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1 10:26:48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4、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5、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油菜花的基础上,本课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花。从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花中,让学生发现花的共同特征。本课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花的专题观察。本部分主要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在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花的构造,并进行记录

  第二部分:花的报告会。汇报观察结果,同时掌握完全花、不完全花、雄花、雌花。

  第三部分:绿色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课文让学生观察南瓜的雌花和雄花,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花分雌性和雄性有什么意义?为进一步认识花如何孕育果实埋下伏笔。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学生知识的储备上来看,学生们在上一课《油菜花开了》中已经完成了对一朵油菜花的构造认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有了必要的识别,在本节课上进一步对各种各样的花展开研究,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到生活中还没有开放的'各种各样的花,学生观察、记录研究结果,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比较花的相同和不同,从而导出第二部分,四个概念的学习。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完全花、不完全花、雄花、雌花。第三部分让学生明白:尽管各种各样的花在形状、颜色、结构特征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般花都有蕊(雄蕊或雌蕊)的部分,只是具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因此,绿色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2、能力目标:按照花的构造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能形成自觉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练习用手捏豆子、拧瓶盖、拖拉玩具等动作。

  2、感受玩拖拉玩具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清洗干净的饮料瓶、豆子、80cm长的绳子若干。

  2、瓶内装有少许豆子的饮料瓶一个。

  【活动过程】

  1、导入

  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今天和老师一起来变魔术好吗?(好)

  一个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爬爬爬;

  两个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白兔,跳跳跳;

  三个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喵喵喵;

  四个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螃蟹,走走走;

  五个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大老虎,啊呜,啊呜,啊呜。

  我的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拳头藏起来。

  2、出示豆子饮料瓶,探究玩法。

  藏好了吗?(藏好了)现在老师施加魔法,看,变出了什么?(饮料瓶)这个饮料瓶和你见过的'一样吗?(里面有豆子)是个装有小豆子的饮料瓶,肯定很好玩,你想玩一玩吗?(想)你想怎样玩?(摇一摇、滚一滚……)

  小朋友的玩法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一种玩法。在瓶口系上绳子,拖着瓶子在教室里走一圈,看他会跟着我走,跑,跳,还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拖拉玩具。

  你想玩一玩吗?(想)找两名幼儿玩一下。

  大家都想玩,可是只有一个,怎么办呢?(轮流玩)小朋友想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轮流玩,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拖拉玩具,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好吗?(好)

  3、教师展示拖拉玩具的做法。

  我们怎样来做拖拉玩具呢?可以让一个小朋友先说一下。你说的真棒,看,先拿来一个空饮料瓶,打开瓶盖,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捏豆子,1、2、3、4、5,1、2、3、4、5小豆子都装完了,拧上瓶盖,把绳子打一个小结,记在瓶口,我的拖拉玩具做好了。

  4、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制作玩具。

  我的玩具做好了,请小朋友也动手做一个吧。(小朋友自己选一个饮料瓶)先练习拧瓶盖,来,我们一起拧瓶盖,拧开了吗?(拧开了)。好了,现在开始做玩具了,幼儿自己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教给孩子系绳子的方法,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

  5、玩拖拉玩具。

  我们的玩具做好了,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幼儿说说自己的玩法并展示。(注意安全)

  6、活动结束

  小豆瓶想和小朋友一起到外面去玩一玩,现在我们出发吧!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科学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需要在情境化的游戏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对有关数学问题的认识。这学期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马路边的标志,商店以及各种路线图开始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找路》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故事情景中去感知去寻找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多条可行走的路线,启发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活动还能让幼儿感知两点之间因为选择路线的不同而经过的设施、建筑物也是不同的,并能根据任务和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路线行走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获得许多在生活中密切接触却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信息。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寻找起点和终点之间多条可行走的路线,发展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实践,让幼儿知道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乐于尝试。

  3、引导幼儿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与人交往。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活动准备

  1、相关教学PPT

  2、路线图(自制)

  四、活动过程

  (一)、初步学会观察画面,感知"经过xx到达小熊家的路线"。

  1、故事引入,激发幼儿兴趣(直接出示ppt封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师:你从图片上发现了什么?

