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思考能力
2、让幼儿明白如今的环境状况以及今后该如何保护身边的环境,从小就该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过程:
(一):观察
1、将小朋友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和总结,地点分别设在校内的花园和草坪内和校外的竹林里
2、将两组的小朋友带出教室,带到位于教室外左边的以银杏树下,让小朋友们深呼吸下,感受下现场的空气如何
3、再将小朋友带到位于校外左侧的竹林里,再让小朋友深呼吸,感受下竹林里的空气
4、然后将小朋友带到马路上,深呼吸,感受下那里的空气
(二):交流
1、问问小朋友,这三个地方最喜欢去哪一个地方,为什么?
2、然后两组小朋友抢答植物对咱们的空气有什么好处,答案相近的小朋友有奖品
(三):总结
在这次的活动中总结下植物对身边的空气的重要作用,所以小朋友们要爱护植物,更加要注重环境保护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哪种布擦瓷砖最干净?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感知不同质地布料对污渍的吸附力的不同,找出吸附力最好的布。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激发幼儿的兴趣及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小托盘,盘内有棉布、绸缎、毛毯头各一块,清水一盆,带有污渍、油渍的瓷砖场地,四张桌子,八个盘子,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水彩笔;课前家长与孩子了解洗涤剂的危害性,并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废旧布料。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引入:炊事员阿姨工作辛苦,请小朋友帮助炊事员阿姨擦瓷砖。
摸一摸,说一说,每块小布头有什么感觉?
(1)毛毯头毛茸茸的',很软。
(2)绸缎滑溜溜的。
(3)棉布很软很细。
探究的问题:哪块布擦瓷砖最干净?
幼儿讨论。
(1)绸缎擦得干净,因为它光滑、干净。
(2)毛毯头擦得干净,因为它有毛吸水分。
(3)棉布擦得干净,因为我看我妈妈就用它擦。
试一试:找出擦瓷砖最干净的一块布。用各种小布头擦带有污渍的瓷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毛毯头擦得最干净,因为它的毛长,能把水和脏东西吸起来,而且还能吸油。
(2)绸缎擦得不干净。
(3)开始时我用这块绸缎擦瓷砖不干净,我又用棉布擦,也不太干净,最后用毛毯头擦干净了。
应用。
今天小朋友们不仅做了好事,而且还发现了一个秘密:毛毯头擦瓷砖最干净。我们把这些小布头拿到家里,帮爸爸妈妈擦一擦家里的物品,看一看擦什么更有效。
六、注意事项
1.不用任何洗涤剂情况下尝试用各种布擦瓷砖。
2.给幼儿提供的废旧布要干净卫生。
3.幼儿进入伙房地面不要有水,提供的水不超过30℃,锅要冷却才可进人。
4.提示幼儿分别用每一块布去尝试,边尝试边做记录。
5.操作前让幼儿理解什么是“比较干净”,什么是“最干净”。
6.为幼儿准备另一处带有污渍的瓷砖场地,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利用不同的布料擦不同质地的物品,结果会不同。
1.用这几块布(棉布、绸缎、毛毯头)擦地板,哪块布擦得最干净?
2.用这几块布擦洗手间的坐便,哪块布擦得最干净?
八、背景资料
用毛毯头擦拭物品很干净,为什么呢?原来毛毯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它还是绝缘体,并且纤维丝相对于其他棉布等要粗。在擦拭物品时,与物体相互摩擦,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而带电,产生较大的静电场,能吸附灰尘等轻小物体。用毛毯头可以做成椅垫、玩具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背景:
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不知疲倦,但幼儿的兴趣也不稳定,不能独自持久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根据科学教育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操作材料,设置有递进层次的操作活动,会使幼儿感到世界的奇妙无穷,教师积极引导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主动获得相关经验。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他们出现与众不同甚至奇思妙想时,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植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对于幼儿的想法和疑问,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评价,而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积极寻找答案,并鼓励幼儿多方位地展开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方式和答案。
关键词:鸡蛋 蛋壳 壳膜 蛋黄外面的膜
二、活动目标:
1、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多次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2、幼儿通过操作与观察,了解蛋的构成部分。
三、活动重难点:
幼儿不畏困难,勇于探究。
四、活动准备:
生鸡蛋30只,小碗30只,小勺30只、熟鸡蛋8只
五、活动过程:
1、揭示课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老师为我们小朋友准备了什么?(教师揭开桌布)
幼:鸡蛋
师:我想请你用你灵敏的眼睛,灵巧的双手,来看一看,摸一摸,这鸡蛋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操作,得出结论:鸡蛋一头大一头小,是椭圆形的,摸上去冷冷的,硬硬的。上面有些凹凸不平。
2、引导幼儿讨论,你认为蛋壳易碎吗?并说出理由。幼儿有两种经验:用手捏,捏不碎——不易碎。重重摔下会碎——易碎
教师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得非常仔细,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有自己的理由。原来这蛋壳虽然很薄,但因为它是圆形的,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对蛋起着保护的作用。
3、用问题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鸡蛋里有些什么?你想看一看吗?让我们先来想一些打开鸡蛋的办法。
幼:在桌边敲;两蛋互击;在碗边敲……
师:好,请你用你想的办法打开一个鸡蛋来看一看。
幼儿操作,教师提示:如果你实在打不开,可以向你的朋友请求帮助。
提问:
a:你看到了什么?
b:蛋白是怎样的?你想用手来摸一摸吗?让幼儿说出摸到的感觉。
集体:伸出你灵活的手指,感受一下x x小朋友说的感受。
c:教师巡视:让我看看你的蛋。咦,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蛋黄是圆的,有的小朋友的蛋黄不圆呢?
