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餐巾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他们喜欢探索用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让孩子探究到餐巾纸里有纤维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纸绳力量大》,主要是要他们探索餐巾纸里纤维存在这一有趣的现象,并通过操作让他们了解餐巾纸里纤维的走向,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纸里有纤维,,找到纤维走向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单张餐巾纸人均5—9张、2.5升的饮料桶装满水幼儿每人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餐巾纸“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请幼儿说说平时使用餐巾纸是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张餐巾纸观察说说餐巾纸的特点:软软的,容易破。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餐巾纸的用处:擦脸、擦手、擦鼻涕等。
小结:餐巾纸软软的,容易破。平时我们用餐巾纸檫嘴巴和鼻涕保持卫生干净。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水桶的重量。
教师出示装满水的水桶问:“这是什么?”“你们的水桶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水桶提到座位处。
教师说:“说说提着水桶是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后总结出水桶很重。
教师说:“你刚刚用什么来提水桶?”
“除了用手还可以用什么把水桶提起来?”
讨论总结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手、棍子、绳子等多种方法来提水桶。
初步感知各种实验材料的特点。
(三)、提出问题,集体探索。
1、教师:“你认为薄薄的餐巾纸来能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请用你的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后告诉大家实验结果。”
注意:用餐巾纸提起水桶时手不要触碰到水桶的提手。
提出问题:如何用薄薄的餐巾纸来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小朋友,你们有办法么?
(1)、请幼儿用自己的餐巾纸和水桶来实验探索,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你成功了么?
讨论:想一想,小朋友们都用的什么有效的办法?
教师:“××小朋友你来试试,大家看看她的餐巾纸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总结:餐巾纸变的很细,像一根绳子。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尝试改变餐巾纸的形状来提起满满的一桶水。
2、教师:“××小朋友你来做让我们看看餐巾纸如何变成纸绳的,我们大家来学学。”
总结:把餐巾纸对边折几下变的细细的,然后向一个方向使劲拧绳就可以做成一条纸绳。
3、大家一起来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做好纸绳后教师发出口令幼儿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再次一起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把纸卷折起来,把纸折得细一些,向一个方向拧绳时要拧得紧一些来试试。
使幼儿知道把纸拧成纸绳,再次提起水桶,观察结果。
(四)、提出问题,实验验证。
1、教师:“我们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都成功了么?”
“为什么没有都成功呢?”
了解,知道我们小朋友们同样把纸拧成了纸绳的形状,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幼儿自由讨论,说出自己实验后的见解。
2、用挂图讲解告知幼儿:把餐巾纸拧成了纸绳时要顺着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这样使绳子提起水桶。
3、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疑问什么是纸的纤维走向呢?引导幼儿思考,大胆猜测。
操作和幼儿一起找纸的纤维走向:拿出一张纸,然后任意选择一个方向把它撕下来,看看,一条边不容易撕下来。把纸颠倒方向,这个方向是不是很容易向下撕开。
教师:“小朋友你也拿一张餐巾纸来撕撕看,和老师撕的现象一样么?”
教师总结:这条很容易撕下的边就是这张餐巾纸的纤维走向,说明这张纸的纤维走向是从上到下的。
4、幼儿一起操作,继续经验延伸:
教师:“找到了纸的纤维走向就沿着它的纤维走向把它折起来,然后用力拧成一条纸绳。”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顺着纤维走向拧成的纸绳,再次来试验一起提起水桶,验证试验结果。
5、幼儿用自己再次按照方法提起水桶,探索比较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顺着餐巾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用这样的绳子提起水桶,我们成功了么?”
成功的幼儿掌声鼓励。
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试验。错误的操作幼儿集体给予纠正和帮助使幼儿共同体验试验成功的喜悦。
纠错:(1)、找正确餐巾纸的纤维走向,顺着纤维走向拧绳。
(2)、像一个方向使劲拧绳时要把纸绳拧的尽量紧一些。
(五)、总结得出结论:找到纸的纤维走向后,顺着纤维走向把纸拧成纸绳可以提起水桶,很轻松,不会掉下来,纸绳变结实了,实验成功!
