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实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2.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一、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我的舞台。(生齐读课题)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吧,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除了娘胎里,哪些地方也是我的舞台呢?据生回答,板书:娘胎,小床,剧院,院子。
二、初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在这些舞台上,作者是怎样表演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完成这张表格。
1、生读课文完成表格,
2、交流汇报
同学们任务已经完成了,谁先来展示一下。好,这位女生。其他同学呢,认真听,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谁还有补充吗?从刚才大家交流的这些词语中,我们知道——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出示齐读)
师:是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是舞台炼就了一个出色的吴霜。
2、简介作者无霜
吴霜到底是谁呢?出示吴霜资料。(指名读)
三、研读重点句子,感受舞台对我的神奇吸引力。
这么出色的吴霜都是源于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生自由读。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学习以下几个句子。
(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特别有趣。
师:你能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份趣味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2)出示“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
师:这位同学把大闹天宫这个词特别强调,能听听你的理由吗?
或“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评:很好,你不仅找出了重点句,还能抓住重点词来谈,真不错,如果让你给这句话写批注,你会怎么写呢?如果让我来写,我就只写一个字“神”,指名读,评:神,真神
(3)“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会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师:指名读词“过足了瘾”(点红)
有点过瘾的感觉。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喜欢喝酒的人犯的瘾叫——酒瘾。
师:喜欢踢球的人犯的瘾叫——球瘾。
师:吴霜在娘肚子里就犯了——唱瘾。戏瘾。
师:有同学说唱瘾。有同学说戏瘾。同学们,这两个词在这里,哪一个更合适?(戏瘾)。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同学们,不管是在娘胎里登台唱戏也好,还是一出世就过足戏瘾也罢,这一段经历跟我的母亲新凤霞有什么关系呢?你们了解新凤霞吗?
大家来看看,新凤霞的。
生看大屏幕。
师:母亲新凤霞学戏唱戏非常刻苦,以至于在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还在——
生:唱戏。
师:这是一段艰辛的经历。可是,在吴霜的笔下,我们感受到的却是——
轻松。幽默。风趣。愉快。
师:是呀,同学们,拿起课文,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段话,感受感受这一份轻松、风趣、幽默吧。(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确实——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我们继续欣赏课文,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呢?对,读读课文,用“﹏”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出批注,批注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开始。(生自学。)
好,同学们,写完一处的请举手,来,这位男生,来说说看。指名交流。
(1)出示:“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来。”
师: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出那种趣味了吗?生读句子。
(2)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结束。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前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常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请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请融入你的感受读一读。
(3)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
a、你是从哪个个词感受到的?像这样的动词,句子里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句子,把它标出来。指名读动词,学习生字“周”“抻”,理解词义。
b、我被黑脸大汉一会儿——引读动词,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奶奶看我被整得满脸泪水和汗水,都目不忍视地躲到了里屋,如果叫奶奶来读,该怎么读呢?先自己练一练。生练习。读出了那份疼爱。谁再来试试。
c、可是这么难的动作,吴霜却没有把它们放在眼里。来,谁能用小吴霜的语气读读。生读句子。
师:有点轻松的感觉,谁再来试试看。
再指名读。
师:更轻松了,不过我建议啊,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你如果加一点节奏,可能更轻松,你再来试试,好吧。生再读
同样的一个句子,同样的描写,不同的人物,可以读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女生用小吴霜的语气读一读,男生用奶奶的语气来试一试。
3、课外延伸,感受课文语言的幽默
同学们,刚才这一个过程,我们通过划重点句,标重点词,然后写批注,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用轻松、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出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其实,这样的写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也见到过,能回忆起来吗?
师:回忆不起来,很正常。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想不想看?
师: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多媒体。播放音乐。
师:《夜莺的歌声》。
生默默地看。
师: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师:再一次感受了夜莺幽默、风趣,同时,机智勇敢的形象。再看——《窃读记》
生默默地看。
师: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生:“大些!再大些!”
