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2 10:00:0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实用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

  2、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

  3、加强对和“小”的认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带瓶盖的塑料瓶子、盒子。

  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子和盖子,请幼儿帮忙旋上瓶盖。

  2、老师可与幼儿一起进行活动,假装找不到合适的瓶盖,请幼儿帮忙。

  3、把更多的塑料瓶子和瓶盖分别放在两个盒子内,请幼儿自行进行旋瓶盖的活动。

  4、老师可以把瓶子和瓶盖放在益智区,让幼儿在自选活动时间自由练习。

  总结分享

  1、请幼儿说说小瓶盖遇上大口瓶子会怎么样。

  2、请幼儿说说如果不把盛满水的瓶子盖好会发生什么事情。

  活动评价

  1、能找到相配的瓶子和瓶盖。

  2、能拧紧瓶盖。

  活动建议

  1、请幼儿为相对应的瓶子和瓶盖作上标记,如瓶身、瓶盖贴上大小不一、颜色相同的花朵。

  2、在益智区投放大小不一的锁和相对应的钥匙,让幼儿学习开锁和关锁,培养幼儿一一对应的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例如:大碗、小碗的比较,大汤匙、小汤匙的比较,大球、小球的比较等。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和智娜一起找爸爸的过程中,辨认平面图形,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为认识立体图形积累经验。

  2.体验帮助智娜找到爸爸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线索图(人手一份)、笔、毛巾。

  活动过程:

  一、智娜的困惑。

  1.智娜的爸爸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的爱好是钓鱼。智娜和爸爸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2.智娜的爸爸留给她一封信,爸爸想要告诉她什么事呢?信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信里有3幅图,分别说明了智娜爸爸拿走的东西、出发的地方、到达的地方。原来智娜的爸爸想考验智娜,让她根据线索找到爸爸)。

  【设计思路: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通过故事和爸爸留给智娜的信,引发幼儿对信的内容产生好奇,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消失的爸爸。

  1.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张线索图:

  (1) 你在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在线索图上看到字和图)?

  (2)爸爸到底要告诉智娜什么事呢(爸爸拿走的东西是正方形的、圆形的,爸爸拿走了2样东西。爸爸要告诉智娜,他拿走的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3)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4)我们看看智娜家里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5)爸爸到底拿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小结:原来爸爸拿走的是他的钓鱼包和鱼竿包。从下面往上看,钓鱼包是正方形的,鱼竿包是圆形的。那我们看看爸爸留下的第二张线索图。

  【设计思路:通过看爸爸信上的第一幅线索图,让幼儿尝试和智娜一起寻找爸爸带走的东西,并学习从平面角度看立体图形。】

  2.根据第二张线索图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

  (1)第二张线索图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线索图上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是告诉智娜:爸爸经过的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爸爸要经过几幢房子,以及这些房子的排列位置。

  (3)智娜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些屋顶,要去哪里才能看得到呢(要到高的地方去看)?

  (4)我们跟着智娜乘上电梯,请你看着线索图找一找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屋顶在哪里。

  (5)原来爸爸出发的地方就在1号区。站在上面往下看屋顶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而且房子的排列位置、数量和线索图上完全相同。快点乘车去追爸爸。

  3.爸爸到达的地方。

  (1)智娜马上要找到爸爸了,爸爸到底在哪里呢?看看这张线索图,爸爸要告诉智娜什么呢?

  (2)这次爸爸要智娜从旁边看图形来找房子。到底哪些房子从旁边看是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的?

  (3)寻找要求:请根据这张线索图,从旁边看找到和线索图上图形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相同的房子。找到后把这些房子圈出来,再把自己的学号写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交流、发现。

  【设计思路:这里要注意,幼儿容易将圆柱体看成是圆形的,教师可以出示圆柱体让幼儿观察,分清圆柱体从上面往下看是圆形的,从下面往上看是圆形的,从旁边看就不是圆形的了,并鼓励幼儿仔细观察。】

  (6)2号区从旁边看,房子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都和爸爸提供的线索图完全相同,这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了。

  4.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

  光游乐园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我们一起跟着智娜进去找爸爸吧。智娜找到了爸爸真高兴,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呀(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智娜爸爸送给我们的`礼物。

