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闻》教案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闻》教案3篇1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能力目标:
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过程与方法:
教师诱导,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无敌,明白胜利来之不易,学会珍爱幸福。
教材解读:
文本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并且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是学生中学时期实效接触的新闻体裁。它既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感受新闻体裁语言的真实与准确。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新闻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这了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同时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是学习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重难点剖析:
重点:新闻的一般特点、文本的语言风格。
难点:革命的传统教育、分析语言的准确及文本行文的有序条理。
教学基本思路:
1、教师课前明确新闻的常识,收集文本新闻的背景资料。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基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完成字词的积累工作。
3、两则新闻分三课时完成,重点教学第一则,第二则重在自主探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课堂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则新闻。
2、重点教学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古往今来战争知多少……(由战争话题导毛泽东的《人》,进而转到作者这一话题)
二、众说纷纭话作者(不求学生全知,但求人人知一点,而后教师明确作者常识,具体内容略)
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自主诵读,圈点勾划要点、疑点及精典语句。
2、合作完成字词积累,由学生提问学生解,教师适当归纳。
3、复述故事,探究文章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薪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战领广大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二读课文,探究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
导语:(1、2句):概述全篇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实。
主体:(3—末句):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状况。分中、西、东路军三部分述写。
背景:(8、9句):内容略。
五、三读课文,自己反思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六、能力迁移训练,听读新闻一则,一边记录其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新闻,理清内容,找出六要素及结构五部分,下节课堂前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新闻的六要素:结构的五部分:
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主体——背景——结语
第二课时
本课堂目标:
1、课本第一则新闻语言的赏析
2、课文行文的条理明析
3、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形象探讨
教学流程:
一、新闻交流平台
二、再读课文,精典语句欣赏
1、根据一读课文时的勾划美语,说说个人的理解
2、结合文本第三题,完成练习。
三、探究文本主体的顺序:
问:文本主体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明确:提示学生不同角度考虑,结论不一定那么完整,但要求有理有据。
四、个性阅读:阅读文本,说说你心中的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
五、自由诵读课文,提出疑问,互动解决,小结第一则新闻的学习目标达成。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文本,领悟新闻的特征。
2、准备第二则新闻的学习。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总述:分述:
人民解放军一层:中路军——突破渡过35万人(略)
百万大军千二层:西路军——占领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详)
余华里冲破三层:东路军——激战35万大军大部分渡过(重点)
敌阵横渡长江
第三课时
本课堂目标:
1、教学第二则新闻
2、完成一则新闻写作
教学流程:
一、自由阅读,自主,互助完成字词积累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此则新闻的内容: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3、互动探讨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情的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整个南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中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炽不得不被迫弃城逃走。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逃走,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肉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互动探讨新闻的结构五部分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1句)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2—7句)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加顾过去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主体:(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加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具体分层略,可参见《教参》)
5、个性阅读,品味此则新闻的精妙之处,张扬个性感悟。
三、写作训练
1、听读报刊新闻两则,再次感知新闻的特点。
2、听读教师新闻一则,感知如何写作身边新闻。
3、口头作文,入格训练。
4、写作:要求,根据自已所了解的最新事件写一则简明的新闻,要注意六要素的完整,结构五部分的合理运用。
四、板书设计
写作: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事件的背景,结语
其他:语言运用要规范,力求个性化
《新闻》教案3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奥斯维辛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结构
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4段)——结语(15段)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五、作业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新闻》教案3篇3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
2、填字:Shùn间沉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时间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新闻》教案】相关文章:
新闻部工作总结05-28
新闻部 08-10
新闻记者的工作总结07-31
新闻写作培训工作总结10-01
县新闻 10-10
新闻记者工作总结10-07
新闻记者工作总结03-0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06-30
新闻编辑 11-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