延伸活动:科学游戏很有意思,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加了有趣的科学试验,学到了新知识,知道餐巾纸里有纤维,还找到了纸里的纤维走向。希望以后大家继续找找还有哪些物品里有纤维,一起探索学习关于纤维的更多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让谁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的递进建构。在开始部分,让幼儿拿出动物卡片按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给五个动物排序,这是动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过让幼儿观察排序图,从毛毛虫的角度用语言表述出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排序.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让幼儿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优势(这需要幼儿调动自己所有的排序经验,并在头脑中自如地进行逆向思维,才能很快找出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长处”),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发展幼儿感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层次上学习数学的目标。
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准备:
课件“让谁先吃好呢”,小动物卡片每人—套。
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师:看,这是一个又大又香的桃子。你们想吃吗?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幼儿用“xx样的xx”的句式说一说小动物的特征。)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五位朋友。)
(析: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和名称,使幼儿对这五种动物的重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按多种特征排序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等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它们决定来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它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幼:长颈鹿想比谁最高。
(析:一个“猜”字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
师:不错,长颈鹿就是要比身高。(教师点击课件:长颈鹿说:“比比谁最高,谁就先吃桃子。”)
师: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请你们比比小动物个子的高矮,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1):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是怎么排的?
(析:让幼儿在操作后说出排序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内化排序知识。)
(教师点击课件:“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桃子就该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准备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一个反对的声音响了起来。是谁呢?)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长耳朵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师: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耳朵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请你们比比小动物耳朵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析:幼儿必须排除动物大小的干扰,才能正确地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2):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桃子就该我先吃!”小兔子说道。)
师: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其他动物反对呢?我们来看看。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
师: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尾巴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请你们比比小动物尾巴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3):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我的尾巴最长,桃子就该我先吃!”猴子说道。)
(析:幼儿在猜想一操作一验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按动物特征排序的方法,更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师: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我们来看看。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地跺着脚说。)
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比比谁最重,谁就先吃桃子!)
(幼儿操作图片,按从重到轻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4):看看,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一点也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一声。)
师:毛毛虫那么小,它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师(出示前面4张排序图):这些图中,小动物在比什么?是谁想的办法?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帮助幼儿回忆4个动物排序的方法。)毛毛虫也想先吃到桃子,它会和别的动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们想想看。
(析:排序图的出现使幼儿在回忆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序的基础上,想到了毛毛虫可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序,让自己得第一,从而化解了逆向排序这一难点。)
师:你们想出了不少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毛虫想的办法和你们一不一样。
(教师点击课件,如图5:毛毛虫说:“要比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谁的耳朵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谁的尾巴最短,我又是第一名;要比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还是我!我得了四个第一,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我先吃!”)
师: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小动物们为了得第一想尽了办法,拿自己的长处比。聪明的毛毛虫只是改变了比较的方法,按照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顺序比,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品尝桃子
师(点击课件):毛毛虫得了4个第一,它一边说着,一边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5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的桃子。
师(小结):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比较方式。不仅可以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还可以反过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这样遇到问题时我们解决的办法就会多一些。
四、拓展活动
师:你们想不想学学小动物比一比?请同桌的5个小朋友为一组,假设每组有一个桃子,想一想你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先吃到桃子。
(析:在数学学习中,幼儿需要不断地操作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问题,使幼儿在应用中内化了正逆排序的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触摸等方法比较常绿树和落叶树叶子的基本特征,能初步鉴别两种树。
2.感受树的美好,感受诗歌的优美,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热爱。
活动准备:
1.各种常见树种的图片PPT。
2.常绿树叶、落叶树叶若干,幼儿人手一片常绿树叶、一片落叶树叶。
3.散文《树真好》课件。
4.汉字“树”、“常绿树”、“落叶树”、“树真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常绿树和落叶树
1.师:老师给你们看一个字,(把“树”字贴到黑板上)认识吗?
(幼儿:树)
2.师:我们的周围哪里也有树呢?
(幼儿:学校大院;我家院里;森林;马路边;花园里;学校周围;植物园;广场……)
3.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多的`树当中,你认识什么树?
(幼儿:柳树、桃树、苹果树、槐树、松树、杏树、杨树、梨树、柏树、丁香树……)
师:你们知道的树真不少,比我知道的还要多,你们真厉害,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认一认吧。(给幼儿观看PPT)
4.师:原来周围有那么多树,孩子们,这是什么树?
(幼儿:柳树)
师:夏天的时候满树都是绿绿的叶子,可是冬天它是什么样子的?
(叶子全没了)
5.师小结:孩子们,像柳树这种春天的时候叶子会发芽,一到冬天叶子全掉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树枝的这种树,我们叫它(出示“落叶树”三个字并张贴到黑板上)看,认识吗?
(幼儿读出“落叶树”)
师:那有没有冬天不落叶的树呢?除了这种树,还有一种树它到冬天的时候叶子还是在树枝上的,而且叶子还是绿色的,那是常绿树(出示“常绿树”三个字并张贴到黑板上),认识吗?