  2、小兔、公鸡、小鸡到小熊家做客。(出示路线图1)

  A、观察小熊家的位置。

  B、分别观察三条路旁的不同风景。

  C、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说"经过…到达小熊家"。

  (二)、通过故事的发展,引导幼儿进入小动物追赶狐狸的故事情境。

  1、出示PPT,继续故事情节。(师:"狐狸抱着小鸡要从车站逃跑,我们赶快赶到车站去,咦!车站在哪里?")

  2、出示(路线图2)观察:

  A、先观察路线图,找到小熊家和车站,认识起点和终点及街道上的建筑物名称。

  B、引导幼儿说出要从三条不同的路分别去追赶狐狸。理解"从xx出发经过xx到达xx"的多条路线。

  C、"动物们到达车站,但是狐狸已经逃走了,狐狸带着小鸡跑啊跑啊,跑到了….(出示PPT3),小动物们紧追不放,为了看清楚狐狸逃跑的路线,它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它们怎么做的啊?…"(重叠起来)(师: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结果它们看到狐狸跑到了哪里?出示PPT4,狐狸跑到了海边坐船逃走了,可是小动物没有船怎么办?

  (三)、观察(路线图3),引导幼儿知道要分别买不同的东西出海。

  A、引导幼儿看任务单,并示范一个走法。

  B、幼儿领任务单,说一说自己帮助谁买东西,用手指先走一走,再用水彩笔绘出路线图。

  C、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D、教师展示幼儿路线图,大家一起来验证对错。

  E、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走了不同的路成功的帮小动物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动东西,它们终于划着船出发了(看PPT)来到了狐狸的家,小熊推开门打算把小鸡抢回来,可是小鸡说话了"朋友们,别伤害狐狸,其实它只是想请我到他家来做客,他想做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我们一起喝茶吧"小熊说:"哦!原来是这样,狐狸!你应该早告诉我们就好了"于是朋友们高兴的在一起聊天喝茶了!

  F、进一步让幼儿明确要和别人交朋友应具备的交往礼仪。

  (四)、活动延伸

  音乐游戏《找朋友》

  活动反思:

  在步入中班下学期后,幼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幼儿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如玩迷宫、翻翻乐等益智游戏。因此根据幼儿熟悉的、经常关注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创设的活动环节,能使幼儿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给了幼儿不同发展的空间。此外,我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组的一员,于是我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教育互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红、小黄、小兰三个幼儿从同一个小区出发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幼儿园)。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让幼儿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小红上学经过的地方。把路线图与地图上的路径建立起联系,理解先后顺序表示的含义。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呈现的目的重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记忆。白板上出现四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不呈现地图。当幼儿有意记忆后,路线图消失,出现地图。幼儿在地图上根据先前的记忆寻找小黄上幼儿园所走的路线。最后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给了幼儿很大的挑战。因为三个框中只有中间的一个框中出现了地铁的标志。而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地图的时候,让小兰上幼儿园只能经过三个地方,其中第二个地方必须经过地铁的路线预设了四条,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观察、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找到两到三条路线,能力弱的幼儿也能找到一条路线。

  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做点调整。这个部分给了幼儿任务,但这个任务对幼儿来说较难完成。因为每个幼儿的家庭住址、距离、远近都不同,而且他们各自的记录非常有个性,相对共性的内容较少。由此,可将看路线图寻找小红、小黄、小兰放学回家的路线作为延伸部分。这样趁热打铁,能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操作材料和地图投放在幼儿的个别活动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与之互动,并作好记录。相信中班幼儿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同时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更了解。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幼儿园买了一些玩具打气筒,投放在三楼走廊的“科艺廊”里。提供玩具打气筒时,我们仅仅是为了鼓励幼儿在摆弄中尝试给气球打气,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

  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幼儿很多,许多幼儿都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有不少男孩都会忍不住拿出打气筒,放在地上,再伸出脚去踩几下过过瘾。有几个幼儿曾经在路边或公园门口的摊贩处看见摊主使用类似的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自然就免不了跑来询问:“可以给我一个气球吗?”“我知道这是用来打气的!”……看到幼儿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连忙满足他们。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个男孩在告诉同伴:“我爸爸说,打气筒有一个进气孔,还有一个出气孔。”这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可以顺应幼儿,让他们掌握打气筒的构造原理。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真能理解“进气”和“出气”吗?真能辨别玩具上的进气孔和出气孔吗?

