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
2.学习生字新词,通过自学或质疑,理解部分词句。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题,预探内容。
1.板书课题20、云雀的心愿
看图文介绍:云雀
说一说:“心愿”是什么意思?
2.预探内容:通过预习,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了吗?(讨论)
3.导入新课:云雀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愿呢?就让我们跟着小云雀和云雀妈妈去旅行吧,你们会明白的。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同时观看画面。
2.同桌讨论提出的问题,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读课文: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仔细听,他读正确了吗,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1.说一说,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到过哪些地方?
交流并板书:沙漠、大河、森林
2.找一找,其相对应的自然段是什么?(2—4、5—10、11—13)
3.最后两小节写了什么?(云雀的心愿)
齐读小云雀的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五、学习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你的记字办法
2.指名上台交流
3.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反映桑娜一家生活状况的语句,体会她们一家的生活处境。从第2自然段桑娜沉思想的心事中,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种贫苦的生活还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这时老师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6.过渡: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何况是善良的桑娜呢?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激发他们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并学习观察的方法。
2、学习动静结合的方法,学写事物的动态和静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区分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
教学准备:
CAI课件(火烧云的录像、重点段句的文字)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烧云》。大家把书打开翻到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明确什么是火烧云
1 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提醒学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回答完整)
2 全班齐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天空。。。。。。着了火似的”)
(1) 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2) 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a避免重复·b点题·c与后文照应·d写出火烧云动感)
(3) 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3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提醒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整而准确地说)
(二)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火烧云的.
1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 全班交流。
(1颜色·2形状)
过渡: 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了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三 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点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 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2) 用“——”和“ ”标出作者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和词。
(3)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2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派代表发言的'形式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句子“。。。。。。一会儿。。。。。。一会儿。。。。。。”)
(a 五颜六色 b 变幻无常。在“一会儿”和颜色词下面标注)
4 从火烧云颜色一多一快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火烧云美,大家说得也美。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示色彩的词,在读者面前构成了一幅美妙奇异的晚霞图。
5 观看录像,感受作者的观察仔细,用词丰富。(课件出示“火烧云颜色变化”录像。)
6 感情朗读。突出变化多、变化快。(自由练读——点生读——全班齐读)
7 仿说练习
(1)仿说词练习
(课件依次出示“红通通”、“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颜色词说其他颜色词。)
(2)仿说段的练习
用上你们刚说的词,运用作者的写法说说我们这里的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自由练说——点生上台说)
(二) 引导学生学法。(课件依次出现“1、读段,整体感知·2、讨论,理解特点·3、精 读, 体会写法,·4品读,感受美景)
(三) 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
1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何特点?2、用“——”和“”标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或词。3、你喜欢哪种形状的火烧云?为什么?
2 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 全班交流。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来说。)
(学生说一个形状时,课件相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感情朗读。)
: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动静结合的写法,生动逼真、形象化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写法。
(1) 进行四、五、六自然段的引读练习
(2) 质疑:是否发现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按天空出现了什么——火烧云的样子——火烧云的变化来组段。
(课件出示“天空出现了什么——火烧云的样子——火烧云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
5 仿说段的练习
(1) 学生边想像边自由练说火烧云的形状。
(2) 点生上台说。
四、 感情朗读,课文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六自然段。
2 学会观察,注重写法,积累词汇,把语文学好,把文章写好。
板书设计
颜色 变化多
火烧云
形状 变化快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万英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钢铁、繁殖、蔬菜、煤炭、水蒸气、杀菌、预防、治疗”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质疑问难。
(l)出示画有太阳的电脑课件或一幅太阳图。
(2)同学们,你们认识它是谁吗?(它是太阳公公)
(3)板书课题
(4)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它吗?
生: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年纪了?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热?
生: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能不能改变路线呢?
