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九义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对中国戏曲已经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比较简单。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
由于地域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对中国戏曲中的京剧有所了解,甚至对京剧中的著名片段还能摹唱。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学生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设计理念: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有图文影像资料和个别学生已有的戏曲基础,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常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熏陶,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唱脸谱》、京剧《打虎下山》、豫剧《花木兰》VCD光碟;川剧选段《营门斩子》录音磁带;
3、学生李婉准备京剧片段;
4、收集相关网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播放《唱脸谱》VCD光碟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关于京剧脸谱的歌曲。京剧是地地道道的国粹,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它诞生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东方“歌剧”。(播放课件中关于京剧脸谱的幻灯片)这几张脸谱只是京剧脸谱中的一小部分。其实,京剧脸谱也是一门艺术,其中的色彩和图案都很有讲究,请大家阅读p.149“京剧脸谱”。
二、欣赏京剧《打虎下山》片段。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平时对京剧的了解,说说你听了京剧的感受。(只要说说大致印象或感受即可,不必要求过严)。
三、学生李婉演唱京剧《红灯记》片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其余学生欣赏。教师点评。(多媒体链接到中国文化信息网:www.ccnt.com.cn,打开关于京剧特点、流派、剧目等内容。)
四、学生阅读参考资料,对中国戏曲进行较全面的了解。(结合屏幕显示,教师向学生讲述中国戏曲的几大剧种及其特点、剧目和主要表演艺术家等内容。)
五、欣赏其它几种戏曲的精彩演段。(欣赏完每一片段后留3分钟时间讨论该剧种的特点和与京剧的异同。)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配放Flash动画;
2、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3、川剧选段《营门斩子》。
六、教师总结中国戏曲的发展史和主要特色。(幻灯显示)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中国戏曲,就是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情感,陶冶我高尚的艺术情操。
七、活动安排。
1、学唱一曲你喜欢的中国戏曲片段,剧种不论;
2、到县剧团了解川剧及其它地方剧的现状和发展;
3、通过Internet网查阅中国戏曲的相关资料。教师提供网址。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详实周密的活动方案,教师签署意见后方能开展活动。要尽可能地将活动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周到,比如,学唱什么剧,跟谁唱,歌词和曲谱哪里去找;采访剧团时应询问哪些问题,该怎样问;在网上找什么,记些什么等等;
2、注意安全、纪律和礼节。
八、效果检查评比。
1、结合团队活动,开展一次中国戏曲摹唱擂台赛。
2、将了解到的关于川剧和地方剧的知识写成一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的作文。
3、班内或同年级交流网上查阅的资料。
课后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一定的戏曲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身的追求,直到胜利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考虑《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身的追求,直至胜利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身的遗产毫无保存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绩;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绩。
第三段(10) 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考虑: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考虑: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安排: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 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考虑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同学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 同学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同学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发明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示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发明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考虑:(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发明的文明,假如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同学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资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读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能用课文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有关草原的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草原吗?或是见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书中写的一样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生谈自己的见闻)
2、师简介草原及其民俗民情。
二、学生自己读课文,进入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掌握情况:检查读音、字形、组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3)激趣:如果让你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那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行吗?
三、再读课文,准备介绍材料。
1、把自己想向别人的景物作上标记,要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在小组里介绍,然后选代表上台介绍(可让学生利用挂图)
景物分为:自然风光
民族风情
要求:先说你想介绍什么?再作具体介绍,还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介绍的情况,相机作板书:(板书附后)
3、教师过渡总结:
听了他的介绍,你认为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吗?(很美)美在哪呢?我们来仔细体味一下老舍爷爷是怎么样描写的。(读第一自然段)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旁作旁注,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着重体会作者的心情)
(2)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草原美景)
(3)四面都是小丘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理解、品味句子意思)
(5)在这种境界里无限的乐趣。(联系生活谈感受)
在理解上面句子时,在让学生懂得句子的意思,懂得这样表达的好处,可以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进一步领略草原的美景。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这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刚才我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知道了草原的自然风光,现在我们再美美的读读一读,享受一下这美丽的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我们知道了那里不但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民族风情也很有趣。谁来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2至5自然段,讨论交流后,请一个学生介绍民族风情,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板书。(板书附后)
1、听了他的介绍,你觉得这里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热情好客)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有关句子,仔细体味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3)许多人从几十里外来看望客人。
(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手抓羊肉。
(5)姑娘、小伙子为客人们表演。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2、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三、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有感情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比喻句的用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让学生谈谈它的好处。
(2)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气特点。(要求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四、拓展训练
1、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里的语言,介绍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 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本.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 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 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 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 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3、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字。认识2个新笔画和3个偏旁“山、木、草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同目标1和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播放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一边欣赏乐曲。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正音。
3、自由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4、小老师领读,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知道江南很美,美在哪里,谁能说一说。
结合看图,理解“竹排、顺水流、树木密”。
指出图中的禾苗。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江南鱼米乡”。
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儿?哪里告诉我们这里稻米多、稻米香?
