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大班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追求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界价值取向。
材料准备:
气球(大小相同的和不同的)、玩具小汽车(大小相同的和不同的)、废旧笔管、透明胶带。
制作方法:
(1)把气球套在废旧笔管的~端,并用线固定住,然后经由笔管向气球吹气,吹好气球后,用笔帽或其他东西把笔管的另一端塞住,防止气体流出。
(2)用胶带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这样气球动力车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
让幼儿拔掉笔帽,让小车向前行驶。或者让两名幼儿进行比赛,看谁的小车向前行驶得更远。
指导建议:
●为幼儿提供小一些的玩具小汽车,以便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气流的力量。
●当用透明胶带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时,请两名幼儿互相配合,注意提醒幼儿不要碰破气球。
●提醒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出气球的大小、小车的大小与小车行驶速度、距离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替代:
◆可以将气球粘在其他大小适合的玩具上,请幼儿观察气球的大小与玩具运行速度和距离间的关系。
◆可以用纸板、吸管、细铁丝自制小车。
科学小知识:
气球是用橡胶制成的,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当将笔帽拨开时,膨胀的气球就会自动收缩,气球里的空气会猛地向外排出,产生一股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玩具小车行驶的动力。在玩具小车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气球内的气体越充足,这个动力就会越大,玩具小车行驶的速度就越快,跑得就越远。在气球内气体多少不变的情况下,玩具小车越小,行驶的速度越慢,距离越近。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
延伸阅读:气球吃什么教案
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人手一份。
2.脚踩式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
过程: 1.气球吃什么。
出示充好气的气球和未充气的气球。这个气球圆鼓鼓,胖乎乎,这个气球呢,瘪着肚子,好像没吃过饭。
教师手拿未充气的气球,引出《气球爱吃什么》。
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气球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的胖胖的呢?
2.我帮气球吃空气。
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怎么样让气球吃的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
教师示范吹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以及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溜走。
幼儿每人一只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让气球很快“胖”起来。
为了不让空气溜走,幼儿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扎住“气球嘴”。
3.充气玩具吃空气。
出示充气玩具。气球还有很多朋友,也和气球一样喜欢吃空气。我们也来帮帮他们,让他们也吃得圆鼓鼓、胖乎乎的。
幼儿自由结伴给充气玩具吹气,摸一摸充满空气后胖乎乎的“身体状态”。
幼儿玩一玩这些充气玩具。
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在活动的第一环节中,引用了简短的小故事,让小朋友形象地了解了气球变鼓的原因是空气的充入。在讨论:怎样不让空气溜走时,小朋友能够积极地发挥想像,并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的办法:有的借助不同的材料来绑住气球,有的说把气球嘴打个结。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从气球里溜走,是这个活动的难点,小朋友还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在他们给气球充气后,然后帮助他们把气球嘴扎好。我借鉴了课后的建议,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肢体来表演气球慢慢变鼓的样子。小朋友对这个环节很喜欢,都用丰富的体态表现出瘪气球、气球吃了空气鼓鼓的样子,他们玩的很开心。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起来,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动手操作硬币怎样浮起来。
2、难点:幼儿学习记录试验结果。
活动准备
1、材料盒三组(各种类型的纸一组,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盖一组,铜块、铜片木块一组)
2、一元硬币、装有清水的大盆3个,干抹布,记号笔,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猜想并操作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师: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
(3)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记录。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提问: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那些不能,你是怎样操作的?
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
小结:不同的纸帮硬币浮起来的程度不同,有的纸不能帮硬币浮起来。
塑料瓶盖的大小不同,尽管它能自己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
当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就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铜块可以沉到水底,但将它变成铜片后就能浮起来了。
(5)小结。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4、教学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活动反思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园对年轻教师进行磨课活动。我选择《科学课让硬币浮起来》,此活动方案是在有经验教师的帮助下修改的,结果比第一次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我总结如下:
1、材料的投放
(1)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选择大小不同的同种材料,目的在于让幼儿探索能否让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有关。
(2)教师的教具要有利于孩子观察。第一次我使用不透明且小的水盆作为演示教具,孩子们观察不到,导致课堂乱而无序。
2、有效的记录
为了节约时间,第一次猜测记录,我采用集体记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接的交给了孩子们辅助物的表示符号和记录方法。
第二次操作的记录,小组一份记录表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而且更有利于观察操作结果,从而进行总结。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重难点分明
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猜测、探究、拓展,其中第三个环节是重点,感受物体沉浮的变化,探究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是否沾有水沾有多少水、硬币放在辅助材料的位置有关。第四个环节是难点,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同一个标准的方法量米,感知科学测量和统计方法。
2.通过探索发现同样大小的纸做成的圆筒和方筒,装的米不一样多。
3.能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师用记录纸两张。
2.每张桌子米一筐。
3.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 、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卡纸、一支笔、一根直尺。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并示范用其中一张卡纸变成一个圆筒,交代幼儿往这个圆筒里装米,要几杯才能装满,请幼儿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量米。
1.交代幼儿做圆筒时,要沿着黑线粘贴。
2.操作后集中交流,量了几杯米才把圆筒装满,并集中统计。
3.教师提问:同样的杯子,往同样大的纸张做成的`圆筒里量米,为什么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呢?请幼儿来示范刚才是怎样量米的。
4.教师小结原因:因为小朋友量米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同样的杯子,往同样大的纸做成的圆筒里量米,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
学习同一个标准的量米方法:先在杯子里装满米,然后把直尺竖起来沿着杯沿轻轻刮一下,接着轻轻把米倒入圆筒里,不要把米倒出外面。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量米。
1.教师把另一张纸变成一个方筒,请幼儿猜一猜哪个容器装的米多,并集中记录。
2.用老师教的方法量米,看圆筒能装多少米,进行记录。然后请幼儿自己做方筒,再次交代要沿着黑线粘贴,做好后用同样的方法量米,将结果进行记录。
3.集中交流操作结果。(错误的幼儿到区角继续尝试)
4.得出结论:用同样大的纸,做成圆筒比方筒装的米多。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哪些装东西的容器是做成圆筒状的。(因为做成圆筒状装的东西多)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草原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电脑、录音机、草原背景图,草原动物图片(兔子、鹰、狐狸、狼、山羊)、食物链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原吗?
