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0 10:24:1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品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理论依据《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x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实施策略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

  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

  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

  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

  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五、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六、教学过程(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能团队合作,积极参与交流、竞赛。

  【活动准备】

  1、PPT《两支军队》的画面。

  2、PPT关于迷彩服产生的介绍;各种有保护色动物的图片。

  3、隐藏在背景里的动物图。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价值分析: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保护色的兴趣)

  师:究竟谁能取胜?为什么?

  小结:穿迷彩服的士兵隐蔽在丛林里,不容易被发现,服装的颜色掩护了他们。

  二、交流讨论。

  (价值分析: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及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集体讨论:

  师:迷彩服是向什么动物学习的?为什么会向它学呢?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它生活的环境很相近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人们就是学习了动物的这种特殊本领。

  2、小组闯关:

  第一关:必答题

  分两组轮流选题介绍各种动物保护色的知识。

  第二关:抢答题

  两组队长负责举牌,抢到题的队长和组员均可答题。

  第三关:眼力大比拼

  每组两张大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团队合作,比哪队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多。

  3、宣布闯关结果。

  三、迁移经验。

  (价值分析:——产生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师: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从动物的保护色中还学到了什么?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师:除了保护色的本领外,人类还学习了动物的哪些奇特本领呢?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测量》概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

  上述单位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千米”和“吨”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大的、相对抽象的单位,所以在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建立上成了难点。此外,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难点。

  针对这些学习特点,拟以下教学措施: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孩子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去探究水的一些科学现象。“谁是水的好朋友”这一活动,正是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比较、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并尝试分类,使幼儿在玩水过程中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某物品(糖、盐等)溶于水。某些物品(沙、泥等)不溶于水的现象。

  2、了解科学技术将水溶解现象运用到生活中的情况。

  3、培养幼儿对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准备:

  1、糖、盐、油、泥沙、味精等物品若干,分别放入透明量杯内,外贴形象生动的标签,并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签。

  2、透明量杯若干,搅拌棒、小勺子、纯净水、饮料等。

  3、提供红、蓝桌各一张。

  4、饮料、凉开水、纯净水、草莓晶若干;

  5、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装着清水的杯子:这个水娃娃好孤单,谁愿做它的好朋友。

  复习认识糖、盐、油。水娃娃请我们帮忙找一找,谁到水里不见了,谁就是它的好朋友。

  (二)引导幼儿观察这三种物品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1、交代操作注意点,不要同时放二种物品,如果水浑浊了,就换水再进行试验,记住谁是水的好朋友。

  2、提问:你找到了谁是水的好朋友?

  3、讨论:还有谁可以做水的好朋友?

  (三)扩大尝试范围,并进行分类。

  1、介绍能溶入物品的名称。

  刚才,我们已帮水找到了两个好朋友:盐和糖,现在有更多的娃娃想做水的`好朋友,它们是谁?(分别介绍物品的名称,帮助幼儿复习认识物品标签。)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分类。

  将水的好朋友放到红色桌子上,不是水的好朋友放到蓝色桌子上。

  (四)了解水溶解现象及利用科学技术制造而成的饮料。

  │纯│ │凉│ │饮│

  出示│净│ │开│ │ │

  │水│ │水│ │料│

  └─┘ └─┘ └─┘

  请幼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介绍纯净水的由来。

  1、请幼儿品尝、比较。

  2、讨论:这三种物品有什么异同点?

  3、看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4、讨论:饮料是怎么来的?

  小结:这些都是根据水溶解的现象,工人叔叔运用科学技术而制作的。 (五)自制饮料(草莓汁)

  五、活动延伸:

  1、把泥沙、油这两样物品单独尝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2、与父母一起自制饮料。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的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

  2、透明塑料杯若干,透明矿泉水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三原色。

  1、老师演示小魔术。

  2、幼儿玩变魔术的游戏。

  3、进一步认识三原色。

  4、揭示变魔术的秘密。

  二、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1、老师演示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两个孩子演示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3、全体幼儿操作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4、总结,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三、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从吃的方面、穿的方面、从周围环境观察有颜色的物品,正是有了这些漂亮的颜色,我们的生活才会这样美丽,才会这样丰富多彩。

  活动延伸:

  孩子们,咱们今天就玩到这儿,带着咱们编出的漂亮颜色,回你们的活动室,把它放到区角里,用它来画美丽的春天。

  

  颜色的变化是所有幼儿都十分感兴趣,要充分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要多准备几套颜色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独立操作。调色游戏可继续在区角内玩,可引导幼儿注意同样用两种颜色调出的新颜色,深浅却不完全一样,激发幼儿多次尝试变色,如有新发现就记录下来。可在区角中让幼儿运用多种绘画工具探索色彩对对碰的变化。

  小百科: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波长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视觉神经感觉。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应用情况,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图片--手球 乒乓球2 网球2

  2、收集的各类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网、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这是什么?(蜘蛛。)

  它们在干什么?

  (织网、捕捉昆虫。)

  2、蜘蛛是怎样用网捉虫的?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或经验讲述。)

  二、讨论交流

  1、教师:蜘蛛网的用处真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网或像网的东西,

  你们找到这些东西了吗?在哪里找到的?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看到的网状物品。

  启发幼儿:

  -妈妈的衣服像网

  -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

  -足球门像网

  -乒乓球桌的中间有网等等。

  3、集体讨论网状物品的作用。

  教师: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网状的?做成网状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更清楚等。

  三、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1.观看

  -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

  -电扇上的安全网

  -空调上的防尘网

  -洗衣机里的滤网

  -围墙上的铁丝网

  -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设计各种各样的网

  1.教师:如果请你设计,你想做一张怎样的网,用来干什么?