(幼儿读出“常绿树”)
二、比较常绿树和落叶树叶子的基本特征
1.师: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叶子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
师:看,老师在周围的桌子上放了两种树叶,一种是落叶树的叶子,一种是常绿树的叶子,请你各拿一片(做出左手一片右手一片的动作语言),然后马上回来坐下。开始吧。(幼儿到身后的桌上去拿树叶,拿后回到原来的地方。)
2.师:请你摸一摸,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一片厚一点,一片薄一点)
师:除了薄厚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它的颜色,有哪里不一样?
(幼儿:一个颜色深,一个颜色浅)
师:还有哪里不一样,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它的表面?
(幼儿:一片光滑,一片不光滑)
师:(教师在“落叶树”叶子上画上表示不光滑的曲线)为什么常绿树的叶子会亮呢?因为上面有蜡。
(幼儿:常绿树叶子的正面颜色深,正面和反面颜色不一样)
师小结:(指记录)孩子们,仔细看看,其实,常绿树和落叶树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常绿树的叶子表面非常光亮,叶子很厚,正面颜色深。我们在马路上看到好多树,即便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它的叶子知道它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
三、阅读活动:儿童散文诗《树真好》
1.师: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树,那树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幼儿:给我们来带新鲜的空气)
2.师:树真好,那我们一起来听下关于树的儿歌吧。(同时出现汉字)
(幼儿:荡秋千,看书)
3.师: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原来树真好,那你喜欢在树下干什么?这个散文诗真好听,我们再来听一遍了吧。
4.师:那我们要爱护树,保护树。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第一阶段教学
科学:各种各样的蔬菜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蔬菜,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
2、丰富幼儿相应知识,引导幼儿学会按植物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分类。
活动准备:芹菜 萝卜 白菜 花菜 玉米 茄子实物各一
各种蔬菜图片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蔬菜宝宝们要开一个联欢会,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参加,你们愿意吗?
二、集体学习活动
1、分别出示各种蔬菜,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各种吃法、味道等。
2、蔬菜宝宝们都出场了,可是,它们却为了“比谁的贡献大”吵起来了。有的说:“我的贡献比你大,人们可以吃我的根。”有的说:“我的贡献最大,我开的花人们最爱吃,营养可丰富了。”就这样,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谁也不肯让步,怎么办呢?
3、小朋友们快来做调解员,帮它们分分类、评评理吧!
4、教师手拿实物,以蔬菜宝宝的口吻分别介绍自己的特点:
芹菜:我是芹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杆(茎),我的杆又鲜又嫩又好吃。
萝卜:我是萝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根,我的根营养丰富,还有杀菌的作用呢。
白菜:我是白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叶,我的叶子又大又白又水灵,真好吃。
花菜:我是花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花,我的'开的花好看又好吃,还有抗癌功能呢。
茄子:我是茄子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果,我的果实又黑又亮,营养也很丰富。
玉米:我是玉米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籽,我的籽煮熟了香喷喷的,可好吃了,人们还说我是一种保健食品呢。
5、它们都作了自我介绍,小朋友们来给它们评评理吧。
(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籽六种不同组成部分,知道各种蔬菜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食用部分,每种蔬菜的营养都很丰富)
6、蔬菜宝宝们说: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评得也很有理,它们都成了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联欢会了。
三、分组学习活动
蔬菜宝宝还有许多好朋友,你能帮它们分别找到好朋友吗?