……
(5)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如细菌(j&n),不要读成j(n等。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认为说得不正确的地方,可相互纠正。)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深究课文(l-3自然段)
1.教师引导:这部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特点,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远、大、热)
2.默读l-3自然段,思考:课文是用哪些方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说清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3.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向其他小组请求帮助。
4.全班讨论交流,合作解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l)讨论交流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①第一自然段为了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说清楚,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
生:“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句话即运用了具体数字,同时还用了假设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
②通过读第1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第1自然段讲的是太阳离我们很远,可开头却先讲了一个古代传说,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谁能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课文开头引用这个神话是为了要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生:老师,我不明白“其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由教师提问)
(“其实”,表示下面要说的是实际情况。在这里表示转折,由传说转向事实。)
教师:“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么远,箭射不到。)这里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用反问的语调呢?(用反问句强调它的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③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说出太阳离我们“远”这一特点。
(2)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
①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运用了作比较、列举数字的方法。“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是拿地球与太阳作比较,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因为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的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
②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太阳“大”这一特点。
(3)讨论交流第三自然段
①第三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运用了比喻和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火球’作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写了出来。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运用具体数字来充分说明太阳“温度非常高”这个特点。
②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热的特点。
5.小结
(1)视频演示《太阳的基本情况》,学生观察体会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
(2)教师小结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6.扮演太阳公公,作一番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练说《太阳的自述》,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
四、布置作业
练习《太阳的自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的l-3自然段讲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二、探究4-8自然段
1.默读4-8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考,遇到问题试着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2.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教师点拨、引导。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①集体讨论交流。
②视频演示《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感受世界的美丽可爱,体会所有这一切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研讨: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同它本身的特点有何联系?
(太阳大、温度高、距离远的特点,是形成美丽可爱世界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密切。)
4.朗读4-8自然段。
5.扮演太阳,练说《太阳的自述》。
(1)教师引导:上节课同学们扮演太阳公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这节课同学们继续扮演太阳,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小组内练习说。
(3)班上展示说。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总结:《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举数字、作比较、假设、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
练习写《太阳的自述》,向人们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为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交流中相机指导,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视频演示,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布置学生通过书刊和网络搜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探究活动
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内容,选好一个专题。如,“万物生长靠太阳”,出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墙报。
小学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 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
小学语文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 5个新词汇。
2.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
(2)能力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思想感情。
2.把握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其品质。
3.掌握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意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本文重点难点在于理解华侨老人如何在关注梅花的同时对祖国展开强烈情感的表达。主要通过分析第二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反复朗读来解决学生困惑。
(2)解决办法
通过勾画出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梅花高尚品格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意识。
三、课时安排
两节课
四、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并回答问题。通过勾画关键段落,深刻了解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词汇学习。通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生词,完成练习题。
(3)段落分析。讨论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4)朗读训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5)课堂练习。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1)明确目标
1.学生掌握生字、新词,通读课文。
2.学生理清篇章脉络,总结段意。
3.学生了解本文的`主旨。
(2)整体感知
本篇文章描写了华侨老人在异国他乡对梅花的喜爱,并通过这种感情表达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展现了他的中华情怀。
(三)目标实现步骤
1.引入,课题板书。
展示梅花图幻灯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的品质如何描述?”(梅花一般分为红色和白色,由五瓣构成,芬芳馥郁,尤其喜欢在初春当万物凋零时开放,深受人们喜爱。梅花冬寒夏热,风雪无惧,坚毅向上,不屈不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梅花魂”一文。请问,“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们认为附着在人的身体上,主宰人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当灵魂离开人的身体时,人就死亡了。在本文中,“魂”是指高尚的精神。)梅花虽然很著名,但为什么称之为“梅花魂”呢?通过学习今天的文章,你们就会了解。
2.检查预习,做思维拓展。
(1)逐个指名读课文,解决生疏词汇问题。
①逐个指名读课文。
②新单词:
-训斥:教训和批评。
-玷污:弄脏。
-郑重:非常认真。
-眷恋:深深怀念喜欢的地方。
-颇负盛名:非常有名气。
(2)作者围绕梅花表达了哪些事情?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本文围绕梅花描述了外祖父珍视梅花,但怀念故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3)找出能感动你最深的一句话,朗读。
(4)做思维拓展,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3.整理思路,概括文章意图。
(本文分为三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谈论几项外祖父怀念祖国的具体经历”作为一部分,以明确文章中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通过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谈论几项外祖父怀念祖国的具体经历。
第三部分(16)从梅花思考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四)堂上练习
读出课文,并表现出情感。
第二课时
(一)目标明确
1.理解本篇文章并同情华侨老人所表现的情感。
2. 总结主题思想。
(二)学习重点,解决难点和达成目标的过程
1.复习和检查。
学生点名读取文章,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篇文章讲述了身处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热爱和祖国的深情厚谊。此外,文章还表达了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爱和热爱。)
过渡:本文是如何表达外祖父的思想和情感的呢?