(2)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多媒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
2、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初步感知食物链。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美)为什么美?
(草原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云朵白白的;草原上有一望无际翠绿的小草和树木,景色美;草原的空气很新鲜,使人感觉很舒服;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多,所以美。)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一一出示图片)
(植物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动物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看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动物怎样生存?
(草被兔吃,兔被鹰吃;草被兔吃,兔被狼吃;草被羊吃,羊被狼吃;)
3、操作探索并记录,初步了解食物链。
(1)运用小图片、操作卡记录动植物的食物关系。交流操作结果。
(2)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小结: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一环扣一环,象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叫食物链。
4、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1)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草原上没有了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鹰少了,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如果兔子没有了,鹰就没有了食物,就会饿死,草会疯长,会引发草原火灾。)
(3)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植物、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草原的空气会被污染;草原的环境就会发生变化,水土会严重流失;草原的土地会逐渐荒漠化。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而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其他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上的动物,它们都是靠自己捕捉才吃到食物的,所以叫捕食性食物链。除了捕食性食物链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链,鼓励有兴趣的小朋友继续探索。
资料:
食物链这个词是英国动物学家诶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据他自己说是受到中国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启发。食物链包括几种类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逐步在它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它联系着群落中的不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於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特征和叶脉,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学习做科学小实验。
2、探索茶叶的特点,欣赏茶叶的颜色和形状。
3、复习6的组合和分解。
活动准备:
1、绿叶和枯叶。
2、小石臼、塑料碟。
3、图画纸、浆糊。
4、录音机、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会跳舞的叶子》,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1)合唱歌曲《会跳舞的叶子》
(2)多可爱的叶子呀!春天到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吗?(有的发出了新芽,有的树叶凋落了)
2、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
(1) 教师:“上次,我们外出散步时,收集到许多树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都一样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把你地发现记录到记录卡上。”
(2)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自己地发现。
(3)幼儿讲述自己地记录,分享经验。(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不一样)
3、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
(1)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2)你喜欢的叶子象什么?
4、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
(1)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有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而有的树叶却是枯黄枯黄的,为什么呢?
(2)幼儿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3)实验:枯叶不能舂出叶汁来,绿叶则能舂出绿色的汁液来。
(4)为什么大部分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叶中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5)我们散步时发现有的树叶飘荡到了地下,为什么呢?,(因为叶子缺乏水分和营养,所以变黄变干了就飘落了下来)飘落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叶子会慢慢枯死,因为水分都蒸发了)
5、了解叶子的用途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叶子粘贴图画,在展览区内进行展览。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1、熟悉的材料
来自生活中常见的叶子成了孩子们探寻的主角,“叶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叶子可以吃吗?”在活动中,通过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从而发现了叶子的秘密,因为它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而然成为了孩子们最乐意探寻的目标,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使科学活动增色不少,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拓展幼儿思维,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叶子,他们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
2、真实的体验
实物的亮相打破了以往的图片展示,给了孩子们更直接的经验,在平日里孩子们都有食用过各种叶子,也都会有相关的经验和体验,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用手、胳膊等动作表现各种叶子,感受各种叶子的生长过程,在看、闻、摸中感知叶子的多样性,在最后环节和延伸活动中,通过为幼儿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让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发现这些叶子的作用和变化,因为他们是直接参与者,所以能获得了最真实的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对电线能导电的现象感兴趣。
2、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
3、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形成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小电珠、电线、硬币、木片等)、记录纸、笔、图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 探索活动
(一):小电珠亮了
1、出示小电珠,引起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的小电珠亮起来?(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讲述:需要电池、电线)
2、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
①师:是不是有了电池、电线,小电珠就会亮了呢?请你们都来试一试,等会儿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②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师:你们的小电珠亮了吗?(有的亮了,有的不会亮)刚才,我们都用电池、电线试了一下,为什么有的小电珠会亮,有的不会亮呢?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4、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出示两根不同的电线:其中一根已经剪掉包在外面的塑料,一根没有剪掉塑料。
师:这两根电线一样吗?(幼儿观察比较两根电线的不同)当电线外面包着塑料时,电线不会导电,所以小电珠不会亮;如果我们把包在外面的塑料剪掉,露出细细的铜丝,电线就会导电,小电珠就会亮了。
5、教师小结:原来,要让小电珠亮起来,除了要有电池,还要有一根会导电的电线,有了这根会导电的电线,小电珠才会发光发亮,电线的本领可真大呀?