(引导幼儿按蔬菜不同组成部分分类)
四、评价活动
请分得又快又对的一组幼儿选一名代表上来演示,师作适当评价。
第二阶段教学
活动目标:
1、理解收割各种植物的声音及各种声音的表现方式,引起幼儿对拼音的兴趣。
2、引导幼儿注意各种植物的采摘方式,体会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
大书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上次我们帮了蔬菜宝宝们的大忙,那么,你知道这些蔬菜是谁种吗?它们又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关蔬菜宝宝的大书,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封面阅读
1、封面上有谁?他们要到哪里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后再出示书名《爷爷和我去菜园》)
三、逐页图画加文字阅读
第1页:你看见了些什么?(让幼儿在充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联系前一活动经验自由讲述,引导幼儿猜测割韭菜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再出示文字,幼儿指读)
第2页至第6页引导方法同前,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动词和收割时各种声音的表现方式。
第7页:我收割了这么多蔬菜,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第8页(关键页):你看见了一棵什么样的植物?画面上的我在想什么?(激发幼儿想发明的愿望)
四、再次逐页阅读,结合读本边说边学做各种蔬菜的采摘动作。
五、爷爷菜园里的菜品种可真丰富,你还看见过哪些蔬菜,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采摘下来,下次我们一起来分享。
第三阶段教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读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创编活动。
2、丰富幼儿相应的对动词和象声词的描述。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对拼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大书 小书 各种蔬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活动:出示大书,逐页阅读。
二、小书阅读
1、引导幼儿指读文字,尝试划读。
2、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翻书,爱护图书
三、创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蔬菜的收割方法,我们一起来编一编,学一学。
(根据幼儿创编内容及时出示不同蔬菜卡片,引导幼儿说出蔬菜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和收割方法,创编与读本句型相似的句子,师可及时记录幼儿的创意)
2、引导幼儿发挥想像,用卡片做出一棵长满各种蔬菜的植物,并套用句式表达。
延伸活动:自制图书。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课件-空气污染
【趣味练习】
空气污染的原因
【趣味练习】
如果没有空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教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
3、实验
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
手帕湿了吗?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4、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
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5、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
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6、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
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
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
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观看课件图片
(1)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
(2)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
(3)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
(4)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
(5)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6)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转转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的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包括陀螺转动的速度、颜色、形状、大小等)
3、探索陀螺原地稳定旋转时技巧,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
(1)自制抽动陀螺。
(2)购买玩具陀螺。
(3)捻动的陀螺
(4)实物投影仪
2、学具:
(1)不同类型的陀螺若干个。
(2)制作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各种色彩的卡纸若干、瓶盖、废纸卡等。
活动过程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表演,抽动陀螺、捻动陀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具?(陀螺)。请问小朋友还见过什么样的陀螺,提醒幼儿思考与现在玩的不同的一些陀螺玩具。
2、让幼儿自由转动,并进行观察。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探索、观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2)怎样才能使陀螺稳稳的上时间的转动呢?教师可采取让每个幼儿拿一个陀螺,来转一转,玩一玩。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幼儿玩转陀螺,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请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儿幼儿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或转动效果较差,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个别指导。如:教师示范,要把陀螺捏紧,稳稳的用力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转动陀螺的比赛,(相同的陀螺为一组,找出比较认真的幼儿来为本组当评委,进行比赛。)
4、讨论,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时间长,有的.转动时间短。
5、教师演示上弦的陀螺,幼儿观察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上一下弦 陀螺一转就停,上几下弦陀螺就转个不停。
小结:拿稳放平陀螺,平稳用力不能偏,陀螺才能转稳。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力气大小有关系。用力大,转的时间久长;相反,有力小,转的时间就相对短些。
二、转转看看、陀螺变变。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来观察不同颜色的陀螺旋转后,颜色与图案的变化。
1、幼儿自由结伴转动陀螺。
(1)提问:陀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有什么变化?
(2)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发现。(转动后陀螺的颜色与图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陀螺旋转起来后,颜色在视觉上的变化。
小结:由于陀螺转动很快,看上去,五彩的陀螺各种颜色有些混合色,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
三、做做玩玩,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组织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
(1)选择适合的材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边长2厘米的卡纸,火柴棒等。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找准插孔,将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陀螺。
3、转转看看,让幼儿发现陀螺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幼儿自由自由转动陀螺。
(2)提问:陀螺旋转后看上去有什么变化?
(3)幼儿自行讨论交流。(略)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来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转起来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并引导幼儿概括:由于陀螺转动的非常快,所以,无论是什么形状,转动起来后我们看上去都是圆形的。
活动延伸
幼儿玩自制陀螺,进一步感知陀螺的各种变化。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连接后出现的有趣现象。
2.会用符号记录并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猜测和发现。
3.体验小组合作游戏的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线
经验准备:幼儿人人都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尝试连接的方法
探索发现:用打结的方法可以将两根线进行连接。
二、六根线的连接——在小组合作中感知六根线连接后出现的不同变化。
1.猜测记录:交流讨论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2.感知实验:在游戏中检验自己的猜测。
3.交流分享:感知六根线连接后出现的`不同变化。
三、多根线的连接——在集体游戏中体验、感受连接的趣味性
集体合作将多根线的两端两两打结连接,展现结果,进一步感知连接的变化。
四、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不同数量的线,让幼儿继续探究连接的奥秘。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相关知识:
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通过电能发光发热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尔发明(爱迪生实际上是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发明了实用性强的白炽灯,而灯泡早在1854年就出现了)。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
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8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