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8 07:49:5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热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9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趣导入)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高尔基的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又称《海燕之歌》。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

  1) 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是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

  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海上高傲地飞翔。

  2) 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是一个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

  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的形象。

  3) 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是一个呼唤暴风雨的

  战斗者的形象。

  2、课文赞美海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海燕的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如:“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深入探究

  本文除了海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形象的高大。

  五、体验与反思

  1、学习本文后,你喜欢哪一形象?并说明理由。

  2、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应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二、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的处理。

  三、深入研讨:

  1、文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 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

  海燕象征什么?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象征与比喻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

  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

  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四、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学习本文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六、附板书设计

  高傲飞翔 大声疾呼 穿过乌云

  海燕 勇敢 对比

  海鸥 海鸭 企鹅 胆怯

  不怕困难 迎接困难————战斗精神

语文教案 篇2

  单元整体感知:

  本单元以“我的快乐生活”为主题,编排了《自己去吧》、《好奇的孩子》、《我和我的小伙伴》、《小黄莺唱歌》,以及一个综合学习和一个口语交际《我小的时候》。课文素材大部分来源于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启迪孩子们养成美好的精神品质,这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去培养: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强自立;小木船和小禾苗得救靠的是小水滴们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小黄莺的成功得益于它能够克服自卑与胆怯,变得勤奋又自信;爱迪生的成才源于他幼年时期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字:正确认读四十九个生字。

  2、写字:正确书写田字格里的二十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漂亮。认识新偏旁“土字儿旁”。

  3、阅读: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对读书感兴趣,在读中体味文章所含主旨,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2、在口语交际时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信、积极探索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品质,感受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课时设置:

  21《自己去吧》……………………………………………………2课时

  22《好奇的孩子》…………………………………………………2课时

  23《我和我的小伙伴》……………………………………………2课时

  24《小黄莺唱歌》…………………………………………………2课时

  口语交际:《我小的时候》……………………… ……………1-2课时

  综合学习五…………………………………………………………1-2课时

  本单元共用去12课时,还剩余5课时用于扩展阅读,或做书写练习等。

  让孩子们在自由学习的空间翱翔

  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学习的空间,以他们为主体,教师辅之以导,才能将语文训练落到实处,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中,笔者将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语文知识作为教学设计的思想,并在实际教学中贯穿始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展现情境

  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契机。教学导入时,教者向孩子们展现了一幅北大荒的'秋景图,孩子们在插图中发现:高粱那么红,河水那么清,那么北大荒的秋天还会有哪些景物呢?他们主动到课文中去找答案。此后,教者还展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成片大豆、火红榛树的画面,庄稼那欣欣向荣的样子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有的孩子甚至学起了流云飘动、小鱼游水的动作。教者便适时引导,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五彩斑斓、清澈见底、挺拔”的意思,还知道了北大荒秋天的美丽。

  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1.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者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抽读、赛读、互读。变化多端的朗读必须被合理地运用,才能为教学服务,否则将成为花哨的形式主义。为了寻找北大荒秋天的美丽,教者请孩子们自己小声读。为了体会小鱼、高粱和大豆以及人们的不同情绪,教者先请他们自读体会,再抽读,自评、他评后,又同桌互读,教者适时示范朗读,最后汇报齐读。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或同桌相互读,或师生对读,还进行了男女生赛读。孔子主张“学而思”,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每一次“读”教者都有不同的目的,多形式的读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北大荒的秋天到底美在哪儿?

