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1 09:42:3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6篇【合集】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解空气与皮球运动状态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相关教师教学资源。

  2.皮球若干、球针、水、大盆。

  活动过程

  (一)说说会蹦、会跳、会飞的皮球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皮球吗?谁来说说你平时是怎么玩皮球的?(用手拍)嗯,用手拍,那你能上来拍一拍给大家看看吗?还有什么玩法?除了刚才说的玩法,谁还有不一样的玩法?(请小朋友到前边演示)。

  2.刚才小朋友们都很会玩皮球,真不错!这些小朋友在玩皮球的时候,你发现皮球是怎样动的?小朋友们先来看我们拍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会蹦),滚皮球的时候呢(滚动),踢皮球的时候呢(会飞)。

  3.皮球会蹦、会滚、会飞,小朋友们能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皮球蹦跳、滚动和飞起来的动作吗?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皮球运动时候的样子吧!现在小朋友们和老师都变成小皮球了,我们先来学学皮球蹦跳的样子,再来学学滚的样子,再来学学飞起来的样子。

  4.刚才小朋友们模仿的真好,可是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会飞呢,一定有什么东西在里面,会是谁住在皮球里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看看皮球里究竟住的是谁?

  (二)欣赏故事《谁住在皮球里》

  1.播放故事视频。

  2.故事看完了,皮球里住的.是谁呀?有的小朋友说是兔子,有的小朋友说是轮子,又有的小朋友说是气。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块来验证一下。

  (三)了解、验证空气住在皮球里

  1.看,皮球上有个小洞,我把球针用力插进去,听,什么声音?对了,哧哧的声音,小朋友们再来试一试,(把皮球里的气放出来并朝幼儿脸上。)问: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2.所以皮球里住的是什么?(空气)

  3.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来验证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还有皮球、还有球针,一会小朋友们像老师刚才那样把球针插到皮球里,然后把有球针的一边放到水里,用力的挤压皮球,看看能发现什么?操作的时候我有几个要求:1.四个小朋友一组,如果够了四个就去别的大盆边;2.小朋友们可以两个人合作把球针插进去;3.不要把大盆里的水弄到地下;4.把袖子挽起来,现在小朋友们就挽起袖子到后面开始试验吧。

  4.你们发现了什么?(有气泡)这些气泡就是里边的空气,现在皮球里没有了空气,皮球变成什么样子了?(干瘪)小朋友们都来试一试,他还能蹦起来吗?

  5.小皮球不能蹦了,可伤心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他再蹦起来。

  6.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气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给小皮球充气吧。

  7.小朋友们再试一试皮球能蹦起来了吗?现在我们拿着小皮球到户外去玩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跟着教师和同伴一起说说玩玩。

  2、引导幼儿区分小鸭和小鸡的显著特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玩具小鸡和小鸭

  活动过程:

  1、看故事表演:教师手拿小鸡和小鸭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和小鸭的动作和特征(动作尽量简单,如小鸡小鸭分别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和小鸡抱一抱)鼓励幼儿根据音乐拍拍小手,并和小鸭小鸡一起叫嘎嘎嘎、叽叽叽。

  2、辨别小鸡和小鸭的特征:教师出示玩教具小鸡和小鸭,让幼儿观察扁嘴巴小鸭和尖嘴巴小鸡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向小动物表示问候。如:扁嘴巴小鸭你好,尖嘴巴小鸡你好。(用教具奖励问候声音响亮的幼儿)

  3、游戏:谁不见了,教师轮流将小鸡和小鸭藏在背后,让幼儿说说谁不见了,鼓励幼儿从尖嘴扁嘴区分两者的不同。

  4、游戏:小鸡小鸭做朋友,让喜欢小鸡和小鸭的幼儿分别站在两边,跟着教师手里的玩具一起玩,小鸡小鸭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游戏可反复进行)

  5、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树立幼儿关于生活的一些粗浅经验。

  2、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学会儿歌。

  3、让幼儿体验与同伴一同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由小到大的蛋图片四张,相应的小鸡、企鹅、鳄鱼、恐龙图片各一张。

  2、蛋糕一个,蜡烛一支,围裙一条。

  活动指导:

  (一)引题

  好,请小朋友们看到我这儿来,在我的这个大口袋里,装着许多宝贝,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呀?那现在我们就一样一样的把它们请出来。

  (二)学习儿歌《蛋宝宝》:

  1、出示小蛋宝宝,提问:咦?这是什么呀?(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蛋呢?(很光滑,椭圆形的,小结:圆溜溜)那这个圆溜溜的蛋里面会住着什么宝宝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幼儿自由发言)

  好的,究竟这个蛋里会住着什么宝宝呢?让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一个蛋,圆溜溜,里面住着什么宝宝?请你请你猜一猜,今天它要出来了!嗨咻嗨咻,出来喽——(教师同时出示小鸡)是什么呀?(鸡宝宝)哦,原来住着鸡宝宝。

  那,我请鸡蛋和鸡宝宝先住到我的这边大口袋里。

  2、我这还有宝贝呢,我也把它拿出来!出示大一点的蛋宝宝,提问:咦,是什么呀?(蛋)哦,也是一个圆溜溜的蛋宝宝。那这个蛋里会住着什么宝宝呢?也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幼儿自由发言)引导:它呀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冷很冷。