师:她的经历跟我们小吴霜的经历有些相似。再来看——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这是课文当中的。课外的就更多了。同学们,风趣、幽默、快乐,这些都源于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中——起
出示齐读: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欢笑,也有泪花,让我们一起坦然面对,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过。
师:让我们一起去阅历吧,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四、积累。
学艺过程中的血与汗、泪与痛,怎一个艰辛了得呀!让我们不由得想到这样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永不言弃,百炼成钢。——老师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 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 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明确: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 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试题答案】
1. 注音或填字: 略
2. D
3. B
4. (1)×(2)√(3)×(4)√
5. 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面的环节了解这篇小说的大概内容及结构,同学们经过多遍的阅读,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什么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的。(板书故 事情节 )
二、分析探究
(一)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的态度变化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 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的词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二)追究根源,归纳主题思想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对于勒有这样的态度变化?只有菲利普夫妇是这样的人吗?从文中哪些描述可以看出来。你认为这篇小说要 揭示什么主题?
三、小结
四、布置 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教 学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盼
赞 富 希望
遇 根源:金钱至 上
躲 穷 恐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名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朗读、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谜语:一缕红丝线,交错接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
2、板书课题,说说: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指名回答)
3、展示中国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典雅、风韵、憧憬、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不离不弃、图腾、烘托、渗透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默读课文,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1)每段写了什么?
(2)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师生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中国结这几年特别受宠;中国结富有丝绸质感;中国结造型典雅;中国结风韵独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巧妙编结,配以各种饰品,变化无穷)
(2)说说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齐读第4--6自然段。
(1)为什么说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是一根丝绳缠结而成,是围绕起点曲折缠绕的,不离不弃像中华儿女同根生,不论离国家多远,都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2)“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度句。说一说过度句的作用。
(3)外国人为什么也喜欢中国结?
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代表祥和、喜庆。
4、总结: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
三、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试这编中国结,体会丝绳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离不弃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中国结
绕着起点,曲折缠绕,不利不弃(炎黄子孙心连心)
中国结 中国情
渗透着文明,传递着祥和、喜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听读识字把字读准确。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指导朗读,感受诗歌。
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听读识字,感受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夜空。
一闪一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师:多美呀!快看看,是谁来了?
生:丁丁来了。
师:哦,丁丁乘着美丽的月亮船来了。今天他要和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
板书:小小的船
师:谁愿意大声的读读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
意图:课的开头,成功地创设了美丽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己练着读一读。
3.谁想试着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4.讨论: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试着画一画。
意图:画一画,学生很愿意,起到了比较好的调节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物投影打示学生图画)
师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在蓝蓝的夜空中,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时又是弯弯的,如弯弯的小船。
三、认读生字
师:这首小儿歌大家都会读了,现在看看你都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了?快把它们请出来。
生:(拿出生字卡片)
师:把你认识的字摆在上面,不太认识的摆在下面。
生:(动手摆)
师:谁想把你不认识的字拿上来,请同学帮帮你?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他们?
生:(一人领读,全班跟读)
师:……(适时指导。)
重点:“只”的读音
课件:
(1)我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一只小鸟飞来了。
师:看看你摆在下排的卡片,
教案《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教案2》,来自网!
现在是不是都认识了?快叫出它们的名字,把它们放在上排吧!现在让你的字朋友到铅笔盒里休息吧!
生:(收卡片)
师:不认识的字没有了,它们都变成了闪闪的星星在夜空中跳舞呢!让我们也和它们一起活动活动!
四、课中休息
五、游戏巩固词语
师:活动完了,真精神!继续努力!快来看,这几颗淘气的星星跑到这儿来了。(指黑板)每颗星下面都藏着一个词呢!谁读对了,星星就跟你回家。
意图:满天的星星既为学习儿歌创设了情境,又可作为评价的实物奖励,使课堂气氛更轻松、热烈。
学生参与游戏,巩固词语。
六、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看
1.观察。
2.看老师写,纠正笔画
3.书空,找关键笔画。
4.自己动笔写。
5.实物投影,互相评价。
七、练习朗读
师:现在我们和丁丁再一起回到美丽的夜空。四人一组,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在组里读读这首小诗。一会读给大家听。
小组汇报读。
评读。
再练练,能背更好。
配乐背诵。
七、课外延伸
师: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白,他也写了一首有关月亮的诗。
(投影)
1.自己练读。
2.齐读。
3.指名读。
师:课下,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关于月亮的诗或文章?下节课来读给同学听,好吗?
