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范例(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二、理解古诗《池上 》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三、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四、学习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五、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知道很多动物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泥土。
2、认识蚯蚓简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本领(吃垃圾、给植物松土等),渗透情感教育及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对蚯蚓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孩子到周围环境中观察生活、生长在泥土中的动物、并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玩泥,并设置泥工角、种植角、饲养角,让孩子在操作中了解和自己发现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
2、泥土、蚯蚓、大挂图、动物图片、音乐磁带、装饰有花草的长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呀,我给大伙带来了一大堆的宝贝,你想不想看一看是什么?”带领孩子找一找,发现泥土。
(二)通过引导提问,让孩子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1)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泥土?(通过观察泥土,引起孩子兴趣,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
(3)你见过的泥土里有什么?(引发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他们与泥土都是好朋友)
(三)实物观察,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嘘!什么声音?”教师故做神秘,充分引起幼儿兴趣“哇!这里还藏着一堆泥土呢!它在跟谁玩呢?”(引出蚯蚓)
1、这是谁?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打个招呼吧!(Hello!蚯蚓)
2、你看蚯蚓长的什么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3、(捏着一个孩子的小脸蛋)你看××的皮肤滑滑的、白白的,小蚯蚓跟我们的一样吗?蚯蚓是什么颜色的?(……)你用小手摸一摸它。
4、小蚯蚓的'嘴巴在动呢!它在干嘛呢?(引出吃东西)小蚯蚓吃什么?(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吃什么呀?(如果孩子答不出来的话):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你吃什么呀?(蹲下来非常神秘的听小蚯蚓回答,引起孩子的兴趣)小蚯蚓原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你学一学小蚯蚓是怎样吃东西的?
(四)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贯穿,让幼儿了解蚯蚓给植物松土的本领。
1、“你们看这条小蚯蚓要爬到哪里去?我们走路用脚,小蚯蚓走路用什么?你学一学。”让孩子来表现,把孩子引到挂图前。
2、结合情景演示,教师讲故事。
3、提问:是谁帮小柳树松的土?(……)原来是你们和小蚯蚓一块帮我松的土啊!谢谢你们!你们是怎么帮我松的土?(让孩子表现,引孩子离开故事场景)
(五)肢体表现:学做快乐的小蚯蚓,为花园里的动植物松土、清除垃圾。
“你们看!在那边有一片花园,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长不动了。泥土太硬了?我们一块去帮它们松松土好吗?”引导孩子到装饰有花草的长布下面。
[活动延伸]
带幼儿饲养小蚯蚓。
小百科: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这数蚯蚓体内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游戏,体验音乐游戏中所带来的乐趣。
2、熟悉游戏歌曲,随歌曲节奏行走,感受稳定的节拍。
3、能理解歌词,知道“手拉手,大家都往圈里走”时,往前走围成一个圈,“走呀走,变成一个大气球”时,轻轻往后退。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手拉手》、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复习游戏:拉个圆圈走。
(1)教师带领幼儿手拉着手边唱歌边按节拍玩游戏,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兴趣。
2、倾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及内容。
(1)播放乐曲《手拉手》,让幼儿对歌曲产生初步的印象。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请幼儿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并引导幼儿从歌曲内容旋律的感受等发表意见。
3、学唱歌曲,重点感受歌曲第一段的旋律和节拍。
(1)教师哼唱音乐,引导幼儿说一说第一段歌曲的歌词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2)教师再次范唱歌曲,鼓励幼儿跟老师一起拍手,两拍一下。
(3)幼儿随教师边唱歌边拍手。
(4)教师启发幼儿轻声和老师一起唱歌做动作,通过动作变化引发兴趣,使幼儿建立行走的节拍感。
4、音乐游戏:手拉手。
(1)教师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全班幼儿手拉手成一个圆圈,面向圆心。唱第一段歌词时,幼儿边唱边向圆心走,一拍一步,结束时圆圈变小,唱到第二段歌词时。幼儿边唱边向后退,圆圈逐渐变大,歌曲结束时,幼儿把手放开,同时发出“嘭”的声音,表示气球破了。
(3)幼儿随音乐一起玩游戏:手拉手。
(4)教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做出肯定,师幼一起玩游戏。
活动延伸:在幼儿熟悉游戏情节后,可以引导其根据具体情境改编歌词,如“手拉手,手拉手我们向着大树走,走呀走呀走呀走,我和大树招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