2.学生自学,老师提示。
(1)本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先自学,然后与同学讨论和交流。文章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写外祖父而展开:
①经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和宋词,读时流露出悲伤之情。
②对一张墨梅图格外珍爱。
③对于不能回国而感到非常痛苦,甚至哭泣。
④在即将离开时,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了小外孙女。
⑤在船开动之前,再次送给小外孙女一幅精美的梅花刺绣。
小学语文教案7
一、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二课《快乐的泉水》是一个情节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一个叫 “顾自家”的财主为了得到快乐,决心去找“快乐的泉水”。在一位白发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泉水,但是他不肯信守当初答应老人“把泉水分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的承诺,结果他得到的不是“快乐的泉水”,而是大大小小的毒蛇。(原文附后)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脉络十分清晰。 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理念“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二、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第一课时,学习完生字词语后,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顾自家要寻找 “快乐的泉水”的原因。第二课时,我准备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拓展练说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故事的经过,明白故事要说明的什么道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故事的主旨“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片断一:
师:(第二课时开课,引语式的复习导入,像讲故事的老爷爷一样)“从前,有这样一个传说……” (期待地看着学生)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教师:(指一个胆子不大,想举手又有些害怕的学生)你来讲讲这个传说!
生:深山里有一股“快乐的泉水”,人们只要喝上一口。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许多人都想得到它。可是始终没有人找到过它。
师:(做顶呱呱状表扬)(继续引述)“村子里有这样有一个人……”
生:(一个平时爱讲故事的)村子里有一个名叫顾自家的财主,他从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没有一个朋友,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他想得到快乐,决心去找“快乐的泉水”。
片段二
师:我们继续学习3到5自然段。先自由地读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告诉老师“顾自家找到快乐的泉水了吗?到森林里发生了什么呢?”
生:(大声朗读3、4、5自然段,安静片刻后,有的和同桌一起读,有的下位边说边坐动作,还有的当指导,有的一个人坐着若有所思……慢慢地有人举手了,有的是一起举的,商量着什么)
生: 我们想分角色朗读!
师: 请吧!
生:(三个大方地走到讲台前)
生甲:我演顾自家。
生乙:我演老爷爷。
生丙:我解说。
师:开始吧。
生丙:顾自家走好几天,在茂密的森林里,他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生甲:老人家,您知道“快乐的泉水”在哪里吗?
生乙: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能答应我一个条件吗?
生甲:可以。
生乙:找到泉水以后,必须分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喝,使别人也得到快乐。
生丙:为了得到泉水,顾自家只好答应了。
生甲:(使劲地点头)好的。
生丁:后面的我们想表演,可不可以啊?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怎么表演啊?没有对话啊?
生丁:我们从这句话想的“顾自家照老人指引的方向”。
师:(高兴的)真是会发现,好的!
(生丁戊兴奋地上台)
生丁:我演顾自家,我先骗老爷爷把泉水分给村里的人。等老头告诉我泉水在哪里,找到泉水,我才不会…… 老爷爷,你能告诉我在哪里找泉水吗?
