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得助于孩子的启发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它是怎样发明的呢?
有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李波尔赛的商店门口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突然,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兴高采烈。李波尔赛赶忙跑了过去,他也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高兴地跑回店中,把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直接导致了“日心说”的伟大发现。
“小人国”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发明者。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个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利用看门之余,磨制了许多镜片。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他用这种镜片观看自己的牙垢,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他惊讶地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国”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一个看门老头儿发明了显微镜,成了微生物学的开门鼻祖。
有人对他十分羡慕,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什么话也没说,仅向问话者伸出他的双手
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放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作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科学教案 篇3
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科学教案 篇5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 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4)认识血管。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
②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三节。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④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1)认识脉搏的位置。
①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71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情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
(2)什么叫脉搏?
①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数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么动?什么叫脉搏?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③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
(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①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着同学手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一个同学测量脉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到的数字。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
③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
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③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少年儿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正常的。
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同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