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识字12个(包括多音字“教”),会写4个,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汉字的兴趣。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友谊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3.发展与人合作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语言和动手的能力;在扮演中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冬冬读课文时同学们为什么都笑起来?”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朋友,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想听吗?(想)仔细听,歌中唱的什么?(放MTV《找朋友》,师生拍手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朋友的课文《冬冬读课文》。
[由于本篇课文较平实,没有同学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以同学可能对它不太感兴趣。于是我从同学熟悉、喜爱的歌曲《找朋友》入手,使同学在听歌、唱歌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并结合课题,认识“读课文”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学尝试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3.小组间合作读。(同学根据自身意愿读给本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其他组的同学听。)
4.汇报交流读。(谁读得最棒?你能把自身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同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指导同学试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等,给每个同学充分的读书时间。在反复读的活动中,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利用同学互评、自评手段,指导同学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情不自禁的将自身与他人作比较,进行隐性的自我评价。]
(二)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词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
1.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方法。
①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听。
②“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③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站”、“这”两字?④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难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同学间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出示句子:“教室里没有人再笑了”,“哥哥教妹妹写字”,读中体会多音字“教”的不同用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叠高楼”,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
[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儿童来说往往很枯燥,为达到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了摘卡识字、“开火车”认读、“叠高楼”等游戏识字法,同学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识字游戏,个个迫不和待、跃跃欲试,培养了同学学习汉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理解读文,拓展练习。
(一)理解课文。
1.师:这课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好。
2.自由读、指名读。(做到准确、流利地读)
3.合作交流:冬冬读课文时同学们为什么都笑起来?这时丁丁是怎样做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4.交流、汇报。(因为其他同学不懂得尊重同学,不知道这样做会使冬冬很伤心。假如是我就不是笑她而是去协助她!我可以在一旁悄悄地“打电话”协助她;我会和她一起读,这样她就会声音很洪亮、很顺利地读下来;我……)
5.联系实际讨论:①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想?他人取笑你你有何感受?②当你的朋友有了困难,自身是“笑”的人,还是做她的朋友?你是怎样做的?
[从同学身边实际动身,因势利导、旁敲侧引,使他们真正懂得朋友间应该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协助,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勇于适时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培养同学尊重朋友、爱朋友的品质。]
6.指导有感情地读。
(二)拓展练习。
1.你能仿照这个例子说句话吗?
“老师,让冬冬再读一遍,好吗?”“小明,__________,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例子编写请示、发问的句子,“好吗?”、“行吗?”、“好不好?”)
2.汇报交流所编句子,评一评谁编的最好。
3.生活中你是怎样用这些句子的?举个例子好吗?
[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外延相结合,在同学的`发言中使他们意识到向他人请求、发问时应用礼貌、谦虚的语气。]
4.课堂内外的延伸:自由组合扮演课本剧《冬冬读课文》或以“朋友”为主题的小品。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本剧的扮演。
1.小组为单位扮演课本剧或小品。(在扮演中鼓励同学的创新精神。)
①议一议:冬冬的心情变化——同学发笑时;得到协助时。
②想一想:自身遇到困难时你希望他人怎样做?
③体验情感,联系自身的实际说一说:真正的朋友应是怎样的?
[扮演这一环节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同学思维的创新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同学参与学习的热忱。通过扮演、讨论,使同学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要求同学谈得很深),并引导同学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对朋友应当真诚,要尊重朋友、爱朋友的道理。]
2.评选优秀。褒扬构思新颖,有独立见解、创新意识的小组和个人。
三、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2.男女生分读、齐读。3.观察生字,书空自身喜欢的字的写法。
4.代表发言或到黑板上板演、交流。(老师注意发现问题和时纠正解决)
5.你认为怎样写“这”字会更漂亮?(走之儿的横捺比较难写,指导同学用手指在桌面上多连几遍,然后描红。)
6.同学各自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给同学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观察能力。指导书写时,注意随时纠正同学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时褒扬认真书写的同学。]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学了这一课有何收获?
