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11-23 17:50:06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

  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3)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是6的倍数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

  3.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

  (1)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

  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5.完成教材第91、92页练习十七的第4、6、7、8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七的第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四)思维训练

  1.火车站是410路和901路汽车的始发站,410路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901路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在早5:30同时发车后,到中午12时10分有多少次是同时发车的?

  2.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外出打工,老大15天回家一次,老二20天回家一次,老三10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人同一天从家出发至少需要多少天?

  3.已知a、b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且a、b不成倍数关系。求a、b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 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  28  31  53  77 89 1ll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 29 35 49 51 79  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探究事物的规律。

  2、学会用树状图或表格等辅助方法有条理地分析,有序地列举出简单事件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每组准备:5、6、7、8四张扑克牌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能简便要简便

  7.2-1.2×[0.01÷(1-0.9)]

  12.6×7.4÷6.3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回忆对于“可能性”的认识

  2、师:大家都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那么一件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

  (出示课题:可能情况的个数)

  二 、新知探究。

  1、探究一:摸牌组数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用5、6、7、8这四张扑克牌一共可以组合出多少个两位数。

  (1)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

  (2)汇报结果,列举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能拼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问:怎样才能无重复、无遗漏地排出所有的可能结果?

  (3)组内交流

  (4)出示小亚和小胖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树状图或表格法来表述解题过程。)

  小结:推测一件事物可能产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树状图或列表格的方法找到所有的可能性。

  试一试:(课本P59)

  (1)、在下图所示的旗上,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涂法?

  (3)、在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和小丽五人学习小组中选出两名负责人,可能会有多少种选法?

  2、探究二:

  师:如果想要知道在这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计算它们的和,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讨论并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用数状图或表格)。

  比较异同。

  师:我们先后两次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一次是组成两位数,一次是计算和,大家觉得这两次操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

  小结:两次操作的目的不一样,但推测的方法都一样。在无遗漏、无重复地排出所有可能情况后,再根据要求去掉相同的情况的个数。

  三、课内练习。

  1、在四瓶不同的饮料中,选出两瓶装入口袋,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同时掷出两个数点块,掷出的两个数点块的点数之和有多少种可能?

  3、要在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和小丽五人中选出两人参加义务劳动,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学生集体完成,交流结果

  师:这三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在树状图或表格中去掉相同的,就能得到最后的可能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的数状图或表格方法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学会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希望大家可以用这些知识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五、课后作业。

  游戏:拿2、4、5、7四张数字卡片,能排出几个三位数?是哪几个?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冷饮店里有五种冰激凌,从中选出两种,有多少不同的选法?

  草莓冰激凌

  香草冰激凌

  巧克力冰激凌

  咖啡冰激凌

  果茶冰激凌

  2、有1、2、3、4、5五张数卡,小胖和小丁丁每人从中抽出一张,小胖抽到的数字比小丁丁大的,总共有多少种情况?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一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加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PPT、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资料参考备课手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练一练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2、出示练习三6: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

  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

  相机点拨:摆放的规律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对学生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训练,让学生不但学会把空间物体用平面表现出来,还能够用平面来表现立体图形。具体到例题当中就是对正方体展开图的学习与讨论。本课的学习主要通过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画一画,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如何让学生灵活的判断是研究的重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书本1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这三题分别属于什么情况?

  2.出示:6和12 7和8 8和12 9和15

  学生同桌快速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课件出示:

  (1)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短是多少厘米?

  (2)一包巧克力,如果平均分成给8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 也正好分完。这包巧克力至少有多少块?

  (3)公交车起点站每隔10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4路车,两辆车同时发车后,再隔开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一般学生,人数在30到50之间,在体操表演时,总能刚好分成6人一行,12人一行,24人一行。这班学生有多少人?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四人板演。

  讲评板演时指名说说这四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4.书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课件继续出示:

  (1)把25厘米和30厘米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段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大小且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可以剪多少个?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篮,如果每个花篮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白花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最小有几朵花?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三人板演。讲评时注意与最小公倍数题的对比。

  二、复习确定位置

  1.指名说说用什么来表示位置?

  2.数对是怎样表示的?

  3.板书(3,4)(5,6)(x,5)(5,y)说说每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4.书本119页第28题

  (1)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2.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3.生活中的数学。

  乘分级的行李规定

  机场行李托运一般不超过此规格。你知道其他交通工具关于行李的规定吗?

  手提行李的三边之和一般不得超过115cm。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二、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三、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1、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

  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

  (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xx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xx9个11是多少?xx8个6是多少?

  (2)计算:

  +xx+xx=xx xx+xx+xx=

  2.引出课题。

  +xx+xx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xx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xx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xx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xx,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xx是多少?

  2/11xx+xx2/11xx+xx2/11xx=

  2/11xx×xx3xx=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xx教学例2

  (1)出示xx×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xx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xx×3

  =xx2×3/11

  =xx6/1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

  2、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难点: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计算下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一、导入阶段:1、介绍组合体的计量方法

  (1)这个形体你能直接用公式来计算吗?

  (2)介绍组合体,有几个规则形体组合在一起,我们称组合体,怎样来计算组合体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求组合体的体积。

  出示课题:组合体的体积

  一、中心阶段: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一个铸铁零件,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单位:厘米)

  (1.先把这个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

  2.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请你用这个方法试着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9+9)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小结:

  求组合体的体积可以怎么求?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要注意什么?

  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二、练习阶段:

  求下面各组合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8-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5×7×6

  =35×6

  =210(立方厘米)

  V(2)=abh

  =(8-5)×7×(6-4)

  =3×7×2

  =21×2

  =42(立方厘米)

  =210+42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4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8×7×(6-4)

  =56×2

  =112(立方厘米)

  V(2)=abh

  =5×7×4

  =35×4

  =21×2

  =140(立方厘米)

  =112+140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方法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3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3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9厘米,宽是8厘米,高3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3×8×3

  =24×3

  =72(立方厘米)

  V(2)=abh

  =9×8×3

  =72×3

  =216(立方厘米)

  =72+216

  =288(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88立方厘米。

  总结: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板书设计

  方法一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二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6-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11-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5-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12-27

五年级小学下册数学教学总结03-06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05-19

五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04-1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6-21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6-08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