生戊:你还要走了好多天。 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后你找到了一个石洞,上面刻着“仙泉洞”三个字。在石门上敲了三下。门就会开的。走进去,洞里就有一股清清的泉水。
生丁:真的'啊?快走!(表演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找石洞,读“仙泉洞”三个字,在石门上敲了三下,进门等动作)泉水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丁:老爷爷!
生戊:(拿一个大饮料瓶子,假装装水)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
生戊:(把瓶子交给顾自家)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
生丁:好的,好的。
生戊:(拍拍丁的肩)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记住啊!
其余生:(不时的出主意,提醒台词,教室里气氛很活跃。)
师:谢谢你们2人,生丁,你怎么把“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说了几遍啊?
生戊:因为老爷爷再三叮嘱的啊。
师:“叮嘱”就是不停地多次地说。
生己:生活中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不停地说“认真听讲”“不疯打”什么的,我知道了叫叮嘱。
片段三
师:(课文结尾)顾自家虽然找到了快乐的泉水,但是只得到了毒蛇,为什么顾自家没有快乐呢?
生庚:(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
师:(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正面积极的教育,我进行了拓展)顾自家醒来后,看到纸条上的字,想了很久很久,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
生辛:(不由自主地)大伙都叫他顾大家了。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唧唧喳喳起来,不一会,各种见解出来了。)
生壬:“又去找了泉水,全分给村子里的人喝了。
生乙: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村子里的人修路,修桥。
生丁:他把那些穷的没有饭吃的人请到他家吃饭。
生戊:他给村子里建了一所学校,贫困的孩子都不收学费。
生甲:他见到老人就扶,带老人看病。
生癸:他每天做一件好事,总为别人着想,以后他再没有去找快乐的泉水了,可是他仍然很快乐。
(学生小手林立,争相回答)
师:能把你们眼中变化了的顾自家写下来吗?
生:(几分钟,孩子们“刷刷刷”地写下了自己眼中变化了的顾自家。)
师生:(共同总结)因为他不再只关心自己,很关心大家了,他成了顾大家。
: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表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展示让我为他们喝彩。
课堂复习导入,我不想从简单的学生回答开始,以师生讲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胆子不大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需要老师及时起发现,给机会,更多是鼓励,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学习好语文的愿望。
第3、4、5自然段,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我是想到了的,表演也是想到了的,没有想到的是第四自然段是叙述式的文体,孩子们竟然自己演成了对话式,在孩子的眼里好象有一个故事正在放映,学生理解很是到位,让我感到很惊诧,这种方式展现孩子们的阅读体验,比教师一段一段地分析要好的多。
课文结尾的拓展练习也令我吃惊,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而且深深地知道了关心别人才有快乐的道理。瞧瞧变化后的顾自家,孩子门的善良本性呈现在我眼前,正确的价值观得以深刻认识,课文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说一说,演一演,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载(沉载浮):又。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
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小学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因为作家的构思非常巧妙,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了必然的故事。“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成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童话。
2.教师板书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书本里的蚂蚁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二)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挺乐意、封面。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教师仍然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书写。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如何把字写好看。教师重点指导“喂”和“碎”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课文。
2.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全班同学交流。
交流预设:小蚂蚁趴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会走动的小字。
四、整体感知文本,走近童话的人物。
(一)课件出示读文提示。
1.学生反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做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问题预设:课件出示。
1.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2.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3.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五、学生回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复述课文。
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
《诗人》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说内容: 《书本里的蚂蚁》 。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简单浅显但情节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时代 感,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文前两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一只小小的蚂蚁,因为在一朵小花里睡觉, 在浑然不觉中,被一个路过的小姑娘把这花儿采下。它随花一起被夹进了书本里,变成 了扁扁的蚂蚁。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通过精巧的构思,把“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拟 人化的形象表现得那么灵动而又神奇。一本陈旧的无人翻阅的书,因为一只小小蚂蚁的 到来,而让整本书里的文字全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些文字因为 过着快乐多姿、充满诗意的生活,让书天天变得丰富多彩,富有“魔力” 。 神奇的蚂蚁,可爱的文字。它让我们感受到另类童话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 文字的魅力。
