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8 09:52:0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重难点:目标中第2、第3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读导语,了解大意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从课题处入手,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轻声读文,画生字词2、同桌合作,互读互纠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4、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上作记号。

  2、大堂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4、梳理问题,提出学习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直奔重点。(学习2—5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1,说出所见所思。

  2、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认识设问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3、尝试复述故事

  (课标指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是复述。阅读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

  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

  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板书:

  满山的灯笼火把

  起因经过结果

  坠入坚持得救

  哭着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

  后记: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

  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

  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

  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

  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

  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

  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学生的活动及学法设计意图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

  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赢自己一把》、《盲童的画》。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例,体会文章所要提示的道理。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教学后记:

  11成长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教室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

  ②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

  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读b p m f。

  2.学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b p m f。

  3.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认清形、发准音,掌握拼读方法,正确拼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认读生字。

  (一)师:请拿出你手中的生字卡片,读一读、认一认。

  谁想给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字朋友?

  生:我认识“妈”,**的“妈”。(齐:妈妈)

  师: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不仅有妈妈,还有姑妈。你们呢?

  (生:舅妈、姨妈、亲妈……)

  一起读读“八”吧!讲:“我们班有八个学习小组。”你们能像老师一样用“八”字说一句话吗?

  在复习生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词汇,进而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认识声母b p m f。

  (一)认识b

  师:我们会用“八”说这么多词句,有没有哪个同学会拼读“八”呢?

  (如果学生表示会,就从这里开始)

  你能给大家拼拼吗?

  (如果学生表示不会,就从这里开始。)

  1.课件演示,音节闪动,问:这个音节有几个拼音字母?

  哪一个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韵母宝宝?第一个字母宝宝念什么?大家都试试“b b b ”。

  2.问:我们是怎样发出这个音的呢?上下唇轻轻相碰,突然张开。

  3.师:在声母家庭里,有二十多个声母宝宝呢。我们刚认识的b,你们看,象什么?

  4.课件演示:录音机上闪出b,声音“丁丁、丁丁、听广播。”

  问:你们猜猜丁丁在听什么节目?

  讲:原来这一天是八月八日——丁丁的生日,爸爸出差就通过电台,为丁丁点歌,祝他生日快乐。

  (音乐即将结束,传来一阵敲门声。丁丁,是我们,我们来祝贺你的生日。)

  由认识字母,引申到给丁丁过生日,充满生活情趣。

  (二)认识P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讲:看,冬冬已经到了,洗好了水果,正在往水池里泼脏水呢。(水闪)

  课件声音:这里藏着一个声母宝宝,你能找出来并叫出它的名字吗?

  2.讲:P就好象是水盆里倒出来的水。

  课件声音:冬冬、冬冬、来泼水

  (三)认识m、f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问:我们也赶快进去吧。咦?怎么打不开?

  课件声音:看看我在干什么?(师做摸门动作)再仔细看看这两扇门,第三个声母宝宝就在这里!

  2.师:我们一起来说歌谣吧。

  “丁丁、丁丁、听广b,冬冬、冬冬、来P水。两扇小门m m。爷爷的拐杖ff。”

  3.问:看看f,你觉得它还像什么?

  三个声母教学层次。通过自编歌谣与手势,使学生在浓浓的参与兴致中,分辨声母的形状、发音。伴着歌谣学字母,使学生兴趣高涨,记忆牢固。

  四、学习书写声母b p m f

  1.师:时间不早了,小朋友们该回家了。4个声母宝宝也要回家了,你们知道声母宝宝住在哪吗?它的家就在四线三格里。

  2.课件演示:声母b p m f笔顺。(伴歌谣)。

  3.重点指导f的书写。师板书,并讲解:先在上格起笔写右弯,不抬笔穿过第二线写竖,碰到第三线停住。再贴着第二线写一短横。

  4.在你的`纸上试着写写。

  5.讲评。

  有重点,有讲评,指导扎实有序。

  五、练习拼读音节

  (一)通过练习拼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

  讲:在一个音节中,声母要读的又轻又短,韵母要读的重一些、响亮一些。从声母到韵母就象滑梯一样,滑过来,不间断。

  (二)试拼ma

  (三)按四声顺序试拼。

  1.板书pa,指名拼读。

  2.出示ā á ǎ à,讲:一个一个试着拼拼。

  3.师:你们自己又发现了一种拼读音节的方法——按韵母四声顺序一个一个找读,一个一个试拼。

  4.课件出示:fā bō pō mō fō bī pī mī bū pū mū fū及四声。

  多种形式练习拼读,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声母宝宝。知道声母和韵母连在一起可以组成音节。我们还发现了不同的拼读方法。今后,就可以通过拼音认识更多的汉字,学习更多的知识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会写的17个字,会认的`字17个。

  2、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积累识字方法。

  重难点

  选择好方法,记住难记的字,理解“陡峭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乐学善思

  办法小组竞赛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把生字圈画出来,读一读。

  2、给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小组内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理解、运用词语。