  2.孩子是不会安分地待在“读”的天地里,在读懂、读好后,教者为他们提供了讲一讲、演一演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演。孩子们更加活跃了,扮演起各种植物或小动物来有模有样,展现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的孩子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读得更生动、更有趣。让孩子自我表现后,出示课后练习四,以练一练结束课文内容。孩子在讲、演、练的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更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想象作业,巩固知识

  学完课文以后,让同学们想象北大荒的秋天还有哪些景物,并动手画一画,可以画天空,可以画小河,可以画原野,也可以画茫茫的草甸子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课文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四、深化主题,拓展思维

  通过北大荒以前的荒芜和现在的美丽对比,孩子们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教者启发:为了北大荒永远美丽,为了自己的家乡永远美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再请孩子谈收集到的自己家乡的特产,谈自己如何把家乡打扮得更加美丽?将课堂上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教学中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三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猴、小鸭、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别学会了摘果子、游泳和飞翔。文章篇幅短小,但含义深刻。

  小猴、小鸭、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他们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他们是怎么学会的,是课文理解的难点。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自己会做哪些事情?是怎么学会的?

  二、感情朗读,由扶到放,理解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以及相关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全班共同学习第一段,说说小猴和妈妈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妈妈,我要吃果子”——对妈妈的依赖、请求;“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突出“自己”,表现妈妈的鼓励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这样,小猴学会了爬树。”讨论小猴是怎样学会爬树的,理解自己亲自去做的必要性。

  小组同学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每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课本剧表演,深化课文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教师也要参与孩子们的表演,如饰演文中的妈妈。甚至可以改编文中的妈妈形象,扮成一位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的妈妈,让孩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四、识记书写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生字书写。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交流写字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

  3.生字的巩固复习。“我做动作你来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语文乐园(一)包含三个板块: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感受“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变化,了解词和短语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看图仿写能力。通过“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诵读词串,想象画面,感受韵语的琅琅上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激活想象。通过“我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尽情表达出自己对春风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文乐园(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并积累语言。用写的方式展现对春天的感悟,用“乐学、活学、巧学”的理念,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对子歌引导学生感受“对于”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联系大自然,熟读成诵。

  2、通过三组词句的紧密联系,感受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变化,正确、流利地朗读每组词和短语,了解词和短语的关系。

  3、展示“荡舟游园”的夏景图,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看图仿写的能力。

  4、“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联系词串,想象画面,感受韵语的琅琅上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激活想象。

  5、“我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围绕“春风吹”这个主题。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倾情表达自己对春风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认一认,读一读。”

  2、 看图,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认一认,读一读。”

  1、师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唐诗宋词,还包括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2、学生自由读短文,圈出双横线中的五个生字。

  3、 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 将生字宝宝送回家,再自由读短文,把句子读通顺。

  5、 指多名同学读短文,并正音。

  6、 说说你的发现?

  7、 全班齐诵短文。

  二、看图,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指多名同学说)

  2、 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儿知道的?

  3、 齐读课文中的例句,说说你的'发现?

  4、 仿写例句,写在课本上。

  5、 全班交流。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一读,想一想。

  2、探究与发现。

  3、我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伴着温暖的气息,我们悄悄地迎来了春季……你看,春姑娘来了,把生命给了小草,小草笑了;把鲜艳的颜色给了花朵.花儿美了;把绿色给了大树,大树翠了。春天来了,语文乐园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

  二、我来读,我会想

  1、看,春花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三组词语,谁来读读出示的内容?出示:

  花瓣 花朵 花丛 花园

  小草 草丛 草地 草原

  泉水 小溪 江河 海洋

  2、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要求大家看清词语,读准宇音。

  3、同学们都读得不错,有哪些小伙伴愿意一起合作读?

  4、要求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一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

  例:花瓣花朵花丛花园花园万紫千红

  设想学生答:花瓣组成花朵,花朵汇聚成花丛。片片花丛组合成万紫千红的花园,范围在不断扩大。

  引导学生想象:花园里万紫千红的景象。(由学生说,相互补充,并总结比较的结果。)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小草 草丛 草地 草原 草原辽阔无边

  泉水 小溪 江河 海洋 海洋波涛汹涌

  6、再次体会词语之间的联系.齐读三组词。

  7、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类似于这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吗?

  三、我发现了

  1、指名一名学生配着轻柔的音乐,慢慢朗读“探究与发现”的词语,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你的跟前出现了什么?

