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
《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
【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2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
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3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艺术之都———巴黎。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4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5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四、重点、难点: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6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大陆)
(1)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
(2)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
(3)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积,S=18000万平方千米(1.8亿平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平方千米,呈“S”形,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平方千米,呈“八”字形,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万平方千米,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四)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7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16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
17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3、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8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热季3~5月份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9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4(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2.大陆性特征明显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0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1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x亿,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x,黑种人占x 。和x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读第90页,完成以下问题。
1、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4、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xx。美国原有居民是xx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xx。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
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自学知识我展示:(5~6分钟)
1、读图8—48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工业产品种类,产量,技术,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因生产而出名。
5、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2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xx㎜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习。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5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1、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2、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3、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4、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4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教学后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07-1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总结01-21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 03-14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14篇02-10
七年级地理《俄罗斯》教案10-2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07-18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工作总结07-14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01-04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