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1-07 17:50:5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花蝴蝶是白蝴蝶的3倍,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教师:肯定结论的正确性,对说出问题结论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同时用贴图飞来2只花蝴蝶并且提出问题,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的个数是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物园图,要求学生看一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数一数每一种动物各有几只?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个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4个1只,1只)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学生可能说晚上7时或19时,随机板书在黑板上,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右上角会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通过老师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1、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

  首先让学生讨论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出现争议后,课件出示央视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让学生了解一天的开始,在24时记时法里记作0时,12时记时法里记做夜里12时。

  2、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天的作息时间,知道在一天里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时。

  3、课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时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开始0时就是昨天的结束24时。

  4、观察钟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别从几时走到几时,把钟面变成两种记时法的时间轴,直观比较,引导学生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深入学习,记时转化

  通过利用刚才发现的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然后寻找规律,发现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考虑,12时以前的'不减12,直接加时间词;12时以后的要减12,再加时间词。

  再学习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转化的方法,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最后练习两种记时法的转化,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电视节目预告改写成12时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突破重点,体验成功。

  四、理解应用,推算经过的时间

  1、阅览时间

  9:00—12:00 14:00—16:30观察图书馆中的阅览时间。看到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试着算一算:图书馆全天开放多长时间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拨钟,结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

  2、确定乘火车时刻

  (课件出示:车票)从车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小组讨论:他最晚在下午几时几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这时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火车发车时刻、加到车站所需时间和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五、课堂小结,回归生活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建构,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为什么叫24时记时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并在课后用24时记时法做一份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生:不用读。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平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1234>>>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发现了什么?

  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板书:比一比)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接着说)拿出你的长方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

  三、 研究正方形特征。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又用了哪些方法呢?现在,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操作。

  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反馈预设:

  (1)采用量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2)两边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折)

  (屏幕展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下对折,说明……,左右对折,说明……,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

  (学生说对角折)发现红边和蓝边……(完全重合),就说明……(相等)。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所以(稍作停顿)每条边都相等。

  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

  提问:还有其它折法吗?(学生不出现时,教师演示)

  (3)正方形角的特征,你是怎么验证的?你们也是这样吗?

  (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

  说说你的理由

  四、 介绍四边名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想知道吗?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请把书翻到59页,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找到了吗?读读看。

  变式:(横着放)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这一条呢?(四条全部指一指)(再竖着放)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长和宽吗?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下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既要看边的特点还要看角的特点。

  五、练习

  (1)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你能用两副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同桌合作完成动手拼一拼。

  反馈:(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都放在展台上,教师指着屏幕说)

  选出的是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拼吗?(引导学生用特征说出)这样拼就能使它的边怎么样?角呢?

  你能说明它是正方形吗?

  (2)刚才我们用三角尺拼一拼,现在咱们来剪一剪,你能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说说你怎么折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接下来我们再来量一量

  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看明白了吗?好,开始。

  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的确长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那你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请你再量一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4)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小方格的实际变长不是1厘米,但他们都表示变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好后说一说你画的长方形长和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某条边占据几个方格的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全课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图形,等待大家去探索、去发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正方形、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三、 练习。

  1、 基础练习。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2、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3、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用纸。

  一、课前练习

  1、认识钟表整点和半点

  2、填空:3时30分=(:)11时=(:)6:00=()时

  二、情景设疑

  1、师生谈话

  师:令人振奋的运动会刚刚过去,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吗?

  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刻苦锻炼,振兴四小。

  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强壮,看,咱班的张彬在做什么呢?仔细听认真看,你知道了什么?

  2、情境质疑

  情境1

  彬:作业写完了,干什么呢?对了约张洞名去跑步吧(嘟…..嘟…..0

  铭:喂,找谁啊?

  彬:张洞铭,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跑步。

  铭:哦,今天不行,我有事,明天行吗?

  彬:好吧,明天6:00在明珠花园见,不见不散。

  铭:好的。明天见

  师质疑:他们俩个能按时见面吗?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6:00)

  生:A不能,因为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

  B能......