  2、闭眼想象。

  3.说说出现了什么?如:美丽的景色;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心情;《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上次游湖的情景……

  4、词语联句:你能用这里的词语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的句子吗?

  5、边听边发现:前两组是描写美景的;后两组是描写幸福生活的;表现了游湖赏春的画面……

  6、让我们随着和风、小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起去游湖赏春……

  四、我的作品

  同学们,春风先生带着我们游湖赏春了一道.可真舒服啊!瞧:他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如果你是小作家.你会怎样写《春风吹》呢?

  1、思考后,我会这样写:我要写春风的样子;我要写春风吹来的感觉;我要写春风带给我的快乐……

  2、伴随悠扬的乐曲和春风吹动万物的画面,打开黑板上的作品图片:白云、鲜花、小草、柳树、燕子……发给选择以它们作为写作对象的学生,将作品写在上面。

  3、发挥想象写其他对象,发给学生空作品卡片,完成作品后,自己剪裁卡片形状。

  4、作品展示会:读读自己的作品,相互学习。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两位“春的使者”的带领下,走进了《语文乐园(一)》,课下,还希望同学们能走近大自然,观察更多更美的春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2、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 ⑷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⑶“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⑷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案 篇6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按照“读——看——议——评——诵”的方法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指点即可,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这么冷的天,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 作业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 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7个生字:淘、周、城、桥、梁、及、躲;学习描写并记忆5个汉字:淘、周、城、及、躲。在语言环境中积累8个新词: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以及、欢快、消失。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出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3、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像练习说话;练习听写短句。

  4、通过阅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并能正确描写其中5个;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展开想像,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听故事,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雾

  3.看动画,听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

  4.学生字,新词:淘 淘气

  5.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注意标点的停顿;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住形,意思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提出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师生点评并正音。

  4.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据答板书:大海 海水、船只、远方

  天空 太阳

  河岸 城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行人、小黑猫)

  自己

  5.相机学习生字、新词:城、桥梁

  三、朗读课文,理解体会。

  1.选择课文中一二小节同桌分角色读,通过朗读表现出雾的淘气

  2.指名分节分角色读

  3.师生合作读

  4.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师适时点拨:房屋、街道、树木、桥梁是大的事物,行人小一些,小黑猫就更小了。所以作者用上了两个甚至。)

  5.相机学习生字

  四、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1.展开想像,说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2.学习课文中任意一节的样子,说说雾还把什么藏起来了。

  五、读读词语,写写生字。

  1.开火车读词语: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以及、欢快、消失

  2.指导写生字:重点指导“淘、周、躲”

  3.听写句子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神话故事《西游记》。

  二、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古时侯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话故事,那么美丽的神话能否变成现实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9课去验证一下吧!

  2、读题质疑,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新词。

  ⑵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⑶ 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怎样呼风唤雨?)

  4、过渡:

  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导入学习第2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⑴ 齐读第2自然段:

  说说读懂了什么?

  ⑵ 结合理解设问句,区别“发现”和“发明”。

  ⑶ 过渡:

  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那么在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

  3、指导学习3、4自然段:

  ⑴ 默读3、4自然段:

  重点词句圈圈划划,同桌交流。

  ⑵ 集体交流:

  说说20世纪前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理解“依赖自然”、“农耕社会”。)

  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你愿意吗?

  过渡: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而古时侯的人们只能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话。

  ⑷ 结合课文说一说:

  古时侯的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

  猜一猜:

  古时侯的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

  想一想:

  当时这些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过渡:

  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⑸ 看课件展示(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⑹ 同学们交流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⑺ 出示一组老师收集的资料,交流: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齐读第4自然段。

  ⑻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4、总结朗读:

  同学们,此刻,我们回过头来朗读第1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

  20世纪,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21世纪,我们人类还将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2、畅谈: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会创造出哪些奇迹呢?

  3、赠言,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