  智娜爸爸为了感谢我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瞧,这里有3张线索图,这3张线索图要请你们从不同的位置看,这样才能找到礼物。大家赶紧在教室里把礼物找出来吧。

  附故事:

  星期天的早晨,智娜起床后发现爸爸不在家,桌上只有爸爸留下的几张纸条。智娜想一定是爸爸在考验我,我一定要找到消失的爸爸。

  她先拿起第一张线索图,嗯,底是圆圆的和正方形的。底是圆圆的话,是垃圾桶,还是花盆?底是正方形的话,是鱼缸,还是玩具箱子?这些东西都在呀,如果爸爸能拎走的话,那一定是有把手的东西!

  对,就是这个!

  在有把手的东西中底是正方形的是爸爸的钓鱼包,在有把手的东西中底是圆形的是爸爸的鱼竿包,爸爸去钓鱼了。

  接着,智娜拿着第二张线索图,这么小的我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么大的建筑物,要去很高的地方才行哦。智娜乘电梯来到楼顶眺望,大建筑看起来都像箱子一样小。

  小的长方形,大的长方形……都是长方形,那么现在只要找到圆形和三角形就行了。

  从上面看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地方!智娜终于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了。

  智娜拿着第三张线索图,长方形、圆形、长方形……但是这里建筑物也太大了,找不到啊。我到最旁边的建筑物那里去看看吧。

  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终于找到了!哇,这里是好玩的游乐场,爸爸正在朝我挥手:"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找到。"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讲述故事,语言完整,清晰。

  2.感受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尝试的个性品质,产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愿望。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收集有关科学家故事的图片,碟片等,并且每人学会讲一个科学家的简短故事。

  2.科学家故事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引题谈话 ,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可学家吗?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和发明吗?今天老师要讲一个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讲牛顿的故事,引出话题。

  (1)老师讲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

  (2)提问:你们知道牛顿是谁吗?他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的呢?

  (3)科学家是怎么样的人?你们知道哪些人是科学家?他们发明了什么?后来有什么用?

  3.故事大擂台:我知道的'科学家。

  (1) 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知道的科学家故事,要求能清楚地讲述事情的前后经过,故事完整。

  (2)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故事。

  师提问:刚才大家故事中一共讲到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发明了什么?你佩服他们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课时

  (1)今天小朋友听了这么多科学家的故事,知道了他们发明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习科学家们遇事多动脑,肯吃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尊重事实等优秀品质。

  (2)小朋友长大后想不想也当科学家。

  (3)师:你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善于观察思考,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七、板书设计:

  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八、教学后记: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尊重,呵护幼儿与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着力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动手,多实验,多交流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 了解小手的作用及重要性,懂得爱护自己的小手。

  2 让幼儿对实验感兴趣,进而逐渐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通过了解自己的小手,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等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幼儿自己通过实验多角度感知手的重要性。

  难点: 没有小手的帮助不方便。

  活动准备

  1 苹果一个

  2 皮球一个

  3 椅子一把

  4 《帮我学科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吸引幼儿注意。

  教师提出问题:请小朋友把小手举起来,说说小手能做什么?鼓励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出示苹果放在桌子上,提出问题:小朋友把手背后,不用手,能吃到桌子上的`苹果吗?(能或者不能)

  2、教师针对有的幼儿说能,有的幼儿说不能,进一步引导:“你怎么知道能?”“你怎么知道不能?”

  3、教师分别请几名猜想不同的幼儿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做实验,观察结果。

  4、初步结论: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体验,没有小手的帮助不方便。

  5、扩展实验。鼓励幼儿尝试不用小手拍皮球,画画,搬椅子,穿鞋等。然后说说不用小手做这些事情方不方便?

  6、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说出手的重要性。

  三、 教师请幼儿翻到教材第一页 ,说一说要怎样爱护小手?(常剪指甲。不咬小手。天冷给小手戴上手套。那锋利的东西要注意安全。)

  四、结束。教师:“小朋友都知道怎样爱护小手了,小手很高兴,小朋友来亲亲自己的小手,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