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7 18:13:1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

  《春》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绘春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2

  《雨的四季》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体会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握文章中景物特征,表达阅读感悟;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意诵读时语调的轻重缓急,准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3.通过诵读、批注,体会作者对美丽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能够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学习文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反复诵读,使学生对文章的文辞美、画面美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

  2.圈点批注,让学生在诵读理解之后,通过对关键字词、语句进行批注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分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探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说到“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说“雨”是天使的眼泪,是文人墨客的宠儿。古人写下了很多关于雨的诗歌,春雨温柔润物无声,杜甫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夏雨热烈动人心魄,苏轼写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传世佳作……雨在古人笔下被写得如此多情,这般美丽,那在当代诗人的眼中,它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领略“雨”的魅力。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春雨润物图、夏雨临湖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雨”的多情与美丽,激发学生对“雨”和大自然的认知兴趣,同时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补充。

  刘湛秋(1935—2014),当代诗人,他的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被誉为“抒情诗”。他兼创散文、报告文学及小说,也是的翻译家、评论家,曾任《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写在春天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得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便于对文章的学习。

  (三)初步感知,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第1至3自然段,并提出听读要求,思考春雨和夏雨都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雨”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醒学生关注老师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同时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文本营造的画面之美。)

  2.学生“圈点批注”春雨和夏雨部分。首先圈点出体现春雨、夏雨特点的语句和关键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文段。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应从“找重点语句、抓关键词语、关注修辞”三方面入手。从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入手,同时重点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段所展现的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朗读,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听读感受,对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圈点批注”文本,并深情诵读,既是对文本的理性认识,又是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文章情感充沛真挚,作者对“秋雨”、“冬雨”的情感又是如何展现的呢?作者笔下情感充沛的语句又应该如何诵读出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圈点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

  1.圈点批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圈点体现秋雨、冬雨特点的语句和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2.对比诵读文章第一、六、七自然段,思考作者对“雨”的人称变化用意何在?与其他文段相比较,作者的抒情方式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人称由第三人称“她”转变为第二人称“你”,情感抒发更为直接、强烈。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对生命、活力的赞颂。)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分析文本,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抒情方式的转变,以及不同抒情方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归纳总结

  刘湛秋先生是当代的学者、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的这篇散文也可以算是“文中有画,文中有情”。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诵读入手,通过不断的朗读,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感知文中“雨”的不同形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接着要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关注关键字词、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品析文本,同时写下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赞颂和热爱。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总结读书方法,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6页《夏天的旋律》一文,分析不同节气里自然景色的不同特点,分析文章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情感。

  2.从《夏天的旋律》中选三五句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一些批注,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3

  设计指导

  1.初中学习散文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丰富语言文字的积累,提高表达情感的技巧和能力。

  2.教材特点:

  本册书安排了11散文,说明散文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重点,散文是学生积累词汇、陶冶情操的良好素材,是为学生范例的有效。

  3.学情特点:

  通过上学期对散文的初步感知和前面几散文的学习,学生对散文应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基本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以整合、概括其中心内容及特点。在语言积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现实生活中,七年级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对于大自然中的众多物象还不了解,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更是陌生。

  4.平中语慧教学:

  让充满智慧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让高效美感的结构改变教学的思路。

  (1)我即语文

  (2)以案说法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夏季不同节气的物候特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3.学习细致的观察和形象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学会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情感;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3.通过对形象化语言的学习,能模仿说话、。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对大自然观察的兴趣;

  2.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导入语)前面我们刚刚伴随着林斤澜的春风,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深深陶醉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里,今天我们又将和著名作家杨德祥一起走进火热的夏天,高唱《夏天的旋律》,歌唱美丽的大自然,歌唱美好的生活图景,感悟人生永恒的真谛。(出示标题)在同学们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换句话说,夏天有什么代表性的景物和人的活动呢?说到夏天,可以说是个非常非常美好的季节。夏的夜晚,在梧桐树下,驰骋着梦想,许许多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流动着时尚元素的街头,许多的太阳帽,舞动的曲子,漂亮的姑娘一闪而过,给街头增添了不少的风景。作者杨德祥他不仅看到了夏天的颜色、形象,而且还感觉到它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像一曲美妙的歌曲一样,有动人的旋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夏天的旋律》。

  一、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中描绘的夏日风景。

  1.带着对夏天的热爱之情朗读课文,读书时看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划一划,然后同学们一起解决。