附:板书设计
小小的
弯弯的
闪闪的 尖尖的
蓝蓝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并积累有关生字新词,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
(3)紧扣重点词句,在美读与品析中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4)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在美读中,紧扣重点词句、调动生活体验,并联系上下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三、课前准备:查阅梅兰芳的生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
四、教学用具:PPT、视频
五、学习时数:三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第四---六自然段
学习目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学习方法:1、美读法,2、调动生活体验品析词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幕已经拉开,女主角即将出场,那么他的表演究竟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5自然段,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二、师生交流读后感受。
三、品、读“观众的反应”。
1、过渡:观众看了他的表演后的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2、【PPT】要求:①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按女主角出场、表演中途和高潮的顺序,用横线分别勾画表现观众反应的语句。②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个句子,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朗读体会。
3、【PPT】出示品析示例:
① “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观众看到女主角时响起的热烈掌声比作雷鸣,我体会到观众们对女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②提示:除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外,文中准确的动词也可以进行重点体会。
4、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喜爱、折服】
四、品读“女主角精彩的演唱”。
【PPT】过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唱竟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到了着魔的地步呢?请同学们默看第四自然段,用 “ ”勾画出文中描写女主角表演的语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交流并全班齐读勾画的语句。(2句)
2、品析语言。
(一)过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女主角精彩的演唱的呢?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一句:【PPT】“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
①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请问作者这样写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②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明确:不矛盾,这表明女主角的唱腔富于变化。【板书:唱腔】
③全班齐读。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朗读高手来读一读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二句,谁是朗读高手呢? 【PPT】“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从“唱词像珠子”你体会到什么? 明确:声音清亮圆润。
▲品味“溅”:谁能说说“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溅到空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并朗读:
①联系生活实例理解“溅“的意思。
明确:溅就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如:小孩用力踩水,顿时水花四溅。 ②文中作者用“溅到空中”来形容女主角的唱词,是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表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铿锵有力。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品味“一粒一粒”“滴”。
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说“唱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你体会到什么?
A、男女生分别朗读原句和改句。
B、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调动生活体验去分析并指导朗读:
①生活中我们常用“一粒一粒”、“滴”来形容什么? 明确:“一粒一粒”是用来形容很细小的东西,如一粒米、一粒沙、一粒灰尘等,而“滴”字,在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水滴、泪滴、雨滴等,它们也比较较细小。21教育网
②珠子“一粒一粒”的“滴在地上”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滴在地上”说明珠子落下时很轻柔。
③作者用“滴在地上”是来形容珠子的吗?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明确:文中是用来形容唱词的。从而可见女主角当时唱歌时声音很轻柔。
(4)品析“滚下来”
教师预设:这个词对于学生而言体会起来,可能不是很容易,因而教师可继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作相应引导。
【PPT】依次出示:
①这句话中,作者是用“滚”来形容什么的?
②作者说它是从什么地方滚下来的呢? 请从文中找到原句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③作者说唱词从从女主角的表情中、服饰中、动作中、身段中滚下来,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辅助理解:教师可相机让学生模仿珠子从讲台上“滚下”的情形。 【相机板书:表情、服饰、动作、身段】
3、讨论交流:在具体的品读完这部分后,你对女主角的表演有个怎样的评价呢?【板书:技艺高超】
4、以指名和齐读的方式再次感受女主角精彩的表演。
5、读中学写。
A、师问:【PPT】为了具体展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B、交流并【板书:比喻 排比 动词】
C、【PPT】小试牛刀: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作者用“山崩地裂”来比喻大潮来临时巨大的声响;在《听泉》一文中,作者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来比喻他夜宿庆云寺时听到的各种泉声,今天在《看戏》一文中,作者又用“珠子”滚下,滴落、溅起来巧妙的比喻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 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也能模仿这些优秀的作家一样,调动你的想象,准确运用动词、比喻、排比等方法来描写你听到过的一种声音呢?例如下暴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刮大风的声音、放学时教室的喧闹声等,让我们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D、【展示台出示】学生创作并交流并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F、【PPT】名家作品片段欣赏。鲁彦—《听潮》
五、教师小结并过渡:课题是“看戏”,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观众的反应呢?同学们,这位技艺高超,让观众折服艺术家是谁呢?让我们齐声诵读第六自然段。【板书:侧面烘托】
六、教师总结全文:
【PPT】梅兰芳先生一生上演的剧目数以百计,在他不断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并形成了鼎鼎有名的梅派风格,成为中国京剧上的光辉典范。所以哪怕已是66岁的老人,在表演《穆桂英挂帅》时,依然步法严整、姿态优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让我们怀着对梅兰芳大师的崇敬之情,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德艺双馨的表演大师!
