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3 07:02: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二、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解文章后四节

  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刿:刺伤,割伤。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六节选文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在《道德经》中,老聃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垢:通“诟”,耻辱。不祥:灾祸。

  最后一节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小结:

  课文所选,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老子的思想,但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论述特点是句多排偶,文多用韵。语言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具有错落有致的美。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辩证思想。

  2、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及成语。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与把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与把握文章中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学讨论。

  预习案

  一、关于“老子”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书中有许多精辟之言,对社会和民生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所谓的“圣人”,是指当权者;所谓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抛弃了。老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老百姓关系的实质。老子的所谓“道”,是其学说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其必有对立面,那便有了“二”。

  《祸兮福兮》难点测试

  认知,探索

  1.课文探索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书中有许多精辟之言,对社会和民生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所谓的“圣人”,是指当权者;所谓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抛弃了。老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老百姓关系的实质。老子的所谓“道”,是其学说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其必有对立面,那便有了“二”。世界的多元性,思想的多样性,是不受人的主观约束不断出现、存在的,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是事物多样性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生生不息持续繁荣的根据。老子的这一认识是唯物、辩证的,至今犹有灿烂光辉。

  阅读课文,体会老子的论述特点。课外阅读老子其他篇章,结合政治课学习的理论,谈谈对福、祸,正、奇,善、妖等关系的辩证认识。

  2.领悟导析

  课文节选部分一共有六节。

  第一节,事物的相对与相生。

  第二节,辩证地对待事物,并由此树立了一种道家的人生观。老子的圣人哲学中,含有极高的人生智慧,值得好好体味。

  第三节,“道”不易认识。道无所不在,又难以识别。真正的有道之士,并不是直接表现高尚、清洁、不与凡人一般的样子。恰恰相反,真正的有道之士,却甘于居下,是不避尘污的。

  第四节,福祸相生的关系,主要启发人不要将福、祸,正、奇,善、妖等看做固定不变的。因此“圣人”是廉而不刿,直而不肆,也就讲究做人的含蓄。

  第五节主要讲“天道”与“人道”的不同,明显有批判现实的意味。“天之道”是公平的,损有余以奉不足,但“人之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这自然是对老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平现象的揭示与批判。老子还提出“有道者”的作为,表明了道家的社会理想。

  第六节,弱能胜强的道理,进而提出真正的“天下之王”即天下真正的强者,应当主动取弱势,应当有“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勇气,甘于下流。这应当是老子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当权者不满的表现。

  第二模块:演练?评估(课堂大练兵)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音声相和(hé)   枉(wǎng)则直    敝(bì)则新

  B.不自伐(fá)    胰道若颣(lèi)   大方无隅(yú)

  C.福之所倚(yí)   廉而不刿(kuì)   起于累(lěi)土

  D.受国之垢(gòu)  其脆易泮(bàn)   谓社稷(jì)主

  二、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长得难看)

  B.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努力,尽心尽力)

  C.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式样)

  D.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超过)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宇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B.广得若不足,建德若偷

  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D.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四、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夫唯道,善贷且成 D.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五、填空。

  老子,春秋末思想家,_______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所著《老子》,亦称《_______》,书中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10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曲则全,枉则直人之道则不然

  B不自是,故彰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C.不笑不足以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D.不自见,故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诚全而归之------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就全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B.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因此圣人遵守“道”的原则行事,成为天下的典范

  C.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

  D.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语一样

  3.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得道”之士有哪些特征?

  答:

  4.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是什么?

  答:

  5.文章认为真正的“天下之王”应该怎样做?