  3、组内有同学不会的字词,请组内成员教会。

  三、小组竞赛。

  1、分小组,每小组出一名同学,说一个字的记住方法,再每组派出第二名同学“开火车”式接,每组100分,接不上的扣一分。

  2、开火车式读字词、

  3、选字组词,每错一名同学扣一分。

  4、汇报多音字(加分)。

  5、教师选词语,说一句话(加分)积分高的小组为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学会写9个汉字。

  2、能用喜欢的方法去识字,并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识字。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树的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探讨。谈论话题“有关树的知识”。通过同学们的谈论,不难看出树是人类的好朋友,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关于植树方面的课文。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感知,阅读中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识字

  多种方式识字。

  1、同桌相互交流,把熟字与不熟的字进行分类。

  2、认读生字、词。不熟的字再认。

  3、同桌相互考查认字情况。

  (三)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

  1、练读,读准字音。

  2、小组内合作,选出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四)诵读

  读中悟,悟中读。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用不同方式读文。

  (五)评价

  全方位评价。

  1、在小组合作读文时,组内成员相互评价。

  2、在全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

  (六)写字

  自学易学的生字。

  1、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自主找出易学会的生字。如“植、扛、培、队、齐”。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练写生字。

  (七)练习

  1、组词,看谁组得多。

  植树()树()树

  树叶树()树()

  2、读一读、背一背《咏柳》。

  第二课时

  (一)交流

  读中悟,悟中读。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经同桌听。

  3、谁能把描写“春天”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画出小树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4、谁来读读“少先队员是如何种树”那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再读一读。

  5、读第4、5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植树。

  6、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二)写字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认读剩余的难字并扩词。

  2、“向困难挑战”:看看谁能学会这些难字。

  重点指导:场的右半部是,荒中间部分是亡。葱中间的点不要丢掉。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练写。

  (三)练习

  1、照样子写一写。

  我们和老师一起去种树。

  我们和一起去。

  我和小树是好朋友。

  我和是。

  2、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讨论:说说树的作用。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辅导学生学习拼读j q x与韵母i相拼的音节。

  3.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正确拼读ju qu xu。

  4.继续练习读带i的声介和母和后随韵母相拼的音节。

  5.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教学重点]

  1.掌握j q x的读音、字形和书写。

  2.了解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

  3.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教学重点]

  1.q与p在字形上的区分。

  2.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的掌握。

  [教学准备]

  1.学过声母及韵母的认读卡片。

  2."西、瓜、下、木"四个字的生字卡片。

  3.课件、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4.j q x的字母卡片及q的拼装字母纸板。(学生用人手一份)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辅导学生学习拼读j q x与韵母i相拼的音节。

  (一)复习

  1.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有几个大家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班,看看你们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2.复习已学字母。出示字母卡片m g h i a u ü。自由读。

  3.导入新课:你们记得真清楚。这几个朋友很高兴。他们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课

  1.看图进入情景,练习说话,引出并学习j q x三个声母。

  (1)课件出示书中图画(没有文字和拼音)。整体感知,激发说话的情景,练习说话: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面对这幅画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在学生发言中,教师和其他学生应进行以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评价能力。]

  (2)引出带有新字母的词语:

  这个地方真美,真有意思。(师生呼应说)有慈祥的什么?又大又甜的什么?有五颜六色的什么?在美丽的环境中爷爷和孙子在干什么?(运用课件使谈话中说的母鸡、西瓜、下棋的画面和相应的文字同时出现并闪烁。)

  (3)试拼词语,引出新字母。

  你能试着想一想这些字都是由什么声母和韵母拼成的?课件出示"mǔjī""xīguā""xiàqí"。

  [学生会拼哪个说哪个。想说哪个说哪个。这一设计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初步尝试并感受到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4)明确学习任务,引发学生思考学习方法。

  随着学生试拼音节,课件出示j-ī、x-ī、q-í三组拼读示音,再通过课件使j q x闪烁放大跳出。启发同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字母。根据我们以前学习的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学会它们呢?

  2.学习j q x的读音、字行和书写。

  (1)学生自学。(提示:怎样读?怎样记?怎样写?)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帮助,教师辅导。

  [此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时,教师可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音、形和书写。

  j:读音与鸡的发音相似,短些,轻些。

  字形与母鸡的图片复合(课件演示)。

  书写通过课件演示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q:读音与棋的发音相似,短些,轻些。

  字行与气球的图片复合(课件演示)。

  书写通过课件演示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x:读音与西的发音相似,短些,轻些。

  字行与切开的西瓜的图片复合(课件演示)。

  书写通过课件演示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3.突破难点:"q"与"p"的区分。

  (1)学生质疑:在学习j q x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可能是书也可能是字形,最突出的应该是"q"与"p"的区分。对于一般性问题或个别孩子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解答,可以重点解决"q"与"p"的区分。)

