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3 09:22:56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明确写作目的;

  2、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

  3、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4、培养与人真诚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活动,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真诚。真诚的感谢,真诚的帮助,真诚的劝告,真诚的交流。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与别人交流时的诚意时,请听著名作家金波的一首抒情诗——《用目光倾听》。

  二、学习

  1、课题质疑;

  2、从第一小节中寻求答案——“用目光倾听”就是与别人交流时,要望着对方,

  3、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充分朗读全诗,寻找韵脚。

  4、介绍作者金波和诗体(十四行诗)。

  5、分小节朗读诗文,说说你对诗节的感受,老师适时补充。

  6、进一步熟悉诗体,体会诗歌在表述上的.方法。

  7、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背诵。

  三、延伸:

  在与人交往、交流中,注重眼睛的对视、目光的倾听,真正做到以诚待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肖"。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 米"四个句子。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语文三年级下册“卢沟桥”教学教案》摘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

语文教案 篇3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题目中 共列出了八种事物的图案,虽然排列上没有什么规律,但都是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

  过程建议:

  1、观察图画,引导发现。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提示,创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其他的事物吗?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背背”“我会说”三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读读认认”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读读背背”是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这四副春联用词凝练、生动,想象奇特优美,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吟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我会说”是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与描写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

  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1、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2、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读读背背

  1、读读。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3、展示。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我会说

  1、说说。读读横线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2、评评。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3、练练。害羞的()()的眼睛()的笋芽儿()的嗓音()的世界嫩绿的()

  口语交际

  本次交际活动的话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虽然话题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交际的角度和表达的程度要求有很大不同。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本次口语交际练习可以和本组各课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也可以与下面的“展示台”和“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把搜集的资料和将要展示的作品作为口语交际的凭借,也可以把口语交际和写话的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具体形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整理以前有关春天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过程建议:

  1、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

  要求:(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3、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5、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

  展示台

  本次活动主要展示和交流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示,拓展交流和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结合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展示写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班级交流展示,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才艺”奖。

  宽带网

  这是本册语文园地新开辟的一个栏目,这个网名新颖有趣,富有时代气息,旨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它也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主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电脑网络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过程建议:

  1、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市花”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除了教材所举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其他城市的“市花”资料)

  2、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交流某种“市花”的来历,或者交流“市树”的有关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信息资料,师生共同评选最佳作品出一期墙报。

语文教案 篇4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5

  一、 作家及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自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来逐渐贫困,薄产不足自给,本人又屡屡失意于科场,只得作幕宾、塾师为生。他生当明清易代之际,贫困和黑暗现实造就了他“孤愤”“狂痴”的性格,“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游戏”,因此,借鬼狐花妖以寄真情,变成为蒲松龄必生的事业。

  《聊斋志异》共收录短篇小说294篇,综合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之长,借谈鬼说狐,曲折的反映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表达理想,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

  二、小说赏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过“书痴”、“艺痴”,这篇《阿宝》写“情痴”,写“情痴”者,古已有之,唐有《离魂记》传奇,元人将此改编成杂剧《倩女离婚》,是元杂剧的名篇,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堪称此类作品的极致。但这些作家都写的是“女痴”,蒲松龄独辟蹊径,以痴笔写痴人,塑造了孙子楚这样一个男痴的形象,别开生面,情深趣浓,意态直入化境。

  孙子楚之“痴”:

  “性迂讷,人狂之辄信以为真。或邻座有歌妓,则必遥望却走。获知其然,诱之来,使妓狎逼之,则赪言彻颈,汗珠珠下滴,因共为笑”

  寥寥数语,写尽老实人迂讷、痴憨的情态。乍看似乎随意写来,仔细玩味,文字简约、生动,意蕴细微传神:首先是开宗明义,点出“痴”字,突出了人物个性,其次说明孙生非放荡之徒,恰为下文所要描绘的'孙生对阿宝的绵绵真情作张本。

  痴人自有凝志。孙生不仅对美好爱情大胆追求,而且感情热烈,态度执著。当别人挪揄的让他去向阿宝求婚,他不顾门第悬殊,遣媒作伐,行动果敢,这亦是一“痴”,不言而喻,孙生受到冷遇。不了作者在此处着以险笔,使文突起波澜:

  “媒媪将出,适遇宝。问之,以告。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

  这里阿宝是戏言,及待孙生真的忍剧痛“以斧自断其指”阿宝不能不为之震惊:“女亦奇之,戏请再去其痴”作者两次用“戏”,第一次“戏”是写阿宝的单纯、真率,是真正的“戏”同时又以阿宝不无稚气的“戏”反衬孙生的执著和顽强,既“痴”至于第二次的“戏请再去其痴”就不完全是玩笑了,因为阿包庇精心有所动。

  从“会值清明”始作者集中写阿宝姿容之美及孙生魂依阿宝情形:

  ……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钟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

  再从孙子楚的眼中和行动看阿宝:

  生独蓦然,及众他适,回视,生犹痴立故所。众曳之曰:“魂随阿宝去耶?”

  亦不答。

  既写出孙生之“痴”亦衬托出阿宝之美,而且,为下文孙子楚云以阿宝伏下预示,文情之妙,令人拍案。作者关于“离魂”“化鸟”的描写是小说最精彩的篇章,真挚的情感精微的细节描绘,读起来让人神驰魂摇:

  初,生见女去,竟不忍舍,觉身已从之行,渐傍其衿带间,人无呵者。逐从女归。坐卧依之,夜辄与狎,甚相得,然觉腹中奇馁,私欲一返家门,而迷不识路。

  身从之行,傍依衿带间的奇想,叫人叹为观之。孙子楚魂化鹦鹉,飞至阿宝居所,日夕依偎在所爱身边的一段描写,更是深情款款,感人至深:

  女喜而扑之,锁其肘,饲以麻子。大呼曰:“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女大骇,解其缚,亦不去。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人禽异类,姻何可复圆?鸟云:得近芳泽,于愿已足。”他人饲之,不食;女子饲之,则食。女坐,则集其膝;卧,则依其床。

  写“痴情”到如此地步!

