并保存一年以上。
A
夏天,啤酒既爽口又好喝,由于生产商亦或是制造工艺的不同,啤酒的味道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鲜啤酒属于发泡型酒,与威士忌之类的蒸馏酒不同,刚制成灌入易拉罐时口感最好。之后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保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啤酒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变差。所以,尽早地把它喝掉,才是保证啤酒味道鲜美的秘诀。
购买啤酒后,如果不能马上喝完,应置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保存,比如冰箱里。如果将啤酒长期放置于高温环境中,啤酒中残留的氧气会使啤酒花中的苦的物质和单宁酸发生氧化,使啤酒变得更苦。并且啤酒在光照下会分解,散发出类似动物身上的臭味——阳光臭。啤酒瓶多为深色,就是为了避免光线的照射。购买啤酒后就不要想着如何保存了,尽快喝掉才是上上之策。
啤酒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湿润的麦子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芽成麦芽,然后将麦芽干燥,除根,并进行粉碎。
2.粉碎后的麦芽与煮米水混合,煮米水中的蛋白质与麦芽中的酵素发生反应,糖分转化为麦汁。
3.将麦汁过滤后加入啤酒花并加热。
4.用蒸汽加热,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糖分。
5.在冷却后的麦汁里加入酵母。
6.酵母使麦汁中的糖分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约一周的时间)低温储藏,过滤后啤酒就制成了。在大约零摄氏度以下储藏(大约两个月)。这期间,二氧化碳气体充分融入,美味的啤酒就做好了。
(正确答案是2)
2、为什么罐头里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呢?
1.罐中的空气被抽出,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2.罐中的空气被抽出,并注入了氮气,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3.罐中的食物无法与外界空气接触,且里面添加了防腐剂。
A
食物变质是因为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制造出酵素。酵素会伴随有害物质的产生,释放出难闻的气味。这种微生物不耐高温,可以被高温消灭,同时,酵素也会在高温下分解,食物会保持原有的味道。罐头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理来长期保存食物的。首先,将食物放入罐中,抽走罐中的空气并密封罐口,然后将罐头高温灭菌。如果不抽走空气,罐头里就会出现细菌。除了像罐头那样密封加热保存外,将食物冷冻也能防止其变质。冷冻环境下食物可以被长久地保存,但其中的微生物并没有死亡,只是失去了活动能力而已。食物被放回温暖的环境后,不久微生物就会开始繁殖,并引发食物变质。总之,将食物解冻后应该尽快烹调并食用。
(正确答案是1)
3、怎样长期保存草莓、梨子之类的水果呢?
1.用接近冰点的温度保存。
2.用冰点以下的温度保存。
3.用1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保存。
A
如果像保存鱼那样,将草莓、梨子等水果冷冻在冰箱里,解冻后的水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水果适宜在冰温环境下保存,冰温是指从零摄氏度至食物开始冻结前的温度范围。顺便说一下,即使将草莓放入冰箱中保存,最多也只能保鲜一周,但是在冰温环境中存放的话,保鲜一个多月也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冰温环境中保存效果好呢?冰温环境下,食物的细胞开始冻结,处于濒死状态,其细胞为了使自身免于冻死,会在体内制造出防冻液,以使自身温度上升。防冻液中含有糖分、氨基酸等物质,它们可以提升水果的口感。而且,在冰温环境下,有害微生物、病原体细菌的活性会下降,与之相反,酵素、乳酸菌之类的有益菌的活性却会提升,让水果更美味。
4、将食物装在乙烯树脂或聚乙烯制成的袋子里之后再存入冰箱保存,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呢?
1.冰箱中的空气会对流,塑料袋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接触食物表面使水蒸气凝固。
2.防止食物中的水分被周围的空气吸走。
3.防止不同食物之间发生串味。
A
空气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含量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气温降低而减少。所以,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分会液化变为水滴或霜。由于冰箱内部温度不均,空气会发生对流,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所以空气在对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带走食物中的水分,温度下降时,空气的储水能力下降,一部分水分变成水滴或霜。因此,在对流空气中,食物中的水分容易被吸收,食物的品质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还容易串味。注意将食物装在塑料袋或者有盖子的容器中避免与冰箱中的对流空气直接接触。
(正确答案是2)
5、为什么在石头上烤出的红薯比较好吃呢?
1.石头的热容量大,能持久保温,所以能充分释放出红薯的甜味。
2.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中的化学物质使红薯更甜。
3.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不会吸收红薯的水分。
A
住宅区里常常会出现叫卖烤红薯的小贩,小贩们从滚动的石质烤炉中取出红薯递给你,说:“给,5元钱。”
接过他手中热气腾腾的红薯就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贪吃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质烤炉烤红薯呢?
不像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把红薯蒸着吃,而是在预先加热的石制烤炉中用石头中保存的热量间接地烤熟红薯。
石头的热容量大,在加热的过程中,它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果要想把石质烤炉和金属锅加热到同一个温度,加热石质烤炉的时间要比加热金属锅的时间久得多。由于石头良好的保温性,一旦被加热,温度就会存留很久不易冷却。因而石头有着“加热难,散热也难”的特性。
为什么用石质烤炉烤出来的红薯会那么香甜呢?
红薯之所以会在加热过程中变甜,是因为红薯中的一部分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了糖(麦芽糖等)。使淀粉变成糖的酵素在50摄氏度左右最为活跃,高于这个温度的话,酵素就会被破坏。石质烤炉可以持久地使红薯保持在酵素最为活跃的温度范围内,这就是烤红薯香甜美味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1)
科学教案 篇4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得助于孩子的启发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它是怎样发明的呢?
有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李波尔赛的商店门口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突然,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兴高采烈。李波尔赛赶忙跑了过去,他也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高兴地跑回店中,把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直接导致了“日心说”的伟大发现。
“小人国”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发明者。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个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利用看门之余,磨制了许多镜片。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他用这种镜片观看自己的牙垢,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他惊讶地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国”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一个看门老头儿发明了显微镜,成了微生物学的开门鼻祖。
有人对他十分羡慕,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什么话也没说,仅向问话者伸出他的双手
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放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作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4)认识血管。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
②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三节。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④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1)认识脉搏的位置。
①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71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情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
(2)什么叫脉搏?
①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数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么动?什么叫脉搏?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③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
(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①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着同学手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一个同学测量脉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到的数字。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
③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
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③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少年儿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正常的。
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同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大书
学具: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师:图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科学教案 篇10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 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 小结。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