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礼记》教案

《礼记》教案

时间:2023-10-13 12:43:3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礼记》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礼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礼记》教案

《礼记》教案1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练习。

《礼记》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三、朗读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

  (1)虽有嘉肴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吃,品尝味道)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最好的道理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因此不通,理解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促进。

  (7)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不懂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道理:“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归纳探究

  (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它的)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七、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八、要点归纳

  脉络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

  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主题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九、课堂检测

  (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板书设计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

  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礼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

  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

  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 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 指名试译点拨 → 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关注特殊词句。

  ①通假字 《兑命》曰

  ②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③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④一词多义:学:学学半 其: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五、析文章。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引用(道理)论证。引用古代名言,来论证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礼记》教案4

  教学目标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

  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

  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礼记》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小星星教案小班音乐教案09-17

《西湖》教案09-22

小班教案(精选)09-23

美术教案【精选】09-23

《天窗》教案09-26

[经典]美术教案09-27

变废为宝教案09-28

小班教案(经典)09-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