  于是,我试着问了几个幼儿,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进气”和“出气”的理解比较妥帖,只是真要他们在打气筒上指认“进气孔”和“出气孔”就犯难了,他们要么瞎蒙,要么就直接摇头……看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打气筒上有一个“进气孔”和一个“出气孔”是一个不错的挑战。于是,我决定基于幼儿的经验,将这个原本设计为自主探索活动的内容改编成一个集体学习活动,引领幼儿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玩具打气筒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玩具打气筒若干个(已经拆成两部分),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

  1.关键提问:“认识这个东西吗?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个东西?”

  (有的幼儿直接回答:“打气筒!”有的幼儿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我在公园门口看见过,叔叔踩几下就可以给气球打气了。”

  有的幼儿说:“三楼科艺廊就有,上个星期我刚玩过!”)

  2.关键提问:“这就是三楼科艺廊里的打气筒。以前玩打气筒前老师都事先帮你们装好了,可现在,打气筒上的管子不小心被一些小朋友拆下来了,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忙装起来?”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叫嚷着——

  “这个简单!把管子插上去就好了!”

  “管子只要插在一个口子上,我觉得应该没有难度哦!”

  幼儿个个展现出驾轻就熟的样子。)

  【设计意图:在幼儿以往的经历中,他们见到或者玩过的都是安装好的打气筒,而这次实验提供给他们的却是拆分成两部分的打气筒。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仅仅将打气筒拆成了两部分。因此,实验要求并未吓倒幼儿,反倒激发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

  3.教师拿出拆开的打气筒,一字一句地说道:“仔细看哦,每个打气筒上都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还有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现在,我们要仔细考虑,这根管子到底该插在哪个口子上呢?”

  二、幼儿预测安装结果

  (幼儿静心观察,他们发现,原来打气筒上不仅有两个口子,而且颜色也不一样,一个为红色,一个为蓝色。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红色有特殊的偏爱,班中16个幼儿居然有11人选择要把管子插在红色口子上。他们一边说一边做,转眼工夫就纷纷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成功了!”“我装好了!”)

  关键提问:“你确定你装好的打气筒能用了吗?”

  (敏敏忍不住告诉同伴:“我和小玉都是插在红色口子上,你插在蓝色口子上肯定不对!”

  更多的幼儿则请求教师:“有没有气球?如果有气球,拿来试一试就知道打气筒好不好了!”……)

  【设计意图:幼儿预测安装结果时教师不动声色,仅让他们静心互相观察,这为幼儿提供了实验的空间,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操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三、幼儿验证安装结果

  1.教师提供多个气球,供幼儿验证自己的安装结果,并要求他们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验证过程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那11个幼儿很快败下阵来,他们发现管子插在红色口子上,不仅不能给气球打气,连那个打气筒也像坏了似的,刚踩下去就彻底瘪了。有不少幼儿第一个反应就是“打气筒是坏的!”“科艺廊的打气筒一脚踩下去还会弹回来,现在的这个怎么不弹回来呢?”他们一边说,一边去调换打气筒,可是,换来的打气筒依旧不见起色。好在,过程中很快也有人获得了成功,当他们欢呼时,一些幼儿发现那些成功的人是将管子插在蓝色口子上的……他们又迅速将管子换到了蓝色的口子上,这下终于成功了。)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实验过程。