  [此处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发现问题,为下面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2)引导结合以前的学习方法想一想怎样记清字母的形与音。

  如:顺口溜:左下半圆d,右下半圆b,右上半圆p,使学生自己编出"左上半圆q"。

  再如:收音机b b b,兔子泼水p p p,

  马蹄声声d d d,引导学生说出"气球飘飘q q q"

  (3)手势演示的字母形状b d p q,(大拇指代表一竖,握着的拳代表半圆。)

  (4)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可拼摆的纸板进行四个字母的区分练习。老师或同学说一个字母,学生在课堂上摆出所说字母的形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学习拼读j q x与i相拼的音节。

  (1)课件出示三组音节,学生试拼。

  (2)指名带姓。

  (3)抽读带调音节卡片,直呼抢拼。

  5.继续练习声介合母与后随韵母的拼读。

  (1)情景图闪烁"guā"的音节,让学生分析这是什么拼音节?

  (2)回忆并练习带有介音的音节的读法:前后音念分明,两音急读就拼成。

  [此处对学生的拼读方法不强求一致,学生可以声介合一与后随韵母相拼,也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既:"声轻介短韵母响,三音连读要顺当"即可以先把声母和介母相拼再与后随韵母拼,也可以先把介母与韵母相拼,再与声母拼。充分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学习。]

  (3)练习xià教学过程:情景图闪烁该音节,学生练习。

  (4)课件出示ji-a—jia qi-a—qia xi-a—xia三组拼式,学生分小组练习拼读,互相检查。

  (5)练习书写j q x三个声母。

  ①老师带着写。

  ②自己试着写写。

  ③实物投影分析后再练。

  ④小组评议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正确拼ju qu xu。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一)复习

  1.抽读j q x的字母卡片。

  2.拼读jī jí jǐ jì qī qí qǐ qì xī xí xǐ xì等音节。

  3.拼读jia、qia、xia三个音节。

  (二)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

  1.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入新课:

  出示"下棋"一图,闪烁"húxū"音节。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什么问题了吗?("xū"中的ü没有点。)

  引入: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课件演示课文中的j-ü juq-ü qux-ü xu

  让学生想像为什么小猴子要把ü上两点拉走呢?

  [此处设计意在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评议:

  (1)充分肯定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讲明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原因。(j q x不与u相拼。去掉两点也不会混淆。)

  (3)推荐学习方法:

  可以看成整体认读音节,直接认读。

  可以用儿歌的形式记:"小ü见了j q x,去了两点还念ü。""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立刻就脱帽。""j q x,太小气,从不和ü在一起,如果并排坐一起,定要生气把眼闭。"

  6.实践练习:运用课件使情景图中的棋盘中闪烁跳出"车";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音节怎样组成?怎样写?

  请学生实物投影所写音节,学生评议。

  (三)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1.使用课件先后出示"菊花"图画、词语和音节:分别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拼读?"

  2.问j后面的韵母是什么?(巩固ü的去点规则。)

  3.使用课件先后出示"佳佳霞霞骑木马"的图画、语句和音节,分别问: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看着音节试着读读书上的这句话。"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我们学过的汉语拼音不仅能识字,读词,还能读句子了。

  5.今天有几个我们的新朋友想让你们记住他们,看看你们行吗?使用课件让文中的西、瓜、下、木分别闪烁并跳出,让学生认读。

  (四)语文实践活动:

  1.猜声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汉字中,哪些字音的音节中带有j q x这几个声母,然后说一句话让同学猜声母。猜出的同学,举起手中响应的声母卡片,如:七、鸡、气、假、卡、喜、戏、习。

  2.表演:分组排练j q x与ü相拼时的情景。

  3.这个字对我说: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和想到的。可以提醒学习时的注意问题,也可以介绍自己,还可以说联想到的句子和词语及字的构成方法,学习这个字的好方法,等等,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互动学习。

  4.写一写:制作寻宝游戏,在路途中设置一些音节的拼音练习,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行进,正确填写者继续前进,最后夺得胜利,如填写音节:

  j-ī ( )

  x-ī ( )

  q-í ( )

  j-ü ( )

  q-ü ( )

  x-ü ( )

  g-u-ā ( )

  x-i-à ( )

  (五)读书:老师带读,学生指读,互相检查。

  [此处设计意在体现从整体入手,最后回到整体,同时加强读书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案 篇10

  原创语文教案:积累与运用八

  教学目标

  1.发现词语间的停顿多用顿号,有时也可以用逗号。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

  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惫赜谖夜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

  2薄段饔渭恰仿枷竦钠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激趣,回顾导入。

  (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

  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

  (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

  2.比较,拓展新知。

  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

  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

  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

  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互动平台。

  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

  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

  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

  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

  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

  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

  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

  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

  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

  1.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

  2.回忆酝酿。

  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

  ①生同桌互讲。

  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

  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

  5.作文点评:赏析全班中成功的习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或者有些微闪光点的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精选)08-3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