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簒x同学、xx同学和xx同学,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
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篮球每个35元,足球每个45元。
学生2:体育老师要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
教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生:体育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
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自己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1:我是这样做的:先算出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然后再加上买1个足球的钱,就是一共要付的钱。35×4=140(元)140+45=185(元)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5×4+45=140+45=185(元)
教师:请你(学生2)说说,你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2:先算买4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教师:他们都是先算出了买4个篮球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先算了乘法。
教师: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呢?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闭莆沼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比醚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彼怠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毖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比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币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学生1:先算“213-78”,表示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背⑹粤废啊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彼阋凰悖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钡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
后再计算。
3钡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4、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本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被峤饩錾婕氨妒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苯萄Ю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
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
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5、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170000m2,截至1998年底馆内藏书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十?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6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1千克的物品,投影仪,重量单位表、时间单位表的投影片;将练习十八的第6题制成卡片。
教学过程:
一、归纳总结重量单位
1.导入课题。
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要想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需要用长度单位来计量;要想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需要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那么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需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学生回答出需要用重量单位来计量后,教师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就来归纳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板书课题:重量单位
2.复习重量单位。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引导学生答出吨、千克(公斤)、克。
现在我给你们一些东西(包括两分硬币),大家相互传着掂量一下,自己手里拿的东西大约有多重?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感受其重量再说出大约有多重,以加深对1克和l千克的感知。
掂量物品,可让前后两排的四名学生为一组,相互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物品的重量。 掂量后,教师指名一些学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然后问:你们以前称过体重吗?谁能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7此时若发现有的学生用多少斤回答,应及时予以纠正,以强化学生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指名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可继续问:那么比千克重的单位有哪个呢?学生会答出吨。
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1吨重的东西吗?由此向学生说明:1吨是比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人体是无法直接感受其重量的,只能凭经验估量或用衡器测量。
不过,我想问问大家1吨等于多少千克?(1000千克。)
请大家想想,假若你们每人的体重平均是40千克,那么多少人的体重加起来才能达 到1吨呢?(25人。)
现在请大家将进率填写在教科书第86页上。
同时让一学生填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可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填写的结果,并用投影映出正确的进率表。
3.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86页重量单位的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可以指名一学生念自己的答案,由教师在投影片上写,全体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二、归纳总结时间单位
l.导入课题。
下面我想问问大家,你刚才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一分,两分。)注意分不要表述为分钟。
你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 (时间单位。)
那么,我们要想知道时间的长短,是不是要用到时间单位来计量呢?
板书课题:时间单位
2、教学日、年的来历和世纪。
同学们以前听爸爸妈妈讲过日和年的`来历吗?
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方面它要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这就是自转;另一方面它还要绕着太阳旋转,这被称为公转。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年。不过,由于公转一周的时间不是整天数,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因此就规定1平年有365天,这样每4年大约少算l天,从而又规定每4年加1天,这年叫做闰年,有366天。但是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只有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想想这是为什么?
在时间单位中,比年大的单位是世纪。通常是100年为一个世纪,比如,从公元1801年到1900年是十九世纪,20xx年到2100年是二十一世纪。
3.复习时间单位表。
1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
1个月有多少天?引导学生按月叙述,二月应分平年闰年叙述。
l天有多少小时?(24小时。)再次强调小时在作为单位名称时应按规定记作 时。
1小时等于多少分?(60分9)
1分等于多少秒?(60秒。)
让学生将进率填写在书上。
填写快的同学可继续完成教科书第87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八的第6题。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师读题目要求,再说出各个年份,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
3. 做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师读题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4.做练习十八的第13、19、11题。
先做第1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在教科书上。
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再集体订正,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
四、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7、8、10题。
第10题,要告诉学生本月的1号是星期几。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和思考题。
第15*题,因为无论是平年还是闰年,,只是二月份的天数不一样,而其它月份的天数都是一样的。所以第二、三、四季度都不变,分别是91天、92天和92天,而第一季度平年为90天,闰年为9l天。
思考题的解法是:要盛出5千克水,关键是如何盛出1千克水、可以这样做:分3次把小水桶倒满,再倒进大水桶中,3小桶水是12千克,倒满大水桶后正好剩1千克水。然后把大水桶的水例掉,把l千克水倒入大水捅,再用小水桶盛满水倒进大水桶就得到5千克水。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四年级下册第99--100页《测量与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与估计的过程,讨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方便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测量与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准备:
天平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教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2、我们已经有了估计的经验,但是为了让我们估计的数量更准确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实验来测量和估计这些物体的数量,同学们有兴趣试试吗?
二、操作与思考
1、先来估计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天平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方法利用天平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方便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计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出估计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性还需要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先用天平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根据书上表格,填写实验记录。
*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练习与应用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计或测量。
学生踊跃回答,大胆猜测。鼓励学生能说出猜测的理由。
学生很有兴趣,积极性比较高。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估计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学生建议用天平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大概质量。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经验四人小组讨论测量估计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始进行测量与估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影出示)
120÷5-2 120÷(5-2)
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
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
引出是括号( )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 )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复习巩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下列计算。
78×(5-2) 120÷(10÷2)
360÷(43+29) (56-12)×4
【新课讲授】
知识点 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1)。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96÷(12+4)×2
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乘法、除法。
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第一步:加法:12+4
第二步:除法:96÷(12+4)
第三步:乘法:96÷(12+4)×2
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小结:
(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4(2)。
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96÷〔(12+4)×2〕
=96÷〔16×2〕
=96÷32=3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堂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24×〔(7-2)÷6〕
〔78+(144-84)〕÷5
2.列式计算:(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多少?
(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
【课堂小结】
现在大家对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理解了吧?注意牢记四则运算的规律,特别是含有括号的运算方法。
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4课时括号
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6×2
=12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一步理清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分层指导,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列综合算式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会通过添加括号,改变计算顺序。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1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