  教师鼓励已完成任务的幼儿去帮助没有成功的幼儿。

  【设计意图:对幼儿来说,能亲自动手给气球打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尽管有不少幼儿已经在幼儿园的科艺廊有过这样的经历,但这次是使用自己安装的打气筒,其成就感非同一般。其次,这次实验也有一个操作难点,有些幼儿不能完全捏紧气球,所以气球没有变大。此时,教师要助幼儿一臂之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师幼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幼儿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在一起,共同围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开展讨论,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也能帮助幼儿在其中获得一些关键经验。】

  1.关键提问: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

  (统计结果,全部成功。)

  2.关键提问:谁愿意拿着自己的记录纸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我将管子插在蓝色的口子上,结果一下子就成功了!”“我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后来我看到卿卿的打气筒和我装的不一样,我就学她的样子,也把管子换到蓝色口子上,结果就成功了!”“我的气球老也变不大,是东东帮我捏紧了气球,不让气逃出来,我的气球就变大了。”……)

  3.关键提问:你们都知道管子应该插在蓝色口子上。只是,打气筒有两个孔,一个叫出气孔,一个叫进气孔。我搞不清楚哪个是出气孔,哪个是进气孔?你们觉得接管子的这个口,是进气孔还是出气孔呢?

  (尽管,最终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成功。但面对教师这样的提问,很多幼儿还是犯糊涂了,他们之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显然,幼儿并没有真正想过其中的奥妙。)

  【设计意图:此刻幼儿沉浸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中,而对于打气筒,他们多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由教师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原理。】

  4.关键提问:要是这边不堵住管子,那边我们不停地踩打气筒,猜猜管口这里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一边踩打气筒,一边提示幼儿盯着管口看,幼儿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继续踩,终于有幼儿领悟到:这里有空气出来,空气是看不见的。)

  5.关键提问:真有空气出来吗?能证明给大家看吗?

  (有幼儿用手凑上来,一下子叫起来:“是有空气出来的!”有幼儿拿来气球,说:“气球放在这里,气球会变大!”有幼儿凑过笑脸,说:“我的'脸上能感觉到冷风!”有幼儿拿来了教室里的餐巾纸,放在管口,餐巾纸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出气孔。当然,教师应该有所预见,很多幼儿会觉得空气流动是看不见的,所以,此刻教师不断地追问幼儿:“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旨在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验证空气流动的事实,这样的“眼见为实”能为幼儿建构起“出气孔”的经验。】

  6.关键提问:要是堵住管子,猜猜会怎样呢?

  (幼儿很自然地回答:“要是堵住管子,空气就出不来了!”可当幼儿看到教师用手严严实实地堵住管子,而打气筒变得鼓鼓囊囊,再也踩不下去时,他们大叫:“空气出不来了,空气被关在里面了,打气筒里都是空气!”)

  7.关键提问:“现在,你觉得连接管子的口子,是进气孔还是出气孔呢?”

  8.关键提问:“知道了出气孔,就很容易地明白哪个是进气孔。只是,空气从进气孔进去,又是怎么从出气孔出来的呢?”

  (幼儿在回忆刚才自己打气的过程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个幼儿的话最形象,也最经典:“外面的空气从进气孔进入打气筒,是我们用脚踩打气筒,所以这些空气没地方待了,就只能从出气孔里跑出来。”)

  9.关键提问:“如果,我在这里画一个打气筒,画上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你能用箭头画出空气是从哪里进来,又是从哪里出去的吗?”

  (教师鼓励幼儿修正自己的实验报告,并用箭头画出空气流动的线路图。)

  【设计意图:当幼儿能够在打气筒上辨别出“出气孔”时,对“进气孔”的指认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鼓励幼儿说说、画画“空气是从哪里进去,又是怎么出来的”,能帮助幼儿在不同的表述中真正理解、掌握使用打气筒时空气流动的过程。】

  五、师幼共同收拾实验室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工具取纸浆模型,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取纸浆模型的有效方法。

  2、在制作纸浆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废纸再利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前次活动中,已经晾干但还未取出的带模具的纸浆模型。

  2、老师预想的钉子、剪子、刀子、勺子、叉子、铅笔、铲子等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1、预想

  孩子们,我们昨天制作的纸浆碗已经晾干了,现在我们一起把它们取出来吧。(孩子们闻言一起行动起来,幼儿感到徒手取模型的时候很困难,都很着急“老师!取不出来!”“老师!太费劲了!”)