同学们,也许我们还不了解京剧,但请大家记住,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名片,是中国的国粹,值得每位中国人去喜爱、学习与尊重! 。 相机板书:崇敬 尊重
七、拓展:继续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分小组办一份以“国粹---京剧”为主题的手抄报。
八、自由试背课文第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从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初步学习小说的分析鉴赏方法。通过学,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小说创作进行感知、品味和鉴赏。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点拨和讲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提问:
在你的阅读生涯中,你最喜欢的文学体栽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选择----小说
为什么选择小说?
故事好看;人物有感染力;描写细腻传神;是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窗口。
2.简介
日本作家票良平和他的《一碗阳春面》。
提示:但它给我们带为的究竟是什么?老师不作先入为主的介绍,而是请大家一起去“品尝”。
如何“品尝”?
可以从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环境)入手,欣赏它;也可以从形式(人物的塑造方式、线索、悬念等)入手,欣赏它。
二、提出要求
1.用扼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2.根据以往小说阅读的`经验,推荐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并作简单分析。
3.提出问题,并自行讨论解答。
4.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三、品读课文
1.复述故事情节,确定作品线索。
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和补充,同学们了解了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母子三人,面店老板夫妇,其他顾客,和主要人物----母子三人;主要人物的确定乃笔墨较多,能体现作品主题;了解了作品的主要线索----一碗阳春面;作品的主题:团结奋斗不屈抗争;一碗阳春面也是母子三人团结奋斗的见证。
2.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讨论分析母亲----这个不幸家庭的核心人物。她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坚韧隐忍,不屈不挠,以勇敢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迎接命运的挑战。
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同学们循着“有价值”这一坐标,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讨论。
外貌(服饰)和神态的描写,表明了她的生活困顿然而坚韧隐忍;境况好转仍温良谦恭----是一个弱势群体中昂然挺立的强者形象。
语言的变化----从非常害羞地要一碗阳春面,到少了一些害羞到非常平静地要三碗阳春面,不仅表现了这一不幸的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更传递了一家人团结拼搏,奋力向上,才是改变命运,取得胜利的关键。
3.分析作品环境。
讨论并明确:母子三人走出困境,除自身不懈奋争之外,面店老板夫妇的作用不能抹杀。他们细心地多次的不动声色的关照和祝福给了母子三人以温暖和信心。尤其因为他们对母子三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的传播,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赞颂和仰慕,使得他们的奋斗不再是孤立的----民族的互助的传统成了母子战胜困难的力量,也是小说的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社会环境。
四、借题发挥
通过阅读,启发我们: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积累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提炼生活,发掘生活中美好的本质的东西。
教后随想:
阅读教学中那种过分的现性分析,那种标签式的解读方式,是以牺牲语文教学中人文为代价的,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扬弃;而语文以人文关怀,性感熏陶,审美情操的体裁则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回避给学生以现成的“标签”,有意淡化概念化的分析,而多次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能在一个较大的思考范围内品味作品的语言,发现人物的可敬可爱之处,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美。
但形象总是大于的。在一节课内,漫无边际地寻找我“知识点”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效率。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坐标----所谓小说的“有价值”,引导学生目光聚集。
另一个比较实用的设想是,在这之前,同学们都对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作过尝试,他们在塑造自己心爱的人物时,缺少了生活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且作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层面以雕琢。我也希望通过小说的鉴赏给同学的带来一些可把握的方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28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0-0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经典]08-11
[经典]语文教案08-1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