  (教师再次完整范念儿歌,引导幼儿一起喊好“嗨咻嗨咻”的加油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原来住着企鹅宝宝。我也请企鹅蛋和企鹅宝宝住到我的这边大口袋里。

  3、让我来找找还有没有宝贝,嗯,好像还有,是什么呀?哈哈,又是一个圆溜溜的蛋宝宝,而且这个蛋比刚才的企鹅蛋怎么样?(更大一点)那我们也来猜一猜这里面会住着谁?(出示再大一点的.蛋宝宝,提醒幼儿在齐念儿歌的同时,掌握好“圆溜溜”这个词)这次有点难,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请就会请出来的(幼儿念儿歌)咦,怎么不出来?那好,我们站起来请,肯定能把它请出来的!(幼儿起立念儿歌)哇,出来喽!原来住着鳄鱼宝宝。不过,我可不敢让鳄鱼住在我的大口袋里,我就请它先住在黑板上吧。

  4、刚才我在这边找到鳄鱼蛋,现在我再找找这一边,(出示最大的蛋宝宝),哇——不得了,一个这么大的蛋呀,这里面一定会住着大家伙,请它出来肯定不容易,我看,还是请你们到我的身边来,一起请,来,到我身边来,别推别挤,小朋友可以站在绿线上,准备好啦。(引导幼儿完整的念好儿歌,并且注意声音要放出来)。哇——原来住着恐龙宝宝!我请恐龙宝宝也先住到黑板上。

  (三)谈话活动“怎样为蛋宝宝过生日”

  1、小朋友们谢谢你们,先坐下来吧,现在,我们把刚才从蛋宝宝里钻出来的小动物都请到黑板上来,我要告诉你们:小鸡、企鹅、鳄鱼、恐龙这些小时候是蛋宝宝的动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卵生动物”,你们可要记住喽,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卵生动物)。

  2、今天呀,是这些卵生动物们第一天出生,那小朋友们说:今天,是它们的什么日子?(生日)引导幼儿自由发言:“那你们想怎样为这些卵生动物过生日”?

  (四)过生日

  1、出示生日蛋糕,点蜡烛,引导幼儿说出:一岁点一根蜡烛。

  2、点上蜡烛之后,我们还要干什么呢?(唱歌活动“祝你生日快乐”),好,我们来吹蜡烛喽!来,站到绿线上会比较近一点。

  (五)结束活动

  哇——终于可以吃蛋糕喽,可是,我们的小手还没有洗,可不卫生,所以,现在,让我们去卫生间小便洗手,然后吃蛋糕,好吗?

  来,和老师们再见,(老师们再见)请老师们到我们班来吃蛋糕!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知道轮子会滚动,能省力。

  2. 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 乐意参加探索活动,并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带有轮子的'的各种东西。

  2. 幼儿每人带一个有轮子的玩具。

  3. 书、小推车;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和小斜坡;ppt。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具,激发兴趣。

  你发现了什么?

  二、 玩玩具,观察轮子。

  1.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教师小结。

  4.实验验证:用圆的做轮子最合适。

  三、玩游戏。

  1.搬书游戏。

  2.交流:用手搬和用小推车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原来用手搬很费力,用小推车很省力。

  四、经验拓展。

  引导幼儿讲述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

  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势抛出一个问题,以回忆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现摩擦的普遍存在。)

  2 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 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让这两块木块这样相对滑动,在两块木块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个摩擦力是阻碍两块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上面的短木块向右滑动,就会受到下面的长木块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长木块向左滑动,就会受到上面的短木块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书接触面摩擦产生)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内容,如果不把教材内容放到生活与实践中去,那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根据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我这样处理教材:在学生对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础上,通过亲自体验和运用感官观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这样将学生的已知与新知建立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简捷方便,便于教师对概念的阐述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领悟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接触,二是运动。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见摩擦力所产生的阻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通过这几个小活动,将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用测力计拉着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文具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对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尽量让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样的速度前进,要用手把测力计稍抬起,以免运动时测力计底板与桌面产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录像。

  (板书大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块木块(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实验木块下滑而第二次实验却没有下滑。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块上加上一个重物后匀速直线拉动它,比较和没加重物拉动时的变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书光滑 粗糙)

  5 刚才我们只拉着一个空文具袋,这个摩擦力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再装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变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学习方法同上)

  (板书轻 重)

  6 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用手指轻轻一推透明胶圈,移动距离很小,换种运动方式变滑动为滚动,移动距离增大。

  (设计意图: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喜欢鲜明的形象活动,他们爱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更爱自己做实验。通过录像和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活动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生自主的对比实验使得他们对于实验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车刹车装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图片,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业: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2 总结: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危害。

  揭示听话玩具小人谜底。

  (设计意图:《科学》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其核心策略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利用课件针对生活中的实例判断说理摩擦力的运用情况,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科学来自生活,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体现科学的价值。)

  五、板书

  接触面摩擦

  产生↙ ↗轻重

  摩擦力的秘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4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精选)科学教案07-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