  空手取不出来的模型,我们可以请个小帮手来帮我们的忙吗?请谁来帮忙怎么做呢,大家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孩子们凭空想出了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如:刀子、剪子、尺、笔等,也凭借以往的经验预想出一些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2、尝试利用工具取模型。

  师:“大家都想出了一些好办法,可是这些办法管用不管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可以自己试做,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试做,不过大家都要注意有的工具比较危险,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别弄伤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郑若凯选了一把剪子,用它的尖端沿碗的边缘慢慢向下撬,蒋多鸣见了也从自己的书包里跟着拿了一把剪刀,用力撬了起来,不过他刚撬了几下,碗内层的纸浆就被戳破了,他只好放弃,转过头看着郑若凯继续撬。郑若凯边向下撬纸浆边用另一只手不停转动碗,由于有了先前同伴失败的教训,他撬的动作很小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撬几下就停下来休息一会,旁边观战的蒋多鸣跟随他的动作也是一付很紧张的样子,边看边叮嘱伙伴:“小心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纸浆模型就顺利取出了,除了碗的边缘有些破损, 整个模型的外观大致还算完整,两个人不由兴奋地欢呼跳跃起来。

  蒋金颖、林卿贤开始选了个筷子做工具,但拿起来很快就发现筷子粗粗的两端根本帮不到忙,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于是就扔下筷子,另外挑选了一把刀子,可是又不知该如何下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于是蒋金颖跑到旁边的组去,正好看到郑若凯在忙活,得到了启发以后赶紧跑回来指挥林卿贤扶着碗,她自己用刀子模仿郑若凯的样子也慢慢撬起来……

  另一组的卢欣欣没有使用任何工具,已经成功将模型取出来了,而且异常完整。)

  3、交流讨论

  组织幼儿将各自使用工具的方法以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供大家讨论并解决。

  (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蒋多明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和郑若凯用的都是剪子,可是我的纸浆碗就破了,他的没破,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请他分别模仿一下自己和郑若凯操作时的动作,他马上从中找出了原因:自己心急动作太猛用力太大,而郑若凯动作慢,用力小。

  顺顺说 “为什么欣欣的可以拿出来,我的不行呢?”“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师也不明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请那几个可以成功取出模型的孩子把他们各自从家中带来的模具集中放到一起,大家比较观察后发现这些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质都是塑料的!而其它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质有的`是不锈钢的,有的是陶瓷的

  “是不是所有的塑料模具里的纸浆模型都可以这么容易的拿出来呢?”我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田亦等几个幼儿表示:虽然自己也用了塑料碗,可是里面的纸浆仍然拿不出来。我引导大家找它们的不同,开始孩子们的注意只停留在容器外表的差异,所以意见一直无法同意。我请欣欣说说她是怎么把纸浆模型拿出来的,欣欣示范了一下她的操作动作向同伴介绍说“一捏就可以了。”听她这么一说,下面的孩子也去轮流捏了捏田亦和欣欣使用的模具,这样又有了新发现:有的软,一捏就变形了:有的硬,怎么都捏不动。孩子们于是恍然大悟:只有软塑料的模具才能不借助任何工具,顺利取出里面的模型。这为他们以后再次尝试进行同类操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教师小结,鼓励幼儿进行成功的再次尝试与体验

  自我评析:虽然这次活动给了部分实验失败的孩子们一个挫折和打击,但是通过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的互相介绍,使幼儿的成功经验在同伴之间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同时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大家发现自己对工具的预想使用效果和真实的使用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只凭空想而不动手去做是不行的。