  2.幼儿在纸上自行设计各种用途的网或网状物品。

  3.小组交流所设计的网状物品及其用途

  如捕捉动物的网,用作游戏的网,用于日常生活的网等。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区角活动中, 幼儿在美工区用各色的手工纸进行折叠、用宣纸和图画纸绘画、用纸团装饰,在科学角用各种纸玩吸水实验、用纸浆学做纸的实验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关于纸的活动感受着纸的质地、用途,对纸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为了更加深入开展对纸的探索活动,我以幼儿所熟悉的餐巾纸为活动载体,设计“纸宝宝力气大”的教学,试图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知纸的纤维及纸的承重力,丰富幼儿对纸的认识,激发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大胆探索,感知餐巾纸的承重力,初步了解纸的纤维。

  2.体验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餐巾纸若干,带拎把的、装满水的瓶子若干,记录纸和笔若干;黑板、磁铁或透明胶布。

  2.制作ppt(纸的纤维、纸袋子、纸盒子及绳索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

  1.感受餐巾纸:这是什么纸?什么形状的?你们每人拿一张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揉一揉,用各种办法感受餐巾纸是怎样的。

  2.集中交流:你感觉餐巾纸是怎样的?

  (二)教师抛出问题,幼儿第一次试验。

  1.问题:这么一张薄薄的纸能拎起装水的瓶子吗?餐巾纸有没有这个承重力呢?

  2.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提出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每人每次只能用一张餐巾纸尝试;要帮助纸宝宝想办法;用完了的纸要放进篮子里;听到信号要及时坐回位置。

  3.幼儿动手实验。

  4.集中分享实验结果:你用餐巾纸拎起瓶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鼓励幼儿上台展示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并将幼儿的操作方法张贴在黑板上,并用数字、、、标示出来。

  小结:我们通过实验,验证餐巾纸是能拎起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的,而且方法有很多。

  (三)提出问题,引发探索。

  问题:纸宝宝拎起瓶子的方法可真多,哪一种方法纸宝宝力气最大,能拎起最多的瓶子呢?

  1.幼儿分组实验自己猜测的方法。

  (1)提出要求:选择自己认为能拎起最多瓶子的方法进行实验,每一次尝试完要把拎起的瓶子数量用笔在记录纸上记下来,最后和同桌的小伙伴比一比、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种方法的纸宝宝拎起的瓶子多。

  (2)幼儿自主选择小组,进行第二次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2.集中交流,根据纸的方法,请幼儿说实验结果,教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3.和小朋友一起验证,得出最后的结论。

  结论:经过多重折叠的纸和拧绳子的纸拎起的瓶子是最多的,说明它能承受物体的力量最大。

  (四)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薄薄的纸宝宝经过折、拧的方法,能拎起这么重的物体?为什么这张长方形的餐巾纸,用长边拎瓶子和短边拎瓶子结果会不一样呢?

  2.结合PPT,让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小结:我们把纸折叠,就使纤维变多、变密了,把纸拧成绳,就把许多细细的`纤维拧成了一根粗绳,这样就能拎起更多的瓶子啦。

  3.生活迁移:生活中,人们增加纸的纤维的密度、厚度做出不同的纸,有牛皮纸、硬纸板等,再用这些纸做成盒子、袋子、箱子用来装东西,方便又环保。还利用拧绳的办法,做出绳索,结实又耐用。

  延伸活动:

  老生活中还有报纸、皱纹纸,欢迎你们课后去用它们做更多的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班级“各种各样的纸”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利用幼儿熟知的餐巾纸作为实验的材料进行探索活动,其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

  活动主要通过猜测结果、验证操作实验的方式推进的。开始时,幼儿通过感官感知餐巾纸的质地,从表面上了解餐巾纸的形态、猜测餐巾纸“有没有承重力?”,这既引出了后面的活动,又与后面要进行的实验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幼儿对实验探索的兴趣,增加了幼儿对纸结构、用途等的深刻认知。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现象,抓住中心问题,激发幼儿一步一步深入探索操作,比如在幼儿认识了餐巾纸之后,提出“薄薄的餐巾纸能不能拎起瓶子”的问题,激发幼儿尝试餐巾纸拎装满水的瓶子的实验,之后及时帮助幼儿归纳出餐巾纸拎起装满水的瓶子有几种方法,同时提出下一步的探索问题:哪一种方法餐巾纸的力量最大?由此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实验操作环境,如幼儿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实验、自主选择同伴共同合作、自主表达观点等等。该活动有个亮点的地方,就是用幼儿实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之间进行验证的环节(用自己所认为的餐巾纸承重力最大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得出最终结论),教师邀请幼儿上台一边展示自己的方法、一边进行实验对比,每个孩子心中都带着疑惑、每个孩子都以热情的方式支持自己认同的一方,教室里充满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氛,用拧绳方法的餐巾纸拎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瓶子,在孩子们一声声的“加油”声中,最终拎起了13个瓶子的高峰,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餐巾纸用“拧绳”、“对折”的方法拎起瓶子的力量之“神奇”,进一步加深了对纸的认识。本次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从最初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到小组同伴合作、观察,到最后请各组代表上台集中对比实验操作,形式设计既满足了幼儿个体探索的需求,又有集体操作对比实验现象的结论需要,组织形式多样而灵活,活动推进从浅入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活动之后仔细分析与反思,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如由于评优课对授课时间的把控比较严格,受其影响,在第二次实验要求方面,没有要求幼儿对每一种方法都要进行实验尝试,从而没能让幼儿获得更详细、更直观的对比认识;我对幼儿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没有做到更加细致、有条理的分析(就是每个孩子用了几种方法实验、对比出什么结果等),导致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情况不能有更明晰的认识。另外,在组织语言方面,存在反复与啰嗦的现象,语言的精准概括和简要方面做得不够,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提高。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