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6 08:57: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共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练习使学生巩固学会的g、k、h、j、q、x、z、c、s、zh、ch、ri。

  2、能读准以上音节的发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学音节的`读音。

  1、跟老师读一遍,学生齐读一次。

  2、自己和同桌同学互读,并互相检察。

  3、老师抽察。

  二、完成练习

  1、我会连。

  看图把正确的音节连到相对应的图片上。

  2、我会读

  (1)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十四不是四十。

  (1)读一读,写一写

  p-qd-qz-zhn-hq-gü-yu

  三、我会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教育同学在任何时候不能搞特殊,要和大家一样。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引导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彭总逛公园发现公园闭园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的事例。

  3、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4、鼓励同学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媒体电脑、电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俺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这个规矩不能有”),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同学: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对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同学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出示彭德怀的图片)(同学根据自身搜集的资料介绍彭德怀,使同学能对彭德怀做一初步了解,也为下一步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令为什么要对那些工作人员说这句话?下面俺们就带着这些的问题读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考虑课文写了什么事?

  3、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电脑出示生字词语,同学开火车读。

  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点击横变红;“鬼”注意字形,点击“”变红,指导书写。

  4、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你认为彭德怀是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同学先读自身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谓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黄昏,彭总衣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衣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她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俺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位,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一起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四、总结延伸

  1、学过这篇课文后,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2、你还想了解彭德怀的其他事情吗?请大家再收集有关彭德怀的故事,下节课俺们请大家来讲一讲。(使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彭总的伟大人格。)

  五、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彭德怀

  “规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

  (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读磁带

  教时: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

  (有)

  【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归纳】:好的。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

  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沈从文)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投影片1)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播放课文朗诵磁带)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投影片2)

  茶峒擂鼓呐喊调理

  不拘泅水戍军蘸酒

  请位同学来读一遍,适当纠正。

  好的,接下来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投影片1)

  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板书)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精品细节: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

  请找出来:(投影片3)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板书)

  【练习】: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板书)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板书)

  但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可实物投影)

  四、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归纳总结,整理板书,提示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有关龙舟赛的另外几幅图片。相信你们会有与刚才欣赏图片时不同的感受的。

  【结束授课】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端午日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欢腾

  龙舟竞赛详紧张激烈

  联想(侧面)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想象)略

语文教案 篇4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的喜好,感受荷之香、荷之美及荷之韵。

  2、品味文中词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与千姿百态。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时间

  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带领学生一起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还记得课文是分哪三部分来写的吗?

  生:闻荷之香(师板书)

  生:赏荷之美(师板书)

  生:品荷之韵(师板书)

  师:同学们,荷花的香气是作者闻到的,荷花的美丽是作者看到的,而荷花的韵味儿是作者用心品味到的。想不想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荷花?(想)好的,让我们坐坐端正,精神饱满些,心情放松些,边看边发出自己的赞叹吧!

  (课件播放一组荷花的精美图片,学生可能会发出一些赞叹。)

  师:在欣赏的过程中,你的赞叹是最多的,觉得荷花怎么样啊?

  生:非常美,非常好看。

  生:真是太美了。

  生:我觉得荷花特别地白,荷叶特别地绿。

  师,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吗?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

  师,真想不到,同学们能把荷花形容的如此美丽,你们眼里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是句子反复读读,最好能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读课文,并写写喜欢的原因。)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用心。学习就应该这样,付出的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多。谁有勇气第一个站起来,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讲讲自己的收获。(以下只是预设,发言的顺序可以随机。)

  生:我喜欢的是“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似的。”(生读文并谈感受)

  生:我喜欢的是“看看这一朵……了不起。”(生读文并谈感受)

  ……

  师:讲得真好。这里的荷叶什么样子的?

  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似的。”

  师:(出示两幅图)这样的荷花算不算“挨挨挤挤”呢?(不算)那么这样的呢?(也不是)那么怎样的荷花才算得“挨挨挤挤”呢?

  生:就是荷叶长得非常茂盛,非常得多。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是的)噢,“挨挨挤挤”原来就是你靠着我,我依着你,一个紧贴着一个。

  师:在你的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在公交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春节时,在火车上,也是挨挨挤挤。

  生:还有我们在食堂吃饭时,总是挨挨挤挤。

  师:同学们讲得“挨挨挤挤”都是形容人多,而课文中的“挨挨挤挤”是形容荷叶多,而且一个个像是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就是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同学们这个“冒”字看似简单,可是写的时候我们得注意了。(示范写)

  师: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

  生:我想用“跳”。

  师:那你就把“跳”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我是用“探”。

  师:也带到句中读一读。

  生:我想荷花会像小草一样钻出来,我用“钻”吧!

  生:我用“伸”

  ……

  师:真有勇气,敢于向大师挑战。可是作者这里用“冒”,是告诉我们荷花是怎样生长的……

  生:迅速地生长

  师:能读出迅速的感觉吗?(能)你读。

  生:使劲地生长

  师:你把使劲的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些荷花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

  生: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想向大家展示她的美丽。

  生:想和我们交朋友。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呀!你看她们(出示“有的……有的……有的……”)

  逐句配图出示,引读。

  师:她们有的……

  生: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师:这是半开的,有的……

  生: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这是全开的,有的……

  生: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偿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就像熟透了的西瓜一样,还没切呢,就裂开的。这是既不是半开,也不是全开,而是将开。叫做含苞欲放。

  师:荷花的姿态远不止这些。(出示图片)还有的呢?

  师:看看这一朵。

  生: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很美!

  师:看看这一朵。

  生:躲在荷叶背后,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很美!

  师:再看看这两朵。

  生:像是在亲切地交谈,也很美!

  师: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啊!怪不得作者说(出示“如果……真了不起。”)

  生:学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这一池的荷花到底是谁的作品呢?