3、教材编排特点: 《书本里的蚂蚁》 被安排在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课, “儿童生活” 在 这个单元主题的引领下,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着眼于童心、童趣和特殊的童年经历。 有的读来清新儿愉悦,如和小伙伴一起享受“糖人”的甜蜜回忆,有的读来神秘而新奇, 如书本里的小蚂蚁到底是谁?他们有着哪些奇妙的经历?还有的带来沉重与思考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本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 际,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童年生活里的 无穷乐趣,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抒写生活。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蕊、陈” ,掌握七个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的有趣的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想象,读写结合,通过指导角色朗读和童话表演的方式,使学 生融入童话作品中,体会小蚂蚁的灵动与汉字的活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喜爱。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情朗读,体会小蚂蚁住进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特别是它让 陈旧的书发生了怎样奇妙的变化,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展开想象,自由写作。 二、学情分析:
童年是一个多梦的年龄,对于童话,孩子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学生经过 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童话,他们能够通过自读对童话故事有初步的感悟,学 习的热情一定很高。但对文中故事情节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还较为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 导下,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深入理解。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丰 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童话世界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 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走进童话,领略神奇。
四、放飞想象,练笔创作。
五、课外拓展,不断延伸。
四、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的导入,我直接从题目入手,先展示课件,让学生边看课件上生动的画 面,一边猜想: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蚂蚁怎么到书本里了?到书本里后小蚂蚁又发生了哪些故 事?那只小蚂蚁是谁?如果学生说得很多,那么就在最后明确:我们本课重点要弄清前 面两个问题,以使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更加明确。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质疑激趣,引发读书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童话世界。 )
2、介绍作者。我通过课件,展示王一梅的图片及主要代表作。
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作者的名字,了解必备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通 过作家作品的介绍,也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出示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标注生字生词的 读音。
2.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圈生字,并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3.通过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 学生自己交流记字方法;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 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 、 “密密麻麻” 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趴” 、 “喂” 等通过动作体会理解。 )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阅读障碍,彻底扫 清字词障碍。 )
4、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讲述了一只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 了书本,这样小蚂蚁就被夹得扁扁的,变成了书本里一个会走路的字。在它的感染下, 书本里的字跳舞、串门。每天都能编出新的故事。 )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 、走进童话,领略神奇。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蚂蚁怎样走进书本的?
生:一只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了书 本。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有着花香与书香的童话意境中去。 )
师:从此,小蚂蚁就在书里安家落户了,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把相关的 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巡视,相机指导)
预设
1.书本里的字会讲话有趣。 学习 3--6 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字与小蚂蚁的对话,听到这些话,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或要问的吗?(此环节除了恰当的比喻外,还有作者奇特的想象,教学时要相机指导。 体会童话特有的魅力。 )
2.我觉得小蚂蚁变成了字以后还跳跳舞,串串门,每天跑到不同的页数,很有趣。 如果你是那些字,看到了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你会说什么?怎样做?(此环节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3.小蚂蚁和字天天做运动,旧书变成了新书,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
(注意观察 小姑娘的神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每天都有什么新故事?并说一说。)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层层递进.抓住小蚂蚁的形象和字的形象的互换,理解书由 静到动的变化,内容由陈旧到新鲜的变化,发挥想象,让童话故事中的形象、语言、情 感深深印入孩子心中,并感受其所带来的快乐。 )
师:会走路的字会让旧书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做一个文字小游戏,让学生领会会走 路的字带给这本书每天的新奇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文字的生命力有一种新感觉。
(出示 课件) 变换字的位置或加上标点,你会有惊奇的发现。
a.妈妈给我梳小辫。
b.他同意我也同意你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小蚂蚁给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与创造欲望。)
(四) 、放飞想象,练笔创作。
1.读完故事,你认为书本里的蚂蚁指的是谁?为什么?