  2.建立每一部分的阅读信息摘录卡片:物像库、音效库、色彩库、百味居、诗词苑(或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二、传授整体感知文章线索和行文思路的方法。要求:快速浏览、跳读。

  ①分几个小标题?小标题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方法:抓小标题跳读,了解文章结构线索]

  ②从标题中的“旋律”入手,抓与“旋律”相呼应的句子,探解“旋律”的含义。[方法:抓标题,找呼应,了解文章行文思路](提示:旋律一般用在音乐上,描写音乐的句子就是)

  ③提问: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当中,有没有特别重点观察描写的一种景物?这种景物刚好反映了夏天旋律的变化过程?[方法:抓着反复出现的事物,了解文章行文思路。]

  三、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理解文本的阅读方法

  1.方式:师品读示范,分小分别组阅读六个节气,比一比

  哪个组获得的信息多,推荐代表交流展示。

  2.: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先范读,我是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先读、后想,思考节气的特色是什么?再告诉大家我是怎样找出这个特色的`。(教师生情并茂地范读)

  师:老师读得是大暑这个节气,老师也读出了许多,迫不及待的想和我的快乐,我觉得关键词有”高音符”“酣畅淋漓”“最高音”从这几个词中,我看出大暑这个节气的旋律是高亢的,”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头老是昂得高高的”我看出大暑是夏天中最热的节气,”该冷就冷,该热就热,不冷不热五谷不接”这个句子中我看出大暑虽然很热,但热的天气对某些庄稼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还从”秋就要分娩”看出大暑过后将是秋天.通过以上内容我看出作者对大暑这个节气也是很喜爱的.老师看出了许多内容,你们也看出来了吗?

  3.学生活动。

  四、研读发掘:研读“立夏”和“芒种”这两部分,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的。比较两部分描写的不同之处。

  1.过渡语:

  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我们之所以能读出这么多内容,是因为作者观察的很精细,而且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观察才得到的,观察之后用笔描写,描写的时候特别注意想象和联想,特别注意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写,所以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么令人向往。下面我们就以一,三两段为例,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请两位同学用你那优美的声音来展示这两个节气的优美景色,同学们边听边想,他们读得好不好,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没有,读完之后同学们讨论讨论,在这两节当中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怎样在描写。从选材和情感、句式等各方面进行比较。

  2.学生活动。

  3.:[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歌:调动感官细观察,眼耳鼻舌身挥洒;色形声色和味道,想象修辞巧添花]。

  五、品读:

  赏析你最喜欢的章节,画出欣赏的句子,并说出欣赏的理由。

  (提示:从词性、句式、修辞、感情色彩、词义等方面赏析)

  [基本句式:本句采用了……(写法或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基本过程:先美美地读,用美读来感染人,再用赏析来说服人。学生老师都可以点评。

  学生:如何品析美词佳句。

  六、拓展创新:

  课件展示一组景物画面,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想像描写。欣赏、。

  1.过渡语:

  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美词佳句,一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描绘,也一定能写出同样好的文字来。

  2.展示课件图画,帮助学生完成由图画走进文字,又由文字想象图画,再由图画创造文字的转换迁移过程,同时减少学生思维时间,一个创造想象平台。

  3.生仿写,然后在班上展示,由学生对其作品进行。

  七、全文。

  诗人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自然风光无限,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长出角须触摸自然,我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人生美不胜收,生活无限美好。

  八、板书设计

  夏天的旋律

  立夏竞相争艳快喜热爱夏天

  小满孕育成熟满

  芒种编织快乐忙热爱大自然

  夏至充满活力活

  小暑果实累累趣热爱生活

  大暑享受炎热乐爱

  过程景色特点情感主题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4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

  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6

  《卖油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能联系实际,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明确: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接下来教师引导:“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有一个人不以为意,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播放PPT补充)

  明确: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首先,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其次,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然后,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接下来,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3.疏通课文大意。(结合注释,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疏通课文文意,并请同学发言,学生间相互评价翻译,教师订正。接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进行课本剧表演。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思考问题并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卖油翁为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明确:

  (1)“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2)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思考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尧咨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了卖油翁酌油技术如此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明确:卖油翁知晓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我们干脆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行吗?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小组讨论)

  明确:不行。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_”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采用详略得当的手法叙事,重点突出。