  当阿宝向鹦鹉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

  鸟云:“诳我!”女乃自矢。鸟侧目若有所思。“鸟乎?人乎?分明是写人。此处妙在孙子楚一向笃诚敦实,一经妙笔点染,化鸟后竟平添出几分可爱的狡猾。曾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阿宝之“痴”

  忽而离婚,忽而化鸟,不仅极写孙子楚之“痴”。同时也一层层细致的揭示阿宝渐入“痴情”的内心变化过程,既“生以痴感,女亦痴应”的过程。阿宝从“心异之”到“骇极”、“亦骇”、“大骇”、“心益异之”,直至向父母表示“矢不他”,经历了爱情从萌芽到成熟的细致过程。阿宝从自己“阴感其情之深”就已心属于孙,这是“痴情”之始。到她深感“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这是希望,也是真诚剖白。爱恋逐深,“痴”亦甚。直至女又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这是“痴”已极,最后则是“处蓬茅而甘藜藿,不怨也。”此乃“以痴报痴,至以身殉”(但明伦语)是两“痴”的果实。

  三、艺术特色

  1、 情节曲折,想象丰富

  2、 人我刻画,栩栩如生

  3、 蕴藉含蓄,富有哲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修改习作,完善习作

  重点难点:修改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朗读习作初稿

  2、学生欣赏,习作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4、提出修改意见

  二、学生修改习作

  1.欣赏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

  2.检查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修改

  三、誊写习作

  将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四、示例。

  霸道的“皇太后”

  我特别喜欢母鸡,家里曾养过六七只,其中一只又大又霸道,人称“皇太后”。“皇太后”全身披着金黄色的“披纱”,头戴一顶鲜红的“后冠”,还有一对灵敏的小眼睛,可谓神气十足,威风八面。

  记得有一次,我抓了一大把米喂它们,“皇太后”扑扇着翅膀飞奔过来,最先抢到我的面前,那眼神似乎在说:“小主人,你来得正好,快喂喂我吧!我都快饿死了!”见它这副馋样,我乐悠悠地把米放进槽里。“皇太后”立即跳到槽前,做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它专挑大颗的`吃,吃一阵后又转过头冲着别的鸡“咯咯”地叫,好像在说:“急啥,等我吃饱了再说……”瞅准一个空子,“黄妈妈”偷偷啄了一颗掉在地上的米,正想啄第二颗时被发现了,“皇太后”一下跳到“黄妈妈”的背上,用力地啄着,“黄妈妈”疼得直叫唤……

  还有一次,“皇太后”边散步边“咯咯咯咯”地哼着小曲。或许是它饿了,当它看到邻居家的聪聪手中的牛肉干时,眼睛都直了,迟疑了片刻,就向聪聪手中的牛肉发起了猛攻。聪聪连忙追打“皇太后”。“皇太后”见势不妙,蹿进了旁边的竹林里。它不甘心地拍打着翅膀“咯咯”地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可恶,你这个小毛孩连我也敢打!”聪聪刚放下心来,正想把牛肉放进嘴里,“皇太后”又来了。这次,它更大胆了。只见它气冲冲地拍打起翅膀,伸长脖子敏捷地往上跳,边跳边啄。牛肉没啄到,聪聪的手倒被“皇太后”啄破了皮。聪聪边哭边拾起地上的石子狠狠地向“皇太后”扔了过去,“皇太后”见无机可乘,只好灰

  溜溜地逃了。

  哎!我家的“皇太后”就这个德性,谁叫它是“皇太后”呢?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力目标:

  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漫画激趣法。

  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

  4、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星新一,1926年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创办了药科大学,担任过参议院议员。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诗人)”,外祖父小金井良博士是日本解剖学和人类学的草创者。星新一幼年时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很深。星新一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达18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星新一发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拓宽了微型小说的题材,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3、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踊跃发言。让我们听听星新一的介绍吧。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教师强调一些词语:

  哂笑(shěn):讥笑。牟取(móu):非法谋取利益。

  3、学生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4、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2、再看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存在哪些疑点。

  如:

  (1)洞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这样的“洞”吗?比喻什么?

  (2)文章真正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3)那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洞”的认识有没有把问题解决了呢?

  ……

  3、组长把问题列举出来,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关键遗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明确:既表现和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又用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社会公害。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人类本身。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3)、文章结尾,天上传来“喂——出来”及掉下来块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5、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要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五个成语组成一段话,要合情合理,通顺自然。

  2、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注意: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尽量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附:板书设计

  喂——出来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六、

语文教案 篇8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知识找资料弄明白。

  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轮读词语: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

  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

  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

  (2)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轮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

  四、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语句意思。

  3.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4.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2.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

  3.感受人物品质。

  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1)自读课文,找、画关键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探索写具体的。

  (3)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拓展延伸,加强感悟

  你还搜集到李四光爷爷哪些故事?特别是他的童年故事?读过故事,你又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全文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揭示课题。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思考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里写到了小牛顿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你最欣赏小牛顿哪一点?

  4.自主阅读。

  5.交流,指导朗读。

  六、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抄写生字词语。

  3.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

  【实现课堂内外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积累知识。】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楼兰、丝绸之路、甘草、青海湖等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2.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 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作业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精选】语文教案07-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