  师·: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情境2

  (门铃响叮-----咚)

  彬:谁啊,一大早就来敲门?

  铭:我是张洞铭,你怎么还在家?

  彬:怎么了?

  铭:你不是说6:00在明珠花园见面去跑步吗?我等了你两个小时了

  彬:嗨,我是说下午6:00

  铭:啊??

  彬:真笨

  师:为什么张彬和张洞铭没按时见面?

  生A:他们没说是上午6点还是下午6点。(师板书:上午6时、下午6时)

  生B:......

  师:如果是你约同学你会怎么说?张彬你准备是什么时候的6时跑步呢?

  生:......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有两个6时,分不清了.....

  3、图片引入

  师: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幻灯),看看是几点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9点

  师:怎么有两个9点呢?它们是同一时刻吗?(板书:上午9时,下午9时)

  生:......

  师:看来一天不仅有两个6:00还有两个9:00呢。

  三、探索新知

  1、趣味引入

  师:度量一天的时间工具是“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天里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动画,边看边回忆一天是怎么形成的.同时大家都想一想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课件演示:钟表上时针在一天的时间里的转动过程)

  师: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天有24个小时,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的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日。一日是24时。也就是一天一夜时间规定为24小时,从夜里0时------24时。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前一天的结束,是今明两天的分界线。(幻灯)

  师:想想在哪里见过0时?

  生:......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春节晚会倒计时视频)

  师:24时也叫0时,我们再次看课件。(师指明学生描述图中同学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呢)

  生:......

  (板书:晚上12时,早上7时,上午8时,上午9:30,中午12时,下午2时,下午4:30,晚上7时,晚上8时,晚上9时30分)

  师:刚才我们说的早上几时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晚上几时都是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节目预报,看看这里是怎么计时的,你能知道对应的时刻吗?我们给这种计时法起个名字吧。

  (幻灯出示课本节目预报表)

  生:......

  师:(板书:24时计时法)

  2、比较2种计时法

  师:你认为普通计时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早上、上午、下午”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不要加这些时间词,上午钟表上是几就我们就说几时,中午12点后,钟表上是几时就把钟表上的几时加上12就可以了。

  3、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

  生:交流——24时计时法简洁、简便

  师小结:生活中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计时,为了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计时法。(幻灯)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24时计时法?

  生:......

  (师出示课件:电子表、火车票、肯德基营业时间、车站站牌)

  4、转换方法

  师:归纳说一说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

  生:上午的时间不加12,下午的加12,把时间词去掉

  师小结:上午的时间,也就是钟表第一圈走过的时间不用加12,直接吧时间词去掉就行了,下午的时间也就是第二圈的时间加上12并且把时间词去掉。

  (完善板书,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师:说说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方法

  生:......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把相应的几时减12就可以了,用普通计时法时一定要注意在全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就可以了

  (师出示CCTV---少儿的节目预报表)

  四、巩固练习

  1、运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记时法记时了,老师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24时计时法,现在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就是要用24时记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师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师:可以给它加一个开头和结尾,例如:红领巾广播站开始广播了,下面先向你预报今天的节目......节目预报到此结束,欢迎同学们到时收听。

  2、作息时间

  师:夏季快到了,这是一份夏季的作息时间表,你能把里面的两种计时法进行转换吗?

  3、课本25页

  4、课本25页“练一练”1题

  五、小结

  师:经历这次时间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学完这节课,张彬你再约朋友时可以怎么说?

  彬:……

  六、作业

  1、制定作息时间表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下面是老师的作息时间表,课下请同学们也制定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坚持好的作息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幻灯)

  2、观察日出日落时间课本26页3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3、组织沟通。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4、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青岛版范文11-06

三年级数学上册《交通与数学》说课稿03-2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1-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1-14

三年级上册数学 06-1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2-1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3

三年级数学上册 06-2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02-2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02-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