  答:

  六、翻译: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4.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6.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祸兮福兮》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湖畔 挑衅 绊脚石 其脆易泮 B.硅谷 田畦 洼则盈 不积跬步

  C.和面 和煦 和稀泥 和风细雨 D.陨落 圆周 损有余 殒身不恤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形近字的读音。以课文中的几个字为基础,引出与之相似的字,进行读音上的辨别。A项中的读音分别为pàn、xìn、bàn、pàn;B项中的读音分别为guī、qí、wā、kuǐ;C项中的读音分别为huó、hé、huò、hé;D项中的读音分别为yǔn、yuán、sǔn、yǔn。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岂虚言哉(空话) 善货且成(施与)

  长短相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B.曲则全(意思为保全) 故建言有之(建立)

  不自伐(讨伐、贬低)

  C.廉而不刿(刺伤) 不自是(认为正确)

  质真若渝(改变,有败坏的意思)

  D.其无正(准则) 未兆易谋(征兆)

  大音希声(少,这里指声音很小)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意思的理解,所选的词语都是对理解本文的文意起重要作用的词语。A项全部正确,B项“不自伐”的“伐”应解释为“夸耀”,C项全部正确,D项全部正确。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高下相盈 B.建德若偷 C.受国之垢 D.正言若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辨别及理解。A项中的“盈”通“呈”,B项中的“建”通“健”,C项中的“垢”通“诟”,D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D

  4.下面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天下莫柔弱于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装句的判断及理解,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起到重要的作用。这里选的主要是文中出现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B

  5.下列各项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威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一个人能与他相争。

  B.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翻译: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多余了就减少些,不够了就补足些。

  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能不知,莫能行。

  翻译:弱之所以能够胜强,普天之下没有哪个人不知道的,但是没有哪个人能够照此执行的。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翻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是变坏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要求能做到信、达、雅。A、B、C三项中的翻译都正确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并且做到了信、达、雅。D项中对“斯恶已”的翻译错误,正确的意思应该为“丑的观念就产生了”。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微易散 散:消除。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几乎,接近。

  C.其安易持 持:操、拿。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毫末:细小的幼芽。

  7.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 B.莫

  C.而 D.则

  8.下列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事物还未发生的时候就处理它,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的时候就治理它。

  B.在还没有这件事的时候去做它,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的时候就治理它。

  C.在事物还未发生的时候就处理它,好好治理使之不混乱。

  D.在还没有这件事的时候去做它,好好治理使之不混乱。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境中的实词的解释。A、B、D三项是正确的,C项解释错误,正确的解释为“维持、保持”。

  答案:C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虚词。A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比”,B项均为不定代词“没有人”,C项分别为转折连词“却”、表修饰,D项分别为“反而”“那么”。

  答案:B

  11.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对句子中的词语和整个句子的理解。A项的解释是正确的,B项的解释前半句是错误的,C项的后半句是错误的,D项的解释全部错误。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0题。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a国之贼b不以智治国c国之福d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填在文中a、b、c、d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C., ; , 。 D.,, ;

  10.下列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句是说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愚朴。

  B.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这里老子认为人民所以难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C.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此处说明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所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

  D.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

  此句的意思是说“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并不重视他,居于百姓的前面,而人民并不加害于他。

  13.答案:C

  14.解析:此题考查的虽然是对语句的理解,但实际上也是考查学生对整个语段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整个段落,才能准确理解其中重要的语句。A、B、C三项的理解都是正确的,D项没有把此句与整个段落联系起来解读,“不重”是“不感到负累”,“不害”是“不感到妨碍”。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5.课文中第三节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几句,层层排比,两两相对,增强了气势,你能试着用这种句式写一段话来说明一个道理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答案: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我创新 我超越

  12.从童年开始,李耳就对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他的家乡就在安徽的涡河边。涡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水表面上柔弱无力,却又有势不可挡的力量。看着这似乎矛盾的水,童年李耳开始了深深的思考。在以后的生涯中不断总结,终于悟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一辩证的观点。

  可见,质疑-思考-探究,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对某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过怀疑,并由此发现了尚未被人发现的现象或道理?

  答案:略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07-12

归去来兮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2-28

高三上册语文荷花淀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9-20

[热门]高三上册语文荷花淀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28

语文上册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8-03

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4-18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10-25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09-19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案09-0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