2.你喜欢书本里的蚂蚁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现在,你再看看这些书本里的文字有什么感觉?(出示幻灯片) (让孩子把汉字 视为活生生的小蚂蚁,感受它的色彩、声音、气味、形象、动作、表情等。 )
(设计意图:让孩子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 言去表达。不用老师去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去影响。 )
4.观看《狮子王》动画片段。
5、这些书本里的蚂蚁可爱吧,让我们加入它们的行列中,一起游戏,把我们生活 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记下来,也可以大胆创造,编写出你独特的童话故事,和大家共 同分享快乐与甜蜜! (自由写作)
活动一:根据蚂蚁的图片,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活动二:根据提供的情境,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情境一:叶子
情境二:大树 大河 月亮 山洞 蚂蚁 小白兔 猴子 (课后交流点评。 )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激发想象、拓展延伸都是从课堂走向 生活,由知识转为实践,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阅 读创新。 )
(五) 、课外拓展,不断延伸。
1、 《兔子的胡萝卜》(出示课件) 。
2、推荐阅读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 《住在雨街的猫》以及《想走的树和想留的 兔子》 。
(设计意图:体会王一梅童话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开阔视野。 )
小学语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身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同学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同学基础
小学二年级同学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测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生活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是个“暖冬”年,估计没有雪下,按教学进度推算,本课文的教学虽然已接近农历年末,但估计还是没有实际情景作支撑。
教学资料和教具
课件:1、瑞雪图景;2、分动态和静态处置的课本第一幅插图;3、本课字词中故意出错误的字、词语;
教具:中国地图。
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同学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同学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同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同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协助老师”的机会,激活每个同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耐久活力;
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同学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板书课题、读题
三、激兴初读
四、练读课文
五、练习对话
六、作业
1、协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拓展活读
三、字词句练习
四、质疑问难
五、总结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四字词语。初步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的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是农业?你们想了解农业的变化吗?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3、检查识字效果。
4、出示有生字的长句,指名读。
5、“开火车”读课后“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
6、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农业的变化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农业的'变化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指导朗读两个难句。
4、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5、小组练习:根据图片配上文字,练习解说。
6、全班汇报,评选最佳讲解员。
三、积词语。
逐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作物的大棚。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二、教学难点
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写好6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雪景图片、录像。
2.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
2.播放下雪的录像带。
导语:同学们你们看,洁白的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它们飘呀飘呀,落到树上、房上、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看着这漂亮的雪花,你想说些什么?
3.有一个小作者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雪花,快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生字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生字,如果读不准,请你帮助你的小伙伴。
3.反馈生字的'读音。请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指读,小组长带读等。
如:纷纷扬扬——扬
小仙女——仙
裁剪——剪
4.把生字词语放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要把语句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雪?作者喜欢这场雪吗?你能从哪儿体会出来?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汇报中防止学生不按顺序汇报,教师可根据某一个学生发言,让其它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充。重点指导如下语句。
(1)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
①你觉得这场雪下得怎么样?
②想不想看看大雪纷飞的景像?(播放大雪纷飞录像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④教师可进行示范性朗读,请学生评一评哪里读得好,然后再请学生练习。
(2)我伸出小手接了一片雪花。瞧,它多漂亮啊!那六角形的花瓣不知是哪位仙女特意裁剪的。
①你们知道雪花什么样吗?想不想看一看?
②出示不同形状的雪花照片。请学生说说看到的雪花什么样,并完成填空练习。
()的雪花
③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3)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快活地蹦啊,跳哇,笑哇,唱啊!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在滑雪。我们玩得多开心哪!