请1—2名幼儿回答。
师:好,请你和边上的小朋友仔细研究一下。
为什么手指一戳蛋黄就变形了呢?
幼儿可以随时报告自己的发现。教师用“继续寻找”鼓励幼儿寻找答案。
d:师:小朋友,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老师演示用手指戳破外面的膜,让幼儿观察整个过程,并得出结论:蛋黄的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膜。
4、设置障碍,让幼儿继续探索:
师:小朋友,在这个鸡蛋里其实还藏着一样东西,来,让我们拿起蛋壳再来找一找。
幼儿随时报告寻找结果。
师:请你用自己灵活的头脑,灵敏的眼睛,灵巧的双手,把这个小秘密找出来。
对没找到的幼儿,教师用“x x x 请你继续寻找来鼓励”。
得出结果,壳上还有一层壳膜。
师总结,每个鸡蛋都有蛋壳——蛋白——蛋黄及两层膜组成,你明白了吗?
5、幼儿找熟鸡蛋的几个部分,并品尝。
师:小朋友,请你找出鸡蛋的蛋黄、蛋白,并尝尝它的味道,找出膜。
吃蛋白、蛋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用灵巧的双手,灵敏的眼睛,灵活的大脑把鸡蛋里藏着的东西都找了出来,许多小朋友是经过很多次的寻找才成功的。小朋友,谁最棒?——我最棒。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制作各种蛋制品。
七、活动总评: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契机,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探究氛围,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在不断遇到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和尊重客观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形成可贵的勇于探究、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
师:(出示PPT)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近在我们的自然角多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
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
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师: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师: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师: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1、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比比哪一队捉得多,数得最清楚。
2、交流:说说你们队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鳅?为什么捉得多?
小结:看来除了有合适的防滑手套,还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师:今天捉泥鳅让我们发现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鳅,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们的大厅很湿滑,怎么办?
结冰的地面很容易让人摔倒,怎么防滑?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东西能防滑呢?
(PPT出现鞋子、浴室防滑垫)
延伸: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办法,我们回去后再去找一找,记录下来好不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2、让幼儿掌握对事物的探讨方法。
2、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沉与浮的关系,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准备】
1、塑料盆、水、冰块、酒精灯、烧杯、小木块、塑料制品、铁块、小石头等等。
2、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水吗?看,老师今天准备了什么?(五盆清水)
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感知一下水的温度是凉是热?(让幼儿通过感知,说出水的凉与热,说出自己的感觉。)
2、启发幼儿的想象活动。
师:孩子们,你知道水有什么用处?(让幼儿展开想象回答,老师进行个体和集体提问,并随时小结:用水可以洗衣服、做饭、洗菜、浇花、洗手、洗脸、发电、救火等,还可以制做许多食品、饮料等也都需要水)。
师:听小朋友刚才的谈话,水原来有这么多神奇的用处,可是水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呢?你们知道吗?
3、引发幼儿讨论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孩子们,水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让幼儿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植物不能没有水,动物也不能没有水,如果没有水,人类、植物、动物就不能存在)。
4、研究水的由来,分别让孩子表达,利用讨论、交流、提问等引导。
(水是从天上来的,水是从地底下抽上来的,从井里来的,从山上流下来的,有河水、海水、湖水、雨水、洪水、井水、污水、雪水等。)。
5、小实验:教师利用酒精灯、冰块等演示水的三态变化。
师:这里有一块冰,是老师把盛上水的容器放到冰箱里做的.,今天我们做个实验,给冰块加热,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讨论水的变化。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水遇冷结成冰,冰遇热变成水,水遇热变成蒸汽。
6、实验:沉与浮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水有什么作用,请小朋友将你们准备的物品,一样一样轻轻地放在水里,带着几个问题仔细观察: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在水面?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幼儿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教师小结。)
7、课件演示:
(1)人们都在干什么?
游泳、滑冰、洗澡、洗菜、浇花、养鱼、养虾、海洋运输、河水发电等。(让幼儿互相讨论水对人类的好处)
(2)发生了什么?
洪水冲跨了高楼、工厂、学校、住房、庄稼、许多动物也都受到伤害等。(幼儿说说水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3)污水对人类和动物的损害。(让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4)展开讨论:
师:通过观察短片,知道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水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但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害,要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利资源,你们想让水为人类创造什么好处?
【延伸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请妈妈帮助你找出节约用水的方式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我发现孩子在用两根红棒中问交叉叠放后,红棒向一边倾斜,孩子就用教具往一侧放,并告诉我:“我想让它们平衡”。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但孩子利用红棒进行平衡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何不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主题教育呢?于是,“平衡”主题由此而生。
在“平衡”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探索了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并引导幼儿探索了使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的现象,此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的重量,探究红蓝棒平衡的方法。
2、根据验证结果,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和态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材料来源于蒙氏班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红蓝棒和积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
2、活动中的不足:
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主要内容:
1、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幼儿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2、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应该是严谨的,在这个活动中数据是“块数”而不是“重量”,所以回避了“支点”的干扰。幼儿获得了如何使杠杆两边平衡的方法,并不是两边要放多少量的经验。
综合评析:
活动来源于蒙台梭利班级日常的教具操作,提高了教具的使用价值,活动大胆创新、有实效;其次,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在主题活动中围绕关键经验进行探究,层次清晰,发展性较强;再次,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表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适宜的指导策略。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提出了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分享经验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8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