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把教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放在其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即是一节新课又是一节复习课。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们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⒊利用整体性特征指导人们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㈡过程与方法
⒈通过对楼兰古国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注重学生对过程性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⒉通过剖析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环境特征.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科学命题的兴趣,通过教与学,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
⒉建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机的,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⒊激发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知道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回忆联想、创设情景]
(投影)世界气候类型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世界的气候类型,思考中国各地分别以哪几种气候类型为主
(学生回答)(要点)①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③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④青藏地区——————高山,高原气候
(教师提问)上次课我们已知道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那么我国自然带分布情况与规律如何
(投影)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我国从南往北:
①海南岛—————热带季雨林带
②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教师提问)这体现了自然带的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纬度地带性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中纬度地区从东向西,自然带变化规律又是如何呢
(学生回答)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再变为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温带荒漠带是什么样的景观
(学生回答)沙漠,戈壁广布......
(教师提问)在这个自然带中,有人类长期居住,从事生产活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反问)难道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地都是茫茫沙漠,渺无人烟
(学生笑,改口)荒漠地带也有人类活动
(教师引导)那么在荒漠带中有水就能生长植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我们就把他们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绿洲
(教师引入)我们今天来了解一块神秘的绿洲,它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楼兰古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我们首先来了解楼兰古国的地理位置。
(投影)西北地区图
(学生读自己地图册的序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引导)我们找到两条经纬线就准确定位:40°N和90°E的交界点,楼兰古国就在此地附近(89°55’E,40°30’N),同学们用一个点在自己的地图册上把楼兰古国的大致位置标出来。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楼兰古国位于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部,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西岸,这里有一条孔雀河从天山流下来注入罗布泊。
(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了解到的楼兰古国情况怎样有没有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略
(教师总结,展示材料)
楼兰简介
楼兰古国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它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时,罗布泊一带成为新疆发达的农业地区。当时的罗布泊水量丰富,碧波万顷,湖面上水鸟成群,到处是渔歌帆影。它西岸的楼兰王国,就占有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西部干旱地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儿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农牧业发达。因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处在东西文化、经济交会的“丝绸之路”最便捷的通道上,作为当时西域政治、经济、交通的枢纽,这里各国使臣、商贾、游客络绎不绝,楼兰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但东汉以后即隐没于史籍记载。
(承转)现在楼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展示图片,教师讲解)
图片1:茫茫沙漠中的风蚀城堡————魔鬼城
图片2:风沙中残留的民居用胡扬木与芨芨草搭建而成
图片3:楼兰典型建筑物————三间房,断垣残壁
图片4:伫立在楼兰遗址已3700多年的胡杨木—————生长在干旱地区,可以生长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图片5:太阳墓藏—————圆木呈放射状排列在每个墓的上方,据考证,现发现的7个墓藏中共挖掘出圆木一万多根
图片6:楼兰文物的展示
(教师提问)大家在观看了以上资料并听老师的介绍以后,好好想一想:楼兰以前和现在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开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说出你们小组的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略
(教师归纳)据科学家考证:到了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下游水量减少,被泥沙淤塞,自然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干旱,草木枯死,人口外迁,国都变成了废墟,国土变成了荒漠,罗布泊成了生命的禁区——————
(过渡)从楼兰文明消亡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多媒体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教师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的要素有:气候、地形、生物(植被,动物)、土壤、水文等
(提问)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以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它的位置,气候特征与地貌,河流,植被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
(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全班同学交流)
(教师提问)从以上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我们把它们从具体的例子抽象出来,以气候为中心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什么气候又能影响到其他哪些要素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板书)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地形
河流植被土壤海陆分布洋流
(承转)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多媒体板书)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的变化。
(教师讲述)我们了解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上节课我们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后,大家明白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意义,今天通过楼兰古国案例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如果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差异性-因地制宜
整体性-综合利用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决策”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定要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理解并学会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否则,楼兰王国已消失了,其他的文明、其他的自然美景会不会相继消失了呢
(师生沉默)
(展示照片)1、网上下载的”黄果树瀑布”的照片
2、教师本人于20xx年4月在”黄果树瀑布”的留影
(讲述)在我们的印象中”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水量巨大,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瀑布”之一。而我在20xx年XX月去贵州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只有一条水线。据管理人员介绍:由于河流的上游大量的工农业用水,加上我们去的当时正处枯水期,水量很小。现在一年中大多数时间看到的都叫“人工瀑布”:瀑布上方修建一个水坝,晚上蓄水,白天游人进公园后开始放水。“黄果树瀑布”最终会消失吗……
在师生的思考中结束新课。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通过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精心设计情景,生动形象的分析,采用“牵引”式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较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课前预习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①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②____________。
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
a.基本因素:⑥__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b.分布特点:随⑦________方向变化。
(3)垂直分异规律
a.基本因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⑧________发生变化。
b.分布特点:从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4)地方性分异规律
a.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规律。
b.特性:有序性和____________。
c.小尺度地方性分异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主要类型
(1)森林自然带
a.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特点:________________的陆地自然带。
c.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__________________、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
(2)草原自然带
a.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b.特点:以________植物为主。
c.典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荒漠自然带
a.分布: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________。
b.特点: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动物很少,对____________有很强的适应性。
c.典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
1.影响:________________构成、作物构成、________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2.意义:取得持续的________效益并实现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什么?在地球表面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在哪些纬度和哪个大洲分布比较明显?
(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0°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什么?在地球表面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在哪些纬度和哪个大洲分布比较明显?
(3)高大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垂直带谱越。
合作探究二
读图3—10讨论课后活动题:
(1)影响自然带谱复杂的因素?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为什么南坡雪线低?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高山草甸南北坡分布的高度为例?
合作探究三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如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
①,②,③,④,⑤。
(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是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其雨季形成的原因是。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
思维拓展
一、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二、非地带性
地球上非地带性现象、规律总结: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重点)
2.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点)
3.理解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重点)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A、B、C、D、E。
2.整体性含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误判断: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教材整理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阅读教材P71~P7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岩石风化作用气候与生物作用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风化壳最厚的地区是—————。
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因素。土壤——————的产生与生物密切相关。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课堂探究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如下图: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探讨1:图中显示出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探讨2:土壤的组成物质分别来自哪个圈层?
探讨3:绿色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材料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1: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
探讨2: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3)题。
(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地域性B.整体性
C.地带性D.非地带性
(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课后练习
对点训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D.围湖造田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二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三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温度增大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11-01
高二必修一化学原电池教案09-20
高一化学必修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25
高中地理说课稿01-02
高中地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3-17
高中地理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9-22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1-06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5-10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