①你在下雪的时候喜欢干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②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4)大地铺上了洁白的地毯。树上挂满了盛开的“梨花”。
①想一想“洁白的地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②梨花是什么颜色的?树上挂的是“梨花”吗?说明什么?
③再读一读,读出雪下得大,雪花洁白。
(5)“在厚厚的雪被下,麦苗儿甜甜地睡着,小嘴还不停地吮吸着甘美的乳汁。”
①出示句子:在雪被下,麦苗儿睡着,小嘴还吮吸着乳汁。读一读这句话,说说和课文原句比,有什么不一样?
②说说哪句好,好在哪儿。
你能读出来吗?
③练习朗读。
(6)不仅小作者喜欢这场雪,农民伯伯也特别喜欢这场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读读书上的句子。
①你知道什么是瑞雪兆丰年吗?
②再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四)练习背诵,深入体会。
1.导语:这么美的景色,用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下来,多值得我们积累下来呀!下面就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学生选择背诵的段落练习背诵。
3.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然后再背诵。
(五)语言训练,回归整体。
欣赏了这么美的雪景,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继续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检查背诵。
1.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老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课文。
如:雪花是什么样子的?下雪了,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下雪了,农民伯伯为什么喜上眉梢?
3.请学生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让背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背诵这一段。让听的同学评一评,是否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复习生字,自主识记。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读准“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的读音。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互相帮助。
3.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让学生能够自主记忆,学生可用多种的方法,如以旧字代新字,组词语记忆,编儿歌,顺口溜记忆等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8个范字,说一说,这几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认真观察汉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个别字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
3.请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4.请学生书写。
5.反馈纠正、评议。
6.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7.再选择其他汉字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28.雪花
美丽→快乐→丰收
(2)柳絮——絮
(3)花瓣——瓣
(4)裁剪——裁
(5)茫茫——茫
小学语文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民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
: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材分析:本课由一幅图画、一首古诗、9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和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锄禾》这首古诗既要求学生背诵,又要求学生理解诗意,开始理解古代作品的语言。用听读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锄、盘、餐、皆”由学生看查字表的拼音认识。5个学会的生字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习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生字卡片
师生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UU—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小记:学生游戏中掌握了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的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午、禾”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效果较好。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有实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写字。
小学语文教案15
经过紧张激烈的一番准备,《慈母情深》终于结束了,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说紧张是因为我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想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帝王高的学习,由表及里的理解。说激烈是因为我们百利语文团队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想法,大家研究着,讨论着……课后回想着,思索着,感受颇多。
1、朗读指导
朗读的重要我在这里勿需多言,没了朗读的课堂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就是朗读的指导。本节课具有指导性的朗读有两处:一处是母子的对话,一处是别人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先说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学生读第一遍一定很平淡,我引导读出前面的提示语“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一个“喊”字给了学生提示。此时学生的“喊”也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喊,并没有喊出情感,(上课时没有想到啊)学生只有明白这个女人为什么态度这样坚决的时候,对喊才能明白,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母子的对话,教师先是误读,把孩子的语气读得理直气壮,学生马上判定老师读法的错误,又对文字的内容和标点符号重新考虑,从而知道怎样来读,也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矛盾。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本文需要理解与感悟的句子很多,而且每个句子都值得一说,真是不舍得放弃哪一个。如果不舍,一节课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可是舍哪个?留哪个?经过语文团队的讨论,把能够与前后文联系到一起的句子留下,就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和“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前一句能够把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条件的艰苦联系到一起体会,感受母亲为儿子,为一家人生活的操劳。后一句能够把母子的对话和女人的阻止联系到一起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懂得,感受慈母情深。
3、教学的起点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明显的牵的痕迹,这也是我思想一直斗争的地方。怎样的切入才是从学生的实际切入?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呢?阅读与阅读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做的事情,而阅读教学却是教师该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阅读,那对学生就缺乏阅读指导层面的东西。我的思想还在斗争着,我也还在斗争着……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06-1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2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10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1-06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19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3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