  这些有益经验的获取让我感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在逐渐增强,但还存在很多顺从判断的现象,一部分孩子不肯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对别人的看法多随声附和,很少提出自己的异议和见解。以后的科学活动我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注重培养孩子们主动观察、主动发现和提问、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由于我自己先前没有制作纸浆模型这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前也没有事先进行尝试和预想过,所以在取出晾干的纸浆模型时,虽然部分孩子们以失败告终,但还有一部分的孩子们可以很轻松很完整的取出自己的模型,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这个问题的出现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面对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没有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掩盖自己无知的真相而采取回避的做法,我深知好奇心和探究欲不仅能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可以使科学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使幼儿探究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这种背景下的教育,可以使幼儿永葆学习热情,因此在发现问题后,我没有简单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直接告知幼儿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而是顺应幼儿兴趣,不过多干预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思维的灵敏度。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亲历探究、解决问题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分组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可以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硬币16个,装有清水的大盆8个,干抹布4块,记录表每小组一份,水彩笔16支。

  辅助材料:大树叶16片,纸船16个(最好是报纸它吸水快),塑料瓶盖16个,橡皮泥16块,筐子8个(其中每个筐子装有抹布1块)。

  活动重、难点

  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出示硬币)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里,猜一猜它会有什么变化?请小朋友看一下硬币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硬币会沉下去。

  二、引导幼儿讨论,猜想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初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了解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出示材料大树叶、纸船、瓶盖、橡皮泥,讲解材料名称。)等会通过实验来试一试,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讲解记录表的标记法)。表的第一列表示的是辅助材料,第一列中它们从上到下依次是大树叶、纸船、橡皮泥、塑料瓶盖。第二列表示实际结果,比如说大树叶的猜想结果应该横着在第二行找到大树叶,再找竖着在第二列找猜想结果。如果大树叶你的猜想是可以浮起来,你就标记“↑”沉下去可以标记“↓”你们现在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讨论完后由一个小朋友把讨论结果标记在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

  小结: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第二次探索,感知橡皮泥是怎样浮起来的

  师:橡皮泥说它有时候可以浮在水面上,请小朋友试一下橡皮泥怎样才可以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比如橡皮泥压扁了。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上。你们可以说说更多的这种沉浮现象。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容器内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学习用图示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水盆,瓶子,记录纸

  活动过程:

  1、利用提供的材料自由玩水: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以前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提出要求:两个人一组,用瓶子玩玩水,注意不把水泼在身上,玩水时眼睛注意看,你能发现什么?(瓶子是漏水的,瓶子中间有小洞)

  2、用手绢擦干手,谈话交流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可能会有多种发现:瓶子上有洞,水不到小洞就不会漏水;瓶子装满水以后就会沉到水底,空的时候会在水上飘;瓶子放进水的时候有许多水泡跑出来等等)

  3、教师操作演示:给瓶子灌水——水从小洞里喷出来

  提问:(1)水从瓶子上的小洞里喷出来,象什么?

  (2)水喷出来的时候你能发现什么?(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

  (3)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水越来越少)

  小结: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水喷出来时距离瓶子越来越近。

  4、出示瓶子(有两个洞),这个瓶子上有两个洞,这两个洞里都会有水喷出来,你猜一猜这两个洞里喷出来的水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你是怎么想的?猜猜哪个洞的水会喷得更远?把猜测结果记下来:

  (1)出示记录纸,想想猜的结果记在哪一栏?(问号表示动脑筋,想一想;小手表示动手试一试。)

  (2)小朋友们都不会写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录?(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记录)

  (3)请小朋友根据记录说说自己的猜想结果。

  5、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结果:想一想,为什么实验结果跟猜想结果不一样?

  (1)两人一组,动手验证,并记录验证结果,根据记录说说哪个喷得远。

  (2)讨论:为什么下面的洞会喷得更远?

  小结:上面的洞离水位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离水位远,水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叫“水压”,下面的洞水压大,水喷得快,所以下面的'洞就喷得远。

  教师演示:谁喷得远。(请小朋友说说原因。)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谁喷得远”的实验,发现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猜想以后一定要做实验来验证,看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