3、教师叙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因为江南鱼米乡很美,就像一幅画。所以就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四、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请学生读。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伴随乐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会背课文了,现在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二、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1、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联系自己旅游的见闻,说说江南的美丽景色。
三、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学生认读。
2、显示红色的生字,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
3、出示课后我会读的`词卡让学生认读,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考一考。
4、游戏:汉字开花。
四、练习用“ABB的什么”说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如:绿油油的小草,白茫茫的大雾,亮晶晶的星星等。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日”,先跟老师书空,认识新的笔画横折,再仔细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中”先引导小朋友学会寻找压线笔,再跟老师一起书空。
“口”由学生自己观察后再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学习生字,并巩固。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
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 品读感悟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3、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5、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五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语文教案 篇9
一、课型:阅读课
二、知识能力: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创新运用:在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五、情感道德:
1、德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心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力及创新力。
3、美育:从外祖父如梅花一般的品质中受到人格美的熏陶。
六、训练点
1、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3、在情语相融的交流中,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七、创新点
1、回顾全文,针对全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及灵活性。
2、大量阅读课外资料,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重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九、教法
1、落实训练点1让学生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手、及、口并用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在带有选择性的读文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质疑问难,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十、学法
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
读文—析句—悟情—运用
十一、媒体配备:录音机、投影仪
十二、设计目的:激发情趣导入,创设学习新知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像这样无数赞美梅花的优美诗句,可谓是字字含情、句句铿锵。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的老华侨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9课《梅花魂》相信同学们会受益匪浅的。
二、整体感知,情感渲染。
1、谁来说一说《梅花魂》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2、课文中又是怎样体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的呢?
3、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就是在作者字字含情的叙述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文章中“忆往事”部分使得全文骨肉丰满,情真意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作者和外祖父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
三、自读自悟,牵情入境
1、在这看似乎平常的小事中,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哪一部分使你深受感动,可以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悟。
2、学第13自然段
A这段文字以外祖父的话自成一段,同学们可以动笔在书中画画,看看这部分内容可以分成几层?
B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分三层可以,分四层层次更清楚。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如果分四层,这四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C从外祖父的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D傲立雪中的片片梅花清高、雅致正像旅居海外的祖父,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是那亘古不变的爱国情,这种真挚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在这部分内容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动情的语句来读,自己选一选,试着读一读。
E音乐怡情,配上音乐,感受这种意境,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朗读。
三、质疑探索、挖掘内涵
1、本文的作者正是在这看似乎平白的叙述中,流露出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文章写得真实、自然,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一提。
质疑后学生答疑,师生共同探究。
2、教师设疑: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可不可以以文章重点段落所写内容“忆往事”为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疑
小结:
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缩影。此时此刻,海外游子的爱国心、爱国情已淋漓于纸面。可见以《梅花魂》为题是作者巧具匠心地安排,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拓展训练,强化效果
1、现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文章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真是妙不可言。老师想请同学们打开《阅读训练100篇》从训练15、33、92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来读,看看这些文章是怎样体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同学们也可以翻阅手中的其它资料,自己选择阅读内容,体会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一篇饱含深情、结构完整的文章,总是使人百看不厌,相信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好处的同学一定会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的。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