  (四)巩固提高

  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使我们学习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节简单,但波澜起伏;文字浅显,却韵味无穷。愿同学们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过程中,扩大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布置:据说陈尧咨把卖油翁打发之后,自己一个人在菜园子里踱来踱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7

  《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

  2.学会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讲解习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

  教学难点

  学会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神话和童话故事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些人物呢?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

  2.今天,就有许多人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课件2)(多媒体出示孙悟空、哪吒、嫦娥、后羿)

  3.今天,如果有机会和他们中的某一位过一天,你会选择谁?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我和过一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一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3)

  神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编出的。

  1.确定人物,大胆想象。

  (板书:我和XXXXXX过一天)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怎样过一天)

  三、讨论交流,创编故事。

  1.选定人物、地点。

  (1)师:如果让你和书中的某位人物过上一天,你会选择谁呢?为什么要选他?你们会一起去哪里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要选的人物、地点和原因。

  (3)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出示课件4)

  主角——你想写的人物

  配角——2到3个(动植物都行)

  地点——任意地方

  2.确定故事主题。

  (1)回顾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说说这些课文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2)师:我们编的故事,不能只图热闹,仅仅写一个打打闹闹的场面,而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想一想,你写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适时适度进行推荐:善良、勤劳、分享、爱学习、别骄傲等。

  3.讨论故事情节。

  (1)引导学生思考:要想使编出来的故事生动有趣,吸引别人,有什么方法呢?(出示课件5)

  (2)老师这里有一组大家熟悉的人物和三件事,大家想一想这三件事分别会跟哪个人物有关?

  (3)课件分别出示人物:猪八戒、加菲猫、哆啦A梦三件事:斗胖虎、拔牙记、减肥记。(出示课件6)

  (4)学生介绍人物做的事情及原因。

  (5)为什么这样选择?

  预设:

  猪八戒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但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嘴巴甜,力气大,知错必改;加菲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只猫,它贪吃又懒惰,整天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就无所事事了;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机器猫,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道具帮助主人大雄解决各种困难。

  (6)师小结:说得非常有道理。故事情节的创编必须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那么,假如给你个机会当编剧,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来写,你觉得应该写哪些内容?需要写清哪些内容?请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7)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8)师相机小结:虽然刚才大家说的内容不一样,但老师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板书:去哪里?做什么?结果怎样?也就是要讲清故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并设计一两个有起伏或惊险的场面,故事才会更吸引人。

  (9)指导:(出示课件7)

  ①大家认为这三个部分的重点在哪里?(做什么?)

  ②现在,我们就以“猪八戒拔牙”为例,来重点探讨猪八戒是怎样拔牙的。同学们,这个题目中的最关键词是什么?(拔)那么,你认为猪八戒的这颗牙拔了几次呢?

  (指名回答后随机点评:我们中国人最喜欢“三”字,所谓“一二不过三”,像四大名著中比比皆是,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这样写,故事情节才能波澜起伏,富有味道。)

  ③想想看,猪八戒拔牙为什么一次、两次不成功,到第三次才成功呢?你和猪八戒每次分别去哪里拔牙?为什么安排他去那些地方?在那些地方,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想到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10)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习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吧!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故事中安排的其他人物只能做配角,猪八戒才是主角哟。

  (11)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那我们就赶紧来交流吧!大家选择其中一次拔牙过程来说说吧。(再次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引导:你安排猪八戒去哪里拔牙?为什么安排他去哪里?你们在那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想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12)小结:看来,不管写哪一次,都要写清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去哪里——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四、组织材料。

  1.想想你想和谁过一天?你了解他们的特点吗?按要求准备。(出示课件8)

  要求:

  (1)你会选择谁。

  (2)说一说你们会一起去那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五、突破难点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一天里发生的故事。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和神话(童话)里面的人物过一天,首先应简要介绍人物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它拟人化;详细介绍你们之间一天里发生的故事。(出示课件9)

  (板书设计:略写人物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它拟人化;详写你们之间一天里发生的故事)

  六、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出示课件10)

  1.自由习作,写出初稿。

  2.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教师点拨,指出学生的不足与长处。

  3.选择典型的文章,集体讨论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习作。

  七、小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童话,我们在介绍过程时候,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怎样过一天

  我和XXXX过一天

  略写人物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它拟人化

  详写你们之间一天里发生的故事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 02-24

冀教版英语 10-21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 06-09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08-26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11-04

西师版小学教案07-12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 04-23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9-0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