  生:大自然。

  师:是啊!同学们想得真深刻。正是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板书:大自然)这样的画是任何画家都无法描绘的`,只有神奇的大自然可以做到。所以叫到“活的画”。

  师:所以神奇的大自然值得我们

  生:赞美!

  师:好的,让我们再次展开这幅活的画卷。用赞美的语气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出示课文2、3小节)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也像作者一样被荷花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的荷花,绽放着自己笑脸。愿变成一朵荷花吗?

  生:愿意!

  师:好的,现在你们就是荷花了。注意了。一阵风吹来,你……

  生:我就……

  师:风停了,你……

  生:我停止舞蹈……

  师:可爱的荷花们,能把你听到的告诉大家吗?

  生:我听到了蜻蜓对我说他清早飞行的快乐。

  生:我听到了小鱼在我脚下游过,对我说他昨天做的好梦。

  师:除了听到蜻蜓和小鱼话,你还会听到哪些悄悄话呢?

  生:我听到小青蛙跳过来,告诉我他的歌声是多么动听。

  生:我听到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他的工作是多么地有趣。

  生:我还听大家在赞美我们呢?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拿起笔,写出心中对荷花的赞美吧!

  生:写话。(一句就行了。)

  (指名多位学生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同学们,这样的美景值得我们品味,我们在赞美荷花,其实也就是在赞美自然啊!只要人人都热爱自然,我们的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我们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的未来将来变得更加灿烂幸福。

  师:下课!

  附板书:

  闻荷之香

  赞美荷花赏荷之美

  热爱大自然

  思荷之韵

语文教案 篇6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①配乐教师范读。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③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①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

  ①查字词,教师抽读。

  ②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③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是否正确流利)。

  ④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⑤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2.了解蜗牛“慢条斯理”特点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前搜集有关蜗牛的资料;观察蜗牛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揭题

  1.出示谜语:一头小牛黑溜溜,无角无尾不拉犁,背着房子很自在,拖拖拉拉慢慢走。

  2.同学们,蜗牛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你能说说蜗牛有哪些特点吗?(相机板书并理解“慢条斯理”)

  3.通过观察和课外阅读我们对蜗牛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全面地了解它?让我们走近它吧!(将课题补充完整)

  4.激疑: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介绍了蜗牛哪些特征和习性?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蜗牛的生活是慢条斯理的?

  2.指名答思考题。

  3.指名读课文。

  (1)检查正音。注意以下生字的读音。

  泌(mì)灼(zhuó)盹(dǔn)嗅(xiù)卵(luǎn)

  (2)相机理解词语意思。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灼热:像火烫着一样热。

  黏液:黏稠的液体。

  腺:生物体内能分泌某些化学物质的组织,如人体内的汗腺和唾液腺,花的蜜腺。

  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课文介绍了蜗牛哪些生活习性?(爬行、睡觉、吃食、繁殖、栖息)

  2.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给课文分段。

  四、识记生字词

  1.自由识记。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灼”的右边部分是“勺”,不是“匀”。“盹”注意与“吨”区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介绍了蜗牛哪些生活习性?

  二、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1.分组自学课文。

  找出介绍蜗牛生活习性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蜗牛是怎样爬行的?黏液有什么作用?

  (2)蜗牛大部分时间不动,待在壳内睡觉。那么它们睡觉有什么特点?

  (3)蜗牛吃食、繁殖和栖息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4)蜗牛的身体有什么特征?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吃惊?

  3.练习: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1)( )蜗牛背着房子走,( )我们不会认为一小时爬行4米太慢。

  (2)( )蜗牛的视力不好,( )它的嗅觉很灵敏。

  (3)( )蜗牛的牙磨坏了,( )会长出新的。

  三、感悟蜗牛的“慢条斯理”

  1.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蜗牛的生活是慢条斯理的?

  2.讨论交流思考题。

  3.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问一答,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蜗牛“慢”的特点上来了。)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读出疑问与惊讶的语气。

  四、拓展延伸

  1.课文介绍了蜗牛的习性,谁还搜集了有关蜗牛的其他资料?补充介绍资料。

  补充介绍:蜗牛除了钙质硬壳以外,全身都是软软的,但它的力气可大呢,能背动比自身重20倍的东西,能移动比自身重210倍的物体呢!

  2.“蜗牛的自述”:以第一人称复述课文,深化理解,练习表达。

 五、作业

  1.选择正确的答案。

  破折号的作用有:①注释说明;②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③表示话题转移;④表示语意的递进。

  (1)这“地毯”是它自己铺的——一条黏液做的“地毯”。( )

  (2)观察蜗牛是挺有趣的——假如你能找到它们的话。( )

  2.练笔:观察一种动物,抓住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

  爬行 一小时只能走大约4米

  睡觉 灼热的阳光,下雨,整个冬天

  生活习性 吃食 整天吃,连吃几个小时不感到饱

  繁殖 卵产在洞里,几十粒到上百粒

  栖息 潮湿的地方

   :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介绍了蜗牛爬行、睡觉、吃食、繁殖和栖息等方面的习性,以及一些生理特征。课文知识性强,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并学习表达观察所得。课后的两道思考题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理解课文的内容可根据这两道思考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征。二是感悟蜗牛慢条斯理特点的具体体现。

  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应尽量让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课文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了解蜗牛“慢条斯理”的特点。课文中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但并不完全,可让学生补充介绍观察所得和搜集的资料,使他们对蜗牛的了解更全面、更详细。可让学生改变人称,以蜗牛的身份进行 “自我介绍”。既让学生对蜗牛这种动物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材料的能力。

  不足:由于是代班上课,对所教对象了解不多,个别学生对我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较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25

  课题 师说 韩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经典】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Baidu
map