二、 探索活动
(二):什么物体能导电
1、出示操作材料
师:是不是只有电线才会导电呢?(出示操作材料和大图表)请你来猜测一下,图表上的这些物体,谁能导电?谁不能导电?
2、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3、请幼儿边操作边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交流实验后的发现,教师在大图表上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钥匙、铁片和硬币都能导电,而塑料片、木片和纸片不能导电
三、 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1、出示幻灯片:电线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塑料是不会导电的`,聪明的人们就用塑料包在铜丝、铁丝的外面,这样当人们用手触摸时,就不会发生触电的危险。
2、出示幻灯片:插座、开关、电源插头,让幼儿懂得要安全用电。
四、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想到了哪些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一、 设计思路:
电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对电灯、电脑、电视、电冰箱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为此,我设计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导电现象》。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等多种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发现电线能导电这一有趣的现象,同时通过猜测、验证、记录,让幼儿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并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 活动后反思
本活动有三个目标:
1、对电线能导电的现象感兴趣。
2、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
3、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形成安全意识。
1、目标制定科学性
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到向导的作用,本次科学活动我分别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出发,制定了活动目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把“对电线能导电的现象感兴趣” 这个情感目标做为第一目标,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我把这个目标定为我的认知目标,这也是我这次活动所要突破的难点。
2、环节安排递近性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在环节设计上能注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小电珠亮了” 和“什么物体能导电”二次操作活动层次分明,难度逐渐加深,使幼儿通过两次的操作发现:(1)电线能导电(2)能较清楚地区分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我在设计活动时能充分到考虑大班幼儿喜欢探索、操作和实验的特点,让幼儿的感觉器官充分投入到活动中,使幼儿自主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是比较高的。
3、材料准备适宜性、
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我选择和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材料,如钥匙、塑料片、硬币等等。而且我为每一个幼儿人手准备了一份材料,使每位幼儿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每一环节所提供的材料都能为本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服务。为幼儿的操作所提供的工具也比较科学合理,如大图表、记录板,既能记录实验的结果,又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活动中都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4、教学方法多样性
在此次科学活动中,我利用实物操作演示、图表记录和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直观、现象的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电线导电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幼儿了解导电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种子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了解种子的生长和作用。
3、鼓励幼儿大胆说己的观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种子(黄豆、绿豆、赤豆、黑豆、白芸豆、花芸豆、花生、瓜子)
2、苹果、梨子、石榴、刀四把、石磨六个、白纸、木棍、水
3、种子生长图、音乐磁带
4、食物“豆浆”一袋
活动过程:
一、游戏环节
1、问好:嘿!小朋友好,我是李老师。今天一起来到智慧屋,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下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下做游戏,快乐多又多。
2、游戏“公鸡头、母鸡头”
二、引导幼儿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特征
1、秋天,兔妈妈收获了许多的豆宝宝,它想请你们去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它们是什么豆宝宝?长得什么样?有什么不同?(幼儿观察种子)
2、提问:请你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些豆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3、问:“这些豆子都是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4、除了你们发现的XX不同,还有哪些是不同的?
5、师:我们刚才说的豆宝宝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它们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状不同,很有趣。
三、了解种子的生长
1、说了种子的特征,你猜猜种子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幼儿猜想)
2、谁说说你知道书上的种子有哪些?(板栗、松果、白果)
3、谁说说你知道泥土里的种子有哪些?(花生、土豆)
4、谁说说你知道藏在果实里的种子有哪些?(苹果、梨子、石榴)
5、到底种子怎么长大的呢?(师出示种子生长图,幼儿讲述)
6、师:种子是种在地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又长出新的种子的,真奇怪。
7、那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一起来表演(放音乐,师幼互动)
四、探索“种子变变变”,了解种子的作用
1、师:老师这有一袋豆浆,你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幼儿答)
2、那老师变给你们看看(师示范磨豆浆)
3、师说:“除了黄豆可以磨成豆浆,你们还知道其他种子还有什么用?
4、幼答:瓜子好吃,你还知道哪些种子可以吃?
芝麻榨油,你还知道哪些种子可以吃?
5、师:种子除了可以做成食品、做药给人治病,榨油,还可以种植,有的人还动脑把它们做成工艺品来美化打扮我们的生活。
五、幼儿操作,尝试寻找种子的新秘密
1、幼儿分小组活动(教师提要求)
2、A磨豆浆
B在果实里寻找“种子”
C瓜子榨油
D为豆子磨粉
3、教师
延伸活动:
请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为小朋友加工豆浆。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3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