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30 08:15:4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共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共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获取天气预报的各种办法和途径。

  2.感受天气预报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天气与生活

  2.教具:电视(准备一段天气预报的播报语言)。

  3.课件:天气卡片

  趣味练习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报天气预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播报

  各位观众,大家好,现在播报天气预报,

  2.幼儿播报

  谁想当天气预报的播音员来给大家播报天气预报。

  请幼儿尝试播报。

  二、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

  1.你们是从哪里知道天气预报的?

  (让幼儿互相讲述,怎样知道天气预报的。)

  2.课件演示

  教师:原来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知道天气预报呢。

  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

  手机短信提示天气预报;

  收音机里播报天气预报;

  网络获知天气;

  人们互相告知天气等。

  三、感知天气预报与生活密切相关。

  1.人们为什么要获取天气预报的消息呢?

  知道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2.课件演示

  使幼儿充分感知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课件1:蔬菜大棚

  这位叔叔为什么这么关心天气预报?

  (2)课件2:司机

  司机叔叔为什么关系天气预报?

  (3)课件3:游客

  游客为什么也关心天气预报呢?

  3.小结: 天气预报百姓生活离不了, 我们可以听天气预报出门 旅游;

  听天气预报增减衣服;农民伯伯也要听天气预报栽种庄稼、蔬菜等;

  不知不觉间,我们每天收看收听的天气预报变出了新模样。

  四、制作天气卡片

  1.出示天气卡片

  让幼儿观察天气卡片,分别说出天气情况,感知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2.请小朋友制作天气卡片,也来关心天气,学习保护自己的生活常识。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准备:

  月球探秘网页。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

  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

  (二)、分组自学,自主探究。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

  网址:百度网站中的月球探秘。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课文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还有许多环形山。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6、如果哪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

  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3、假如我们去月球旅行,应该做哪些准备?

  4、作业: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教学后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较好。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附: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卷云

  积云

  层云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汇报板书关键词,使后面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小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二、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各组同学准备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下面,我们就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示图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3、提问: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学生汇报

  4、讲述: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三、污染源的讨论

  1、提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一起完成教材82页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完成网状图。

  2、小结: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

  那么,如何让我们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脏水不给水体“添麻烦”呢?建造污水处理厂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处理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污水处理图。

  2、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3、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注: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由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污水的处理过程,是最理想的。

科学教案 篇5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科学教案 篇6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案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案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案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案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案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案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案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眼睛眼睛在这里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

  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

  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 用手指相应的部位)

  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

  延伸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在指五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幼儿指扣子、裤子、小脚、肩膀、口袋、膝盖等。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4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