2.善于发现朋友优点,动手制作“朋友卡片”。
3.《找朋友》乐曲中结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l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三)品读体验
1、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2、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品读体验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提升感悟,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祖国文化古迹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二、巩固延伸
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写一篇赞美长城的短文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课外知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语文的教学重课堂——学知识、提能力,而课外积累则是——懂运用。赞长城,要先了解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这就需要有课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与长城有关的课文,再介绍对联的相关常识,有了这些铺垫,再来学课文,已由难变易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翻开课本76页(板书课题)(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明确:老王。)
二、简介作者(1分钟)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 翻译家。她的丈夫就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三、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 习(1分钟)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愧怍
(二)听录音朗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A、了解主人公------老王(10分钟)
1、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学生回答: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 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
可见老王生活之“苦”
2、老王生活“苦”: 那精神上呢?引导学生看课文中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也“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
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3、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和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性格。
学生回答: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学生回答: 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
B、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3分钟)
1、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四、仔细研读(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8分钟):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要详写?(5分钟)
学生回答: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知恩图报、心地善良。详写。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教师解释: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还关心着别人,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 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那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5分钟)
学生回答: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教师解释:除了正面对老王进 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见80页》,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帮助?
方法指引2:写人可以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入手,除了这些正面描写外,还可以对他进行侧面描写,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就使人物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觉得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分钟)
学生回答: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 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4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提问: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不要觉得你是城里人,你就可以瞧不起乡下人;你不要觉得你家里比较富有,你就可以看不起穷人。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但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 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尊重那些卑微的人那些不幸的人!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多关心弱势群体。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2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那些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惭愧。
五、拓展延伸(5分钟)
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 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像圣人一样的境界,这很难做到。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 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六、小结(1分钟)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揣摩本文的语言,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4、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
老王
物质生活“苦”
苦
老王 精神生活”苦“
善 老实厚道 关心别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段,学会用()从()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
2.揭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点。
3.老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2.检查学习生字:
1)结合学生回答学习生字。
2)学习剩余生字:指名当小老师带大家读生字,说说你准备怎么记这些生字?或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生字。后开火车读生字。
**数、清:数——多音字,第三声:数不清,第四声:数学
课文说什么数不清?还有什么也是数不清的?
**彩:认识三撇儿,组词,:颜色很多,真好看
**飘、落:飘——有风才会飘起来,组词
还有什么会飘落下来
**空:穴宝盖,换偏旁
**问、答:有问题要张口问;竹字头加合
*方:减一减记
4)看生字:清、彩、飘、落,每个字都有一部分的`读音跟这个字差不多,这样的字叫形声字,以后学生字时要好好观察。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说说你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中插图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读一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理解: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哪里飘落下来,云彩:什么时候的云彩是很美丽的?
雨点儿飘落下来又是怎么样的?
**句式练习:
出示: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不能照样子说一句话:小猴子从()。
()从()
4)朗读第一节。
2.想象说话:这么多雨点,他们在空中相遇,会说些什么呢?
3.大雨点、小雨点到底去做什么事了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四、复习巩固:
1.卡片抽读生字
2.生字藏在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出示作业本题4,先指名读句子,再画一画并展示
五、指导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方、半,笔顺是怎么样的?后指名说一说,齐书空。
2.再仔细观察: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哪几笔?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一个。
4.抄写剩余生字,并展示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导入
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整体答)
好,
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出自哪些作品吗?
(点击:出现动画)
(学生说)
对了,它们就是来自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大家想一想,童话有哪些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来学习由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给我们带来的童话《地毯下的尘土》。屏显: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屏显:《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点击)
一整体感知
屏显:整体感知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词语的词义。
2、这篇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阅读效果
好,大家阅读得都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屏显:葱茏cōnglóng
被褥rù
眷顾juàn
真挚zhì
宝藏zàngcáng
教诲(huǐ?huì?)
葱茏在文中怎么理解?
眷顾在文中怎么理解?
真挚在文中怎么理解?教诲在文中怎么理解?
现在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概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屏显: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内容。
大家对故事内容概述得比较到位。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米妮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答):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米妮: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请大家再读全文
三屏显细读,感悟
1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2请读出表现米妮诚实的语句。
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姑娘米妮勤劳、善良、诚实的形象。这篇童话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一找有关语句,品味,品味。
屏显:诵读,品味。
读出文中你喜欢的带修辞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
我们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了童话的魅力,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屏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呢?
学生回答。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勤奋,诚实。
这个故事的结局,米妮以她的诚实换来了回报。请大家发挥想象。
四屏显:拓展,想像
在下面的情况下,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
1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地毯下的尘土。
2米妮拒绝了小矮人的好心,不要金子。
请大家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讨论,发挥想象续接故事。
五作业
课后将未选择的一种情况进行续接故事。
l心量活动问题?
l不安的经历问题?
l课文标题问题?
l教案中为什么不先概述故事、后生字词?概述故事为什么不用一问一答或列